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烏魯木齊在清朝和民國時期一直叫“迪化”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烏魯木齊是我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首府,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我國一帶一路上向西開放的橋頭堡。但是,烏魯木齊在新中國建國前並不叫烏魯木齊,而是叫"迪化",並且從1763年乾隆命名開始一直叫到1954年。

解密烏魯木齊在清朝和民國時期一直叫“迪化”的原因

迪化是清朝到民國時期的名稱,延續到新中國建國之時,滿清統治者為何會把這座城市叫迪化呢?這是因為清朝的時候新疆偏遠,當時交通不便,沒有汽車火車等現代交通工具,要騎馬騎駱駝,距離遙遠,距離當時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北京非常的遠。因此,清朝統治者認為邊疆的人們“智慧不清,惡習不化”,這是對邊疆人民的偏見和歧視,故而乾隆皇帝在建城之時就起名為“迪化”,即“啟迪教化”之意。乾隆皇帝希望用這個名字來維護自家的統治,,寓意要給當地開導文明的風尚,藉此期望此地的人們從此服從皇權,不再反叛。

解密烏魯木齊在清朝和民國時期一直叫“迪化”的原因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奉行各民族、各地區人民平等的原則,全國民族大團結,1954年便將"迪化"這種帶有歧視色彩的地名改為了“烏魯木齊”。

當然,“迪化”是個漢名,但是“烏魯木齊”卻也並不是維吾爾名,而是蒙古名。

解密烏魯木齊在清朝和民國時期一直叫“迪化”的原因

去過新疆旅遊的人基本都知道"烏魯木齊"是"優美的草場"的意思,但是不少人會認為這是來自維吾爾語的音譯。這是不對的。“烏魯木齊”是蒙古語的音譯。 其實在新疆一帶,很多地名都是蒙古語的音譯,有一種說法是這些地名都是成吉思汗西征時起的名稱。


美麗的烏魯木齊,而今已快速發展成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將來還會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