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為何滅宋之戰打的卻如此艱難?

成喜英


有人說宋朝並非像大家所普遍認為的那樣孱弱,依據是南宋能夠在蒙古大軍壓境之下從南宋端平元年(1234)一直堅持到南宋鹹淳六年(1270),而同時代的其他強大帝國,在蒙古軍的兵勢之下,無不是短時間內就被攻佔,滅亡。以此為對比,就顯現出南宋的軍事實力似乎還要強於同時代的其他諸國。

但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南宋能夠在蒙古軍的鐵蹄下堅持這麼久,真的是因為其本身的軍事實力出眾,軍隊作戰能力強悍嗎?或許真實的原因並非如此簡單。蒙古國內部的混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也正是因為其自身的混亂狀況,就使得其主要精力並沒有一直放在攻打宋國上。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宋聯軍滅亡金國,蒙古此時在任的可汗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窩闊臺。他在五年前登基,是從忽裡臺被大家正式選出來的可汗,到此時為止,蒙古內部統治階級之間還並沒有矛盾。

從南宋端平二年(1235)開始,混亂逐漸產生,這一年窩闊臺派侄子拔都西征,這也是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此次西征規模龐大,歷時總共七年,蒙古軍一路征戰至東歐,先後戰勝波蘭、匈牙利等國。本來窩闊臺應該立自己的長子貴由為王位繼承人的,但窩闊臺並不喜歡自己的這個長子,反而更喜歡自己的第三個兒子窩出,並打算立他為自己的繼承人。可惜窩出在西征中不幸戰死,於是窩闊臺又想立年幼的窩出長子失烈門為繼承人,但由於失烈門年紀還小,就始終沒有獲得正式的加冕。

南宋淳祐元年(1241),窩闊臺去世,皇后乃馬真為保住自己兒子貴由的皇位,以失烈門年紀尚幼為藉口阻撓老相國耶律楚材等人準備讓失烈門即位的計劃。乃馬真從這之後開始專政,足足五年的時間裡,乃馬真為了籠絡親王及大臣們,濫加封爵,使得朝野一片混亂。而也就在此時,仍舊在西征途中的拔都在東歐中亞建立了金帳汗國。在南宋淳祐六年(1246),貴由在忽裡臺大會上被大臣們舉薦為新的大汗,早就猜到結局的拔都並沒有參加此次大會。

貴由痛恨拔都,於是出兵西征攻打拔都,但卻死在了行軍的路上。他死後朝野再度陷入混亂,親王們一個個都在爭奪大權。拔都後來在南宋淳祐十年(1250)與次年兩次舉行忽裡臺大會,舉薦自己堂弟蒙哥為大汗,但都遭到了窩闊臺系的反對,不久,窩闊臺汗國獨立。總的來說,從端平元年(1234)年到蒙哥汗八年(1251)間,蒙古帝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內鬥爭權及西征之事上,且內部由於爭奪汗位曾爆發多次內亂。直到南宋寶祐六年(1258),蒙哥才正式發動蒙古對宋的大規模戰役。蒙軍來勢洶洶,南宋此時本已經岌岌可危,可是蒙哥卻突然暴斃,於是蒙軍內部又開始了一次奪權爭位,便暫停了攻宋之事。

時間來到南宋鹹淳三年(1267),這一年忽必烈已經自立為汗整整七年,並且花了大量時間來平息國內的內亂,休養生息整頓朝政。於是在做好完全的準備之後,忽必烈正式攻宋,襄樊之地為主要的進攻對象。十二年後,南宋的最後一支軍隊在崖山與蒙古軍進行海戰,戰敗,南宋徹底滅亡。

所以南宋在與蒙古軍的正式交戰中,雖然也曾抵抗住了一段時間,但並沒有大家認為的數十年之久。蒙古因為自身權力爭奪的混亂與西征之事的耽誤,就一直沒有將南下滅宋作為主要的作戰方向。而且宋朝在當時也屬於非常發達的國家,要完全吞下這個龐然大物也需要長時間的比較全面的準備才行。


鄧海春


我是99隨便,我來為您解答。

分析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的原因,首先必須瞭解當時的歐洲歷史。

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分別發生在1218-1223年,1235-1243年,1253-1260年。

第一,公元5世紀至15世紀,戰火紛紛的歐洲中世紀。

當時十三世紀的歐洲,恰好被稱為歐洲最黑暗的中世紀,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被一分為二,其中的西羅馬帝國,由於遭到來自北方日耳曼等蠻族的進攻而滅亡,在此之後,北方蠻族紛紛入侵,在原屬於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建立了十餘個王國。

