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腳醫生到巾幗英雄-致敬李蘭娟院士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開年,神州大地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席捲。如今疫情已經得到基本控制,中國的抗疫戰鬥勝利在望。回顧這次疫情,多虧了兩個人坐鎮,那就是84歲的鐘南山院士和73歲的李蘭娟院士。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李蘭娟院士。

從赤腳醫生到巾幗英雄-致敬李蘭娟院士

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

說來你可能不知道,李蘭娟院士在上世紀60年代,是一名赤腳醫生,誰又能想到,五十多年後,就是這名赤腳醫生,拯救了中國。

赤腳醫生

李蘭娟1947年9月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夏履橋村。父親因眼疾無法勞作,全家依靠母親賣貨維持生計。自幼學習成績就十分優異的李蘭娟,在小學畢業後被保送到紹興三中,因交不起學費被迫輟學,所幸班主任幫她爭取到了助學金。

1963年,李蘭娟以高分被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學(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錄取。去省城上學時媽媽只有5塊給她,最終也是依靠學校為她減免學費,才得以繼續讀書。

高中畢業後,因為某場運動的爆發,她回到夏履鎮做了教師。當老師期間,李蘭娟經常目睹辛苦勞作的村民遭受腰背疼痛但無錢治病的情況。為了能為鄉親們紓解病痛,她拿著杭高革委會的一紙介紹信,毅然去省中醫院學習中醫針灸技術。她格外珍惜這得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一邊在學校代課,一邊擠時間鑽研,只用了幾個月就學成歸來,而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到醫學,目的僅僅是為了給鄉親們做點事。她回來後免費為鄉親們扎針,並在當地小有名氣。

不久,大隊籌辦農村合作醫療,大隊支部書記提出請她回去做赤腳醫生(注:關於赤腳醫生制度,這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在當時發揮了巨大作用,大家千萬不要對赤腳醫生有什麼誤解),公社黨委書記卻不肯放人,理由是學校也缺教師啊。爭執不下,公社黨委書記說,讓李蘭娟自己做決定吧。那時教師一個月有24元工資,在當時算比較高了,而赤腳醫生要和農民一樣記工分,每月上30天班只有3塊工資,公社黨委書記以為李蘭娟一定會選教師。誰也沒想到,李蘭娟最後選了赤腳醫生。“其實我當時思想也激烈鬥爭過,但做針灸時,老百姓那種真誠的感激打動了我,我想做赤腳醫生可以為更多的百姓解除病痛。”很偶然的選擇,紹興也許少了一位特級教師,但幾十年後中國卻多了一位院士,李蘭娟的從醫之路從此開啟。

從赤腳醫生到巾幗英雄-致敬李蘭娟院士

赤腳醫生李蘭娟

當時大隊1300多人,共籌得資金1300多元。為了省錢,她請了當地五六個懂中醫的村民一起上山採藥。流感襲來時,她煎了預防流感的中草藥,一戶一戶發下去。一有空她就背個藥箱,一個上午跑兩個生產隊,直接到田頭給村民看病。上門給老人扎針灸,給產婦接生。在一天天的摸索中,一個只學過針灸的小姑娘逐漸成長為熟練的全科醫生。

她的工作還涉及公共衛生領域,血吸蟲病來了,她帶領村裡的婦女一個個查釘螺,挨家挨戶把村民的大便標本收集上來,做大便孵化檢查。她清楚地記得,那一年,1300多個村民中,查出260多個血吸蟲陽性者。在給他們治療的過程中,她也練就了一手靜脈針絕活,這令她至今仍頗為得意。

1970年,大學恢復招生。李蘭娟因為有當赤腳醫生的經驗,被推薦進入浙江醫科大學。當年全區僅有三個名額,李蘭娟就是其中一個。

從赤腳醫生到巾幗英雄-致敬李蘭娟院士

1972年4月,在校期間的李蘭娟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學畢業後,本可以被分配到浙江醫科大學當團委書記,成為正處級幹部。可李蘭娟偏偏選擇去浙江省第一人民醫院當一名醫生。或許,正是一次又一次的“不走尋常路”,才成就瞭如今的李蘭娟。

抗疫之路

李蘭娟工作後面臨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上世紀80年代高達80%病死率的重型肝炎。“有個20多歲的年輕人進院不到10天,黃疸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沒小便,人很快沒了。”李蘭娟說,當初,他們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樣,進去的人很少能活著出來。

不甘心的李蘭娟,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重型肝炎治療這一難題中。1986年,李蘭娟申請了3000元的青年科研基金,在我國率先開始了人工肝研究。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帶領團隊創建了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統(Li-ALS),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提高到78.9%,開闢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作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李蘭娟團隊的Li-ALS研究獲1997年及2006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二等獎,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

從2001年起,李蘭娟每年舉辦一次人工肝的推廣班,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療方法無償教授給更多醫生。“全國有那麼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來就醫,在當地得到及時的治療,才是最好的結果。”如今,人工肝技術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市,她還多次舉辦全國乃至國際人工肝會議,被譽為“國際上最大的人工肝組織的領頭人”。

