《無聲告白》中的教育悲劇帶給我的啟示


《無聲告白》中的教育悲劇帶給我的啟示


來源/懷左的蛻變書屋

《無聲告白》中的教育悲劇帶給我的啟示


《無聲告白》是伍綺詩耗時6年所作,本書圍繞著莉迪亞的死亡展開敘述,因為種族歧視而自卑的父親、一心想超群絕倫的母親、渴望得到關注的妹妹、拼命逃離家庭的哥哥,還有那個沒來的及將真實的自己展現給父母的莉迪亞。

每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被掩藏的秘密、父母的教育方式,都隨著莉迪亞的死亡慢慢地浮出水面。

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瞭解到:造成莉迪亞死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她的父母,父母將他們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莉迪亞身上,幻想著他們的女兒能夠成為一個出類拔萃、融入上流社會的人。

媽媽只關心莉迪亞的學習成績、父親只關心莉迪亞是否交了朋友。他們從來不會去傾聽莉迪亞內心真正的想法,因為在他們眼裡莉迪亞是一個“乖孩子”,從來不會反駁父母的任何決定,她一定能實現父母沒有實現的夢想。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莉迪亞,註定了她不平凡的結局。

每個孩子從出生到成人,所受教育依次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個人所受教育80%皆來自於家庭,家庭教育的好壞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的未來,可見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尤為重要。

《無聲告白》中的教育悲劇帶給我的啟示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也就是說,教育具有上行下效的作用,父母良好的教育會使孩子受益終生,錯誤的教育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釀成悲劇。

而《無聲告白》中,恰恰就是父母用錯了教育方式使莉迪亞不堪負重,最終在一個平靜的夜晚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莉迪亞死亡背後,家庭教育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

一、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為人父母的不自覺

(一)父母的期望是負重前行的枷鎖

莉迪亞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儘管她不願意成為這個中心,每天都擔負著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了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裡不斷湧起的苦澀泡沫,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

都說一部作品的所展示的都是真實的案例,所折射的都是當時的社會現象,莉迪亞的經歷,讓我看到了眾多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縮影。中國自古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觀念。

放眼中國,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似乎很常見,每個孩子從出生都承載著父母的希望,與此同時他們也被迫承載了父母的夢想。

當一個孩子被賦予一個特定的使命之後,她就註定會在這種使命的折磨下失去自我,行屍走肉般的活著,看不到希望。


《無聲告白》中的教育悲劇帶給我的啟示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家長說:你要考重點高中!將來你要上名校!你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你得好好學習,我們全家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你可不能讓我們失望!

“全家人的希望”像一個魔咒一般纏著我們,怎麼也甩不掉。甚至一些孩子帶著使命出生,最終帶著遺憾離去,似乎從來不曾為自己活過。

(二)父母的忽視是生命隕落背後的真相

莉迪亞從未真正擁有過朋友,他的父母卻從不知道這個事實。

同大多數家長一樣,莉迪亞的父母只關心她考試考了多少分?有沒有交新朋友?

莉迪亞每次說她交了新朋友,她的父親總是告訴她:你做的很對,卻從來都不去了解一下,她交的是什麼樣的朋友?有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他們的聯繫方式是什麼?

他們只看到了莉迪亞偽裝的表面,卻從來不敢正視莉迪亞的內心。

就像《少年的你》中的魏萊:長相甜美,學習又好。是家長,師生眼裡的“乖乖女”。

可他們卻不知道,魏萊背地裡欺負同學,用言語惡意詆譭同學,帶著小姐妹圍毆陳念,給她拍裸照……

觀眾都覺得魏萊可恨,可我卻覺得她很可憐,得不到父母的關注的她,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宣洩出對父母的不滿,又或者想以此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她又何嘗不是失敗的家庭教育產物。

莉迪亞也好,魏萊也罷,在他們離世之後,父母得知此噩耗,第一反應都是:我的孩子是被害的。卻從來不會反思自己,不願意去承認,那是因為自己疏忽所造成的結果。

(三)父母的偽尊重是反抗的導火索

“只要你感興趣”她每次都這樣告訴莉迪亞,“只要你願意”,她每次都是真心徵求你的意見,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得屏住了呼吸,而莉迪亞注意到了。


是的,她說。而且每一次都會說是的,是的,聽到這兩個字,她母親的呼吸才會恢復正常。

莉迪亞在母親無形的逼迫下,每次都做表面功夫,明明答應母親會好好學物理,答應爸爸會交好的朋友。

可她卻私下和隔壁的壞小子一起鬼混,撒謊成性,以此來釋放父母帶給她的壓力,似乎只有這樣,她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才能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人,也是有思想,有靈魂的。

生活中我們時常能看到這樣的例子,父母打著尊重的旗號對孩子噓寒問暖,潛意識裡都想得到內心想要的答案,他們自認為偽裝的很好,但卻沒想過會被一個孩子看穿。

為了維持所謂的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孩子一次次的做表面功夫,他們在父母看不見的時候,和父母唱反調。做各種父母警告他們不能做的事,既是挑釁,又是反抗。

父母的偽尊重也在無形中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加上雙方在平時溝通中又存在矛盾,這種尊重便成了反抗的導火索,長此以往,難免不會形成反社會人格。

二、莉迪亞所受的家庭教育,帶給我們的啟示

有人說:教育最大的悲劇,就是用一把錯誤的尺子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這在莉迪亞身上完美的展現出來,她的父母總用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她的價值——替父母實現夢想,莉迪亞在一次次的妥協之後終於爆發,以一種無聲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抗拒。

教育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事,它引導我們向著理想的方向前進,通過教育,我們才能找到方向,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說過:“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如何讓這扇門的背後充滿陽光與鮮花?