這一時期的歐洲大陸上,北方蠻族的日耳曼,斯拉夫等族,覬覦南方富饒的土地,紛紛離開北歐和東歐等地,大舉南侵,與原羅馬帝國內的主流民族相互廝殺。

(下圖為13世紀東羅馬帝國的主要疆域)

第二,蒙古帝國的前兩次西征,都未進入歐洲核心地區。

1218年,蒙古與中亞新興大國花剌子模對峙,次年,由於花剌子模劫殺蒙古商隊和使臣,成吉思汗親率大軍20萬西征,滅花剌子模。

蒙古鐵騎乘勝進擊,翻越高加索山進入頓河流域,這一區域當時屬於北方蠻族波洛伏齊人和俄羅斯人的領地,1223年,蒙古軍隊大勝兩大蠻族聯軍,劫掠俄羅斯各地,但途中被保加爾人所敗,年末東歸蒙古高原。

保加爾人,即保加利亞人,當時歐洲北方遊牧部落,屬於北方蠻族的一支。

1235年,窩闊臺汗(成吉思汗第三子,1229年繼汗位)第二次西征。

這一次,蒙古軍隊再次衝入俄羅斯平原,並向南攻入匈牙利,奧地利,波蘭等地。

1241年4月,蒙古大軍在波蘭境內的裡格尼茨城,擊敗了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率領的波蘭軍隊,這是第二次東征中的經典戰役。

當時,波蘭王國已經建立,亨利二世向西方基督教世界求援,但當時的歐洲,正在發生神聖羅馬皇帝和教皇之間的權力爭奪,無人關心邊遠地區的波蘭。

亨利二世帶領自己的軍隊,另外還有僱傭兵,包括100餘名條頓騎士、80名聖殿騎士和他們帶來的兵卒與農夫,合計戰兵1萬人,總人數3萬。

蒙古方面軍隊也在萬餘人左右,包括歐亞遊牧民族欽察人,中亞的突厥人附庸,東歐的魯塞尼亞和羅斯人僕從軍。

最終,蒙古大軍依靠過硬的戰術素養和火藥武器,取得勝利。

裡格尼茨之戰後,窩闊臺病故,蒙古軍隊迴歸途中,建立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是蒙古帝國在歐洲最靠西和靠北的領地,主要轄區為: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地區,北臨北極圈,對俄羅斯各公國享有宗主權。

第三,蒙古帝國第三次西征,正值阿拉伯帝國四分五裂之際。

1253年,蒙古軍隊進攻中東地區,當時的阿拉伯帝國處於阿拔斯王朝後期,由於北方蠻族入侵,國內人民起義,帝國統一早已不復存在。

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導致阿拉伯帝國正式滅亡,又向西攻陷敘利亞大馬士革,直抵地中海東岸。

當時,蒙古大汗蒙哥死訊傳到軍中,旭烈兀留下5000人駐守敘利亞,主力東歸。

不久後,留下的5000人被埃及馬木留克王朝殲滅。

蒙古大軍的三次西征,為何能輕鬆橫掃歐亞大陸?

首先,蒙古軍隊非常強悍,騎射能力恰好剋制當時處於落後狀態的歐洲北方蠻族軍隊。

其次,時機很好,蒙古軍隊入侵歐洲時,北方侵入歐洲蠻族所在區域,而那時候的歐洲核心地區,恰好處於四分五裂狀態,蠻族主力軍隊正在與原羅馬帝國內的國家和民族,爭奪歐洲核心區域統治權。

再次,當時的歐洲,包括中東地區,恰好處於最虛弱時期。

結束語:蒙古大軍驍勇善戰,但之所以能在13世紀橫掃歐亞大陸,除了本身戰力出色之外,也佔據了天時地利的優勢。相反,當蒙古大軍向下滅宋時,遇到的是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且南方長江流域,江河湖網眾多,並不適合騎兵作戰。