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肆虐中國南方省份,李蘭娟臨危受命擔任國家應急指揮辦專家。H7N9禽流感病毒是個新面孔,但與病毒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李蘭娟並不慌。

她工作所在的浙大一院,收治了40例H7N9禽流感患者,收治人數排全國第一。如何讓病人度過危險期?李蘭娟創建了早期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癥、抗繼發感染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維持微生態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同時創造性地將李氏人工肝用於重症H7N9救治,有效消除“細胞因子風暴”,顯著降低病死率。搶救這一關算是過了,但又該怎麼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呢?這需要對病毒充分認識。

李蘭娟的團隊很快從病原學、免疫學、遺傳學等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活禽市場禽與患者的病毒基因同源性高達99.4%,證明活禽市場是人類感染H7N9的主要源頭,這是國際上的首次發現。

“怎麼應對?關閉所有活禽市場。”該建議得到各級政府的支持,紛紛關閉活禽市場。與此同時,H7N9禽流感感染人數大幅度下降。在浙江,來勢洶洶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很快被嚴格控制住。2018年1月,由李蘭娟領銜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項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除了應對來勢洶洶的SARS、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突發傳染病疫情,李蘭娟對浙江醫療界的改變還浸潤在角角落落。對浙江人來說,現在看病求醫的不少細節,都來源於李蘭娟擔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時的頂層設計。

比如每兩年為農民進行一次免費健康體檢,讓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閒置的X光機、B超機等運轉起來,病人病情得以早發現,醫療費用也在無形中降低了;此外,全面推進的浙江合作醫療,讓更多病人下沉到基層的社區醫院,這是現在全國都在推行的“分級診療”的雛形;現在拿著手機就能在浙江的醫院看病,完成掛號、繳費、查看病歷報告等功能,同樣來源於她當年提出的“數字衛生”的發展。這讓統一標準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成為了現實,讓省市級醫院、縣級醫院、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孤島”成為歷史。

從赤腳醫生到巾幗英雄-致敬李蘭娟院士

摘下口罩的李蘭娟

這次新冠疫情,她也同樣一直在為控制疫情竭盡全力。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她親自坐鎮武漢,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她說,這次去打算長期奮鬥,自己也沒有考慮什麼時候回來。“鐵娘子”李蘭娟用一生實踐證明,何為大醫濟世,何為家國情懷。

院士伉儷

鮮少有人知道,李蘭娟院士的丈夫,是我國多器官聯合移植的開拓者、肝膽胰外科專家、博士生導師鄭樹森。同李蘭娟一樣,他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赤腳醫生到巾幗英雄-致敬李蘭娟院士

鄭樹森 院士

在醫科大學讀書期間,李蘭娟和鄭樹森相識相戀。1975年,兩人請了幾位親戚朋友,簡單舉辦了婚禮。不曾想結婚當天臨時接到鄭樹森父親生病的電話,兩人連夜坐車往回趕。而當時沒有直達老家龍游的火車,他們就在金華火車站打地鋪睡了一晚,對於這個難忘的“新婚之夜”,李蘭娟記憶猶新。

婚後,李蘭娟和鄭樹森工作都非常忙,兩人一天中只有早飯可以一起吃,還是在進行學術討論。

鄭樹森在40歲時去華西醫科大學讀博,畢業後又繼續去香港做博士後,李蘭娟都全力支持他,並以一個人的工資養活一家四口。而李蘭娟忙於工作,很少做家務,一年只在過年時才做一頓年夜飯,鄭樹森也從不抱怨。在李蘭娟馳援武漢之前的年夜飯,鄭樹森親自下廚為妻子踐行。這便是一位丈夫對妻子工作的無聲支持吧。

從赤腳醫生到巾幗英雄-致敬李蘭娟院士

結婚45年來,李蘭娟和鄭樹森幾乎沒吵過架,一路相互成就,彼此溫暖,成為當今學術界中為數不多的院士伉儷。

李蘭娟和鄭樹森為了鼓勵培育醫學人才,還創立了“樹蘭醫學獎”。夫妻倆終其一生,都在為醫學界盡綿薄之力,培養棟樑之才,著實令人傾佩。

遭受非議

然而,樹大招風,就是這樣一位七十三歲高高齡仍然奮戰在抗疫第一線,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老人,近期卻遭受了諸多非議,蹭熱度者有之,造謠者有之,辱罵者有之,但李蘭娟本人對於這些流言蜚語很少回應。對李蘭娟院士,筆者只覺得高山仰止,那些躲在網絡陰暗處的鍵盤俠們收手吧!

李蘭娟院士為醫學、為她的病人、為她的國家奉獻了一生。她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她無愧於院士的頭銜,無愧於共產黨員的身份,是吾輩學習的榜樣。我有國士,天下無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