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如果您仔細研究乾隆年間的《迪化州屬安西北路圖》,就會發現“鞏寧”被標註為“城”,而迪化則稱之為“州”,這“一城一州”又有哪般玄機?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迪化州屬安西北路圖》

■紀大椿:“清朝的制度,省以下設立‘道府廳州縣’,‘道’在民國時候繼承下來了,變成‘區’,‘府廳州縣’都歸併成‘縣’。‘府廳州縣’就是一個概念,就是大小有區別,有級別上的限制。”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清代文獻中關於“道府廳州縣”的記載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鎮迪道總圖》中,可見新疆當時的部分道府廳州縣

按照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老所長紀大椿老先生的解讀,這迪化城是迪化州的州城。在設立伊犁將軍之前,烏魯木齊和巴里坤、哈密還一度歸屬甘肅布政司管轄。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史書中記載:“鎮迪道隸甘肅布政司”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在清代“地輿聯句”中,迪化州收錄在甘肅省名下

乾隆20年,清軍鐵蹄踏踏討伐準噶爾部,遊牧於此的噶勒丹多爾濟部族聞風而降。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清實錄》中關於“噶勒丹多爾濟降”的記載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大清一統志》中也有噶勒丹多爾濟投降朝廷的記載

■紀大椿:“烏魯木齊這塊地不是打下來的,是當地的準噶爾部落送給乾隆皇帝的。”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局部

清軍打前站的協鎮便在一馬平川的烏魯木齊河谷建起一座小土城。這個小官大概從未想到,如今南門外的這個土圍子,竟然生長出一座國際化都會。那麼,這個烏魯木齊最早的土城,究竟有多大呢?

■紀大椿:“有兩個說法,《西域圖志》《新疆圖志》都說是三里,後來在那個《清實錄》裡頭找到是一里六分。一里六分是多大概念呢?算下來0.047平方公里,相當於現在70畝地。”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清高宗實錄》記載,土城週一裡六分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大清一統志》記載,土城週三裡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還有史籍記載,土城週一裡五分

按紀大椿老先生的估算,這座土圍子小城,跟現在一個機關單位的院子差不多大,駐紮清軍千餘人。

土城修好沒兩年,乾隆皇帝便降旨移民四千在烏魯木齊屯田。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清代文獻中記載的烏魯木齊副都統,乾隆27年給朝廷的奏摺,“烏魯木齊屯田兵四千名”

■紀大椿:“就那小土圍子蹲上一個團或者一個營的兵可以,你要再搞4000人來種地放不下。為了解決那個移民問題,先蓋了1200多套房子,那個小土城裡頭是放不下,那就再往北。在修房子的時候,另外還修了個城。”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黃色部分為新城區域

於是,清軍便在土圍子以北一里多的地方修築新城。這座城北起如今的小十字,南到解放北路與人民路的交叉路口,西至中山路上的紅旗路口,東到人民廣場口,以大十字為中軸,正南正北方方正正。和老土城相比,這座新城又有多大呢?

■紀大椿:“書上講的清代的都是 ‘營造制’。現在我給你換算,迪化州城是五里四分,接近於正方形,我給它打九折計算,估計迪化州城佔地面積是0.545平方公里,就那麼點兒。”

按現在的度量衡算,這座新城佔地大抵七八百畝,是北邊老土圍子的十倍大小。

■紀大椿:“這個城修起來後,乾隆28年就請示皇帝了,就封了個‘迪化城’。同時報了兩個,一個是烏魯木齊的,一個就是特納格爾的。現在特訥格爾誰都不知道了,阜康誰都知道,阜康是由城名代替了地名。”)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烏魯木齊辦事副都統給乾隆皇帝的奏摺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清乾隆畫像

烏魯木齊城市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蔡美權歷數,乾隆以“啟迪教化”為意,給這座新城起名“迪化”,同時還御賜了四座城門的名稱。

■蔡美權:“這個門叫‘惠孚門’(東門),好像接受了很多國家的好處;這個大一點的就是現在的南門——‘肇阜門’,‘肇’是開始,實際上無非是國泰民安,物阜民豐的意思;這個叫‘豐慶門’(大西門),西面好多提到是豐收;北面是‘憬惠門’。”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迪化城的前身是個土圍子

紀曉嵐在《烏魯木齊雜詩》中,描述的“初開兩郡”,就是這新舊兩城:東惠孚,西豐慶,南肇阜,北憬惠。這些古老的城門如今早已蹤跡皆無,只是在史書中留下兩百多年前的印記。這座城市還在不斷地生長著。

來源:新疆人民廣播電臺961新聞廣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