99隨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並不是打宋朝如此,其實打金國、西夏之內也很艱難。

這主要是,當時無論宋、金、西夏都是實力強大的軍事集團,實力超過西面的那些敵人。

蒙古滅金用了23年,滅西夏用了22年,和宋朝的戰爭持續了44年之久。

為什麼會這麼曠日長久,主要在於無論渡過長江。

在渡江的幾個點,比如四川、湖北、安徽江蘇均失敗。

這主要是蒙古大軍長於騎兵作戰,適合在北方平坦地形作戰。

讓他們進行諸如野狐嶺這種短期的山地戰,蒙古人也可以勝任。

但對付大宋,蒙古大軍必須掌握長江制江權,還有能夠勝任在山地和水網複雜地形長期攻堅戰。

這都是蒙古人不擅長的。

蒙古水軍的實力低下,之前甚至乾脆沒有海軍。

直到滅亡之前,宋軍曾經在水戰和海戰中多次打破金國、蒙古水軍,牢牢掌握制江權。

沒有制江權,蒙古人即便能夠渡過長江,也很容易被切斷補給和退路,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選擇在地形複雜,適合步兵發揮威力的湖北和四川登陸,是蒙古人無可奈何的決定。

在四川和湖北這些陸戰複雜地形作戰,水戰方面要求相對較低,卻又需要適應可怕地形的攻堅戰。

以城池防禦,宋軍可以說是天下第一。無論的修建釣魚城這種的堅固城市,還是強弓硬弩甚至早期火藥武器的守城,均是世界一流水平。

在這種作戰模式下,蒙古人戰鬥力並不佔上風,數量又沒有什麼優勢,長期攻而不克後被迫撤走,也是必然。

相反,蒙古人西征受到的壓力較小,敵人規模也較小。

以蒙古人對付的基輔羅斯為例,分為若干個小公國,每個公國能夠出兵幾千就不錯了。

當時整個歐洲,能夠拿出數萬精兵悍將的國家屈指可數,當然不是蒙古人的對手。

比如埃及的馬木留克騎兵和盟友4萬人,就能夠在艾因賈魯之戰,擊敗拼湊起來的旭烈兀麾下將領怯的不花率領的2萬混合部隊。


薩沙


也不算很艱難,這個主要是早期蒙古人的作戰方式有關係,宋蒙的衝突在窩闊臺時期就短暫出現過,那時宋蒙剛剛聯合滅掉了金國,蒙古人派了少量軍隊駐紮在金國境內,而宋朝趁機派兵北上試圖收復北方失地,但是被蒙軍反過頭來打敗。

攻而不佔的戰爭傳統

蒙古人以此作為藉口,在窩闊臺的命令下,第一階段宋蒙之間長達7年的戰爭拉開了序幕,初期蒙古人佔領了四川、陝西、河南、湖北部分版圖,在總體上蒙古軍隊佔據有利條件,南宋不斷收縮戰線,如果說蒙古人一直打下去,應該說南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這個時候東路軍元帥闊出病死,東路軍主力因此撤出四川,開始北歸,但在窩闊臺的命令下,忒木臺繼續率軍南下,再度攻進四川,在宋將孟珙的防守下,南宋收復在了四川的部分領地,蒙古人則在西路軍的配合下,第三次攻進成都。

可見,蒙古人三進四川,攻佔成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垮南宋只是時間問題,但是這個時候的蒙古人在戰爭理念上還沒有轉變過來,基本上還是秉持著“燒殺搶掠”的作風,每打下一個城池就大肆搶掠物資,掠奪人口,然後就把城池扔在那裡不管。

這種作風從成吉思汗西征中亞的時候就體現了出來,這一點主要是蒙古人作為遊牧民族,並沒有統治城邦社會的經驗和意識,所以每打下一個城池只想著搶現成,從而沒有考慮到通過長治久安的統治源源不斷的收割利益。

於是蒙古人打下城池後,往往只留下很少的士兵把守,導致被佔領的城池很快又被敵人奪回,這種作風不管是在中亞還是其它地區都是如此,另一方面蒙古人的高級將領或者大汗去世的話,蒙古人就會回師奔喪。

窩闊臺死後,不僅正在攻宋的軍隊撤回了蒙古,連遠在中亞的拔都也停止繼續進攻的攻勢,而這時候的拔都已經打到裡海地區,甚至打算進兵攻打北非埃及,但是因為窩闊臺去世,大汗位置空缺,拔都不得不撤軍。


南宋據險而戰,一定程度了阻礙了蒙古人的進攻

蒙古人擅長平原騎兵戰術,所以蒙古人很順利的滅亡了北方的國家,但是當時據守長江以南的南宋在地理位置卻和北方截然不同,多山、多雨、潮熱,這些惡劣的地理環境都不是來自於草原上的蒙古人所能忍受的。

以至於蒙哥在發動滅宋戰爭後,一向攻無不克的蒙古人卻被擋在了釣魚城下面,雖然蒙古人已經相當熟悉攻城戰的打法,但是西南地區惡劣的氣候和複雜的地理條件給蒙哥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加之釣魚城憑險而守,蒙哥足足攻打這個地方長達5個月卻沒有任何進展。

