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最近熱播劇《安家》引起了很大的熱議,評價褒貶不一,但不妨礙它的熱度直線上升。

在上映之初,由於演員們演技靠譜,前期故事吸引人,還是贏得了好口碑。

但隨著劇情發展,情節逐漸崩壞,原生家庭的鬧劇再次上演,很多人表示“審美疲勞”,也對孫儷飾演的女主房似錦三觀頗有微詞。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這部劇高開低走,口碑也呈現了兩極分化,超10w人打分,目前豆瓣評分6.2。

我想從《安家》本土化改編的優劣的角度,來談談這部劇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一 、本土化改編:選擇模仿還是創新是橫在創作者眼前的難題

《安家》的原作是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目前這部日劇豆瓣評分8.3分,在豆瓣評分體系中算優秀作品。

有著《賣房子的女人》這部日劇珠玉在前,《安家》作為二次創作的改編劇,本身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創建自己獨立的內核,另外一個是完全模仿。

《安家》顯然是想要走第一條路。下面我分析一下兩部劇帶給人的直觀體驗。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兩部劇的側重點不同。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重心在於女主萬智賣出各種房子之間的過程,對於辦公室的人際關係中展現的較少。

通過萬智賣出一套套房子,我們瞭解到不同買房人的不同人生。

萬智像一個偵探,努力去發現買房者內心真正的需求。她賣房子的過程像是偵破一個個案件,始終帶著懸疑感,不斷提升觀眾的興趣。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而《安家》中也涉及到了不同的買房人以及不同的需求,房似錦也展現了賣房子的技能,但賣房子過程的戲份對比之下卻不夠多。

《安家》的重心放在了國產電視劇老一套的家長裡短與愛恨情仇上,落在了女主以及同事的情感線上。

雖然女主房似錦的身世、與家人以及同事之間的感情線,能夠讓人增加國內觀眾的熟悉感與代入感,但如果處理不好事業與情感之間的平衡,很容易落入俗套之中。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二、日劇的殼,更需要加入本土的“核”

很多人直言改編劇不能看,明明很好看的劇,國內的編劇改完之後沒辦法看了

首先我不認同這句話。

說起改編的影視作品去年上映的黑馬電影《誤殺》不得不提一下,除去結尾部分,整個劇情比起印度原版來說更加緊湊,定位也更加本土化,能夠引起共鳴。

目前影片《誤殺》豆瓣評分在7.7分,超40w人打分。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這裡簡單提一下,在原版影片《誤殺瞞天記》中,警督兒子素察是被埋在了男主家裡本來打算漚肥而挖的坑裡。

而國內版本巧妙的改成了他人祖墳裡,房子周邊有墳墓一方面交代男主家境一般,另一方面可以作為鋪墊,後期激起民憤,為人們反抗警督埋下伏筆。這樣的本土化改編,顯得更加合理。

國產的影視劇改編,原版的主線故事之下,需要安排自己本土化的“核”。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安家》這部劇上線之初,立刻贏得了很好的口碑。很多做過多年房產中介的人紛紛表示,太過於還原他們的生活了。

舉個例子,《安家》中房產中介會給意向客戶打電話,頻繁打電話,發短信,不放棄任何可能的機會,不光是中介,但凡做過銷售工作的人大抵都明白這點。

《安家》裡展現了很多隻有房產中介才會有的熟悉的細節,很多與房產中介打過交道的買房人也產生了熟悉親近之感。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得到了專業人士的認可,可見這部劇對於房產中介這個行當是有調查瞭解的。

對比國內其他的職場劇而言,能看出《安家》是有在努力拍成職場劇的,而不是把它拍成職場偶像劇。

但要因此說《安家》是一部優秀的職場劇,光憑這一點是不夠的。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編劇六六的作品最著名的應該是《蝸居》與《雙面膠》了,但她的成名作落筆的重點在於夫妻關係、出軌、婆媳關係這種家長裡短的倫理之上。

而《安家》屬於職場劇理應側重點在於事業,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安家》中有房似錦和徐姑姑的戀愛、有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有房似錦與親人之間的情感糾葛。這些情節嚴重的沖淡了賣房子這條主線的情節展現。

電視劇《安家》重心落在了各種情感的糾纏中。愛情、友情、親情,像是一鍋亂燉的菜,燉爛了分不清楚彼此,給人一團亂麻的感覺。

這樣做的結果讓這部劇說是倫理劇又不單是倫理劇,說是職場劇又不單是職場劇,有一種“四不像”的感覺。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對比之下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更傾向於是一部職場劇,重心在於賣房子這件事。而關於女主以及同事之間的情感涉獵的很少。雖然最後女主萬智與課長結婚,但對於兩者之間的感情線著墨很少。

《賣房子的女人》中著重展示了不同人的不同人生,裡面有“家裡蹲”、有LGBT,有極簡主義與囤積癖各色人等,這些人才是這部劇的重點。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本土化改編是可以改變成優秀作品的,但有著原版的“殼”也要加入本土化的“核”,但顯然編劇對於劇情的重心沒有把握好,更多的是重點在於情感之間的糾葛。

女主房似錦的這個人物的塑造充滿了爭議性。前期女主房似錦雖然能力強,但賣房手段有些見不得光,和同事搶單搶的理直氣壯的。

搶單這在銷售行業裡是大忌,銷售行業存在撞單的情況,但前提是兩個銷售並不知道他們遇到了同一個客戶。

但房似錦顯然不是撞單,而是通過先下手的方式聯繫客戶嚴叔,把宮大夫的房子賣給了嚴叔。而這個客戶本來是同事王子健的。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後期為了洗白女主博取同情,給女主安排了“樊勝美的身世”,讓觀眾產生同情,從而認同房似錦這個角色。

房似錦的行為和她的身世並沒有必然聯繫。難道出身不好的人都要用這種手段才能在職場上晉升嗎?本土化的同時,還需理清底層邏輯。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三、兩部劇兩種價值觀體現

日劇《賣房子的女人》中女主從沒有干涉過購買者的生活,即使是家裡蹲,女主萬智也只是找到適合他們的房子,而不是教育對方,這樣的生活方式不積極向上。

這種方式和日本的文化有關,日本人奉行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價值觀(當然也不希望別人給自己添麻煩)。

女主萬智對於客戶的生活是不會去幹涉的。所以萬智作為一個房產中介看起來很專業,但仔細想來卻缺少“人情味”。

女主萬智永遠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不干涉他人生活,不展現自己的情緒。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而國內的《安家》中的房產中介遇到了出軌的丈夫給小三買房的委託,他們的做法是去幹涉別人的生活。

從道德層面來講,出軌的行為是錯誤的。他們去幹涉也是說的通的,但從職業的層面來講,這並不屬於分內之事,屬於客戶的私生活,這樣做非常不專業。

兩部劇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體現了文化的不同,並沒有優劣之分。

至於房產中介到底要不要干涉客戶的私生活,與客戶在私下有過多的牽扯,這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安家》對比《賣房子的女人》,日劇的“殼”,更需本土的“核”

結語:

雖然《安家》的劇情上有一些讓人詬病之處,甚至裡面的三觀都不能讓人完全認同。但我覺得更需要理性的聲音,去表達觀眾的需求。

我們不介意改編國外的作品,但本土化的同時,摒棄別人不好的地方,學習好的地方。影視作品要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傳遞更好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