(一)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同等角度與他對話

瑪麗琳的嘴就沒有停下來過,你怎麼能考不及格?等長大了發現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想想吧!莉迪亞沒有還嘴。面對沉默的女兒,瑪麗琳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著可怕的警告,你覺得找個男人結婚就可以了嗎?這是你全部的人生計劃?莉迪亞能做的只有忍著不在飯桌上哭出來。

看著瑪麗琳咄咄逼人的教育方式,我突然想起來前兩年播出的《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的教育方式: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同等的角度和他對話。

《無聲告白》中的教育悲劇帶給我的啟示

比如有一次,霍思燕的朋友帶著孩子去她家做客,嗯哼因為媽媽照顧弟弟耍了一點小脾氣。但霍思燕並沒有因此責怪他不懂事,而是放低姿態給他解釋原因,並告訴他:他們是客人,來我們家做客,客人應該是第一位的”。嗯哼聽完也大方的表示說:我懂了媽媽。

霍思燕的做法,不僅解開了嗯哼的心結,同時還讓他懂得了尊重客人,將客人放在第一位,一舉兩得。有時候父母並沒有惡意,是真的希望孩子好,但是他們卻用錯了教育方式。

孩子他是一個個體,有自己的想法,也會有耍小脾氣的時候,這個時候家長站在同等的角度上去和他談話,分析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最後再同他講道理。

這樣做不僅能找出問題的根源,還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有發言權的,是被尊重的,父母是值得信賴的。這樣以後再遇到事情的時候他會主動跟你溝通,而家長也會在這種互動中變成一個好的傾訴者,孩子在這種環境下,人格也會的到健全的發展。

(二)以尊重孩子為核心,給他選擇的權利

大部分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都會打著孩子小的旗號,替他們做決定。

比如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的母親總是給她買一些醫學類的書籍,從來不會過問她是否喜歡。

要知道,孩子即使小,他們也是有選擇權的,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孩子的選擇,那麼他們將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遠。

黃磊是一個大學老師,因14年帶女兒參加《爸爸去哪兒》而被觀眾熟知,大家都很喜歡黃磊的教育方式——以尊重孩子為核心進行教育。

但是這種尊重絕對不是無厘頭的妥協,是建立在正確的三觀基礎之上。

《無聲告白》中的教育悲劇帶給我的啟示


比如有一次,有個朋友送給多多一條小狗,她很喜歡,同時貝兒也很喜歡,兩人似乎有點小摩擦,多多求助黃磊。

黃磊並沒有著急給她提供幫助,而是和她說:你是姐姐,應該學會自己做決定,自己去解決問題”。

黃磊並沒有說因為多多大就要求她讓著妹妹,而是告訴她自己做決定,因為她是有“選擇權”的,這充分體現了黃磊對孩子的尊重。

黃磊的教育方式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孩子的好習慣不是家長連罵帶吼教出來的,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培養出來的。

多多在父親尊重的教育下,人也變得越來越自信,如今也變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遊刃有餘地穿梭在各種自己喜歡的領域,而且每一樣都做的很好。

(三)注意以身作則,發揮言傳身教中“身教”的重要性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上人,這是我們中國流傳百年的傳統思想,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每個成功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以身作則,願意陪他們一起努力的父母。

董卿曾經說過:“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這句話體現了言傳身教中“身教”的重要性。話說的再多都不如親身實踐來的有效。莉迪亞的父母只注重“言傳”而忽視了“身教”的重要性。

教育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潛移默化,孩子總是在不經意間因為父母的某個舉動而做出改變,長此以往,便會養成良好的習慣,慢慢地也會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無聲告白》中的教育悲劇帶給我的啟示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擂主武亦姝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家都說她的詩詞儲備雄厚,是一個妥妥的才女。

殊不知,武亦姝能夠有今天的成績,完全離不開她以身作則的父母,武亦姝從她上了幼兒園後就開始學習古文,她在父母的影響下愛上了詩詞,父母經常同她一起探討詩詞。她曾經坦言:她在家最常玩的遊戲就是“詩詞接龍”。所以,她能有今天的成就一點都不奇怪。

《無聲告白》中的教育悲劇帶給我的啟示


武亦姝的媽媽說: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她的根,在父母。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為人父母,是一個很用心的學問。通過武亦姝的父母,我們看的出來,他們對這門學問,真的很用心的去鑽研。

人,生來就是有模仿能力的,只不過是孩子小的時候,好奇心強,模仿能力也強。

如果家長想要培養孩子某個好習慣,可以在他很小的時候以身作則去激發他,隨著年齡的增長,好習慣也逐漸養成。不僅如此,還會讓他在這一領域大展宏圖。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深遠,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離不開一個會教育的父母。在這樣的教育下,她才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寫在最後:

藉助著名的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的話: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無聲告白》中的教育悲劇帶給我的啟示

可見,真正的教育,從來都不是我想把你培養成什麼樣的人,而是在這場無聲的教育中,讓他成為真正的自己!就像《無聲告白》所說: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