最終由於惡劣的氣候,或者又因為在戰鬥中負傷,關於蒙哥的死一直眾說紛壇,總之蒙哥死在了釣魚城外面,而蒙古一死,已經攻破武漢的忽必烈不得不撤軍,進而開始了他爭奪汗位和平定內亂的歷程。

忽必烈奪得汗位後,繼續發動滅宋戰爭,深受漢人文化影響的忽必烈任用了許多漢人謀士和將領,在他們的建議下,他制定了奪取襄陽,進而打開進攻南宋的門戶。襄陽之戰雙方打了六年,襄陽憑藉著高大的城池和足夠的糧草,硬生生的把蒙古人擋在了外面,但也被蒙古人裡三層外三層的包圍起來。

儘管南宋前後派出8次救援的水軍,但無一例外被蒙古人擋在了外面,最後襄陽城彈盡糧絕,襄陽城陷後,蒙古人在南方如入無人之境,幾年時間南宋即宣告滅亡,當然如果在崖山海戰中宋軍能夠打贏的話,說不一定還能繼續存活幾年。

其實縱觀蒙古滅宋戰爭本來不必持續這麼長時間,但是由於各種突發因素,譬如在窩闊臺時期南宋就已經出現亡國的危險,但是由於窩闊臺的去世讓戰爭戛然而止,同樣儘管南宋已經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國家,但憑藉著南方天險,宋人還是把蒙古騎兵擋了幾年,但是從忽必烈發動滅宋戰爭,僅僅12年南宋即滅亡。


圍爐談史


蒙古騎兵,彪悍、勇猛,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橫掃歐亞大陸、制霸歐亞大陸,威懾四方。那麼,為什麼他們能有如此的戰績呢?主要是這些方面:

1.成吉思汗謀略高超

成吉思汗,作為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是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擁有高超戰略思想以及過人戰術指揮才能,在建立蒙古帝國過程中胸襟開闊、氣度恢宏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切為蒙古帝國的建立提供了核心支撐力量。

2.武器代差

優良戰馬、鋒利蒙古刀,複合弓威力巨大,而當時歐洲方面,鎧甲笨重,弓箭原始,當兩者相遇時,歐洲軍團只有被虐殺的份。

3.蒙古騎兵戰力強悍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中更多時候拼的是單兵實力。而蒙古騎兵方面,得益於日常生活習慣與日常強化訓練,讓蒙古騎兵組織嚴密,執行力超強,作戰靈活。

4.兵種優勢

當時的蒙古軍隊,擁有強大的騎兵軍團,而當時很多國家主要兵種卻是步兵,而騎兵在戰場上可以說是步兵的剋星,不管是戰力,還是機動性,騎兵面對步兵時基本上具有壓倒性優勢。

5.後勤補給優勢

蒙古軍隊出自遊牧民族,對於他們來說,有草地就有補給,所以補給問題很容易解決,且當時他們採取以戰養戰的補給政策,所以他們可以輕裝上陣,能夠大範圍、長途奔襲與作戰。

6.心理戰

從戰爭開始之前,一直到戰爭結束,敵方一直經受蒙古人所施加的強大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迫,說來也簡單,就是採取殘暴手段。對於拒不投降的城市,破城之後,蒙古軍隊的做法就是血腥屠城,無一例外。所以,少於城市敢於堅持抵抗在蒙古騎兵,無疑,蒙古騎兵的攻城效率間接中得到大大提升。

7.天時優勢

在蒙古軍隊四處擴張時,阿拉伯世界開始衰落、甚至是混亂不堪,吐蕃也是四分五裂的,歐洲其他國家同樣是戰力堪憂,如此一來,蒙古軍隊實力優勢就更為明顯。

但是,就是這樣一支橫掃歐亞大陸、制霸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的軍隊,面對他們眼中軟弱的南宋,卻用了40多年才滅掉,那麼,蒙古在滅宋時怎麼會如此艱難?

1.地利優勢

南宋出於自保目的,京城不斷遷移,一退再退,最後退到長江後面,希望藉助長江天塹阻擋蒙古軍隊。

事實上,南宋確實取得了預期效果。蒙古軍隊戰力確實強悍,但是,蒙古人畢竟是生活於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並不擅長渡江水戰。1235年,蒙古南路滅宋大軍已經攻到長江邊上,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南宋悍將孟珙利用長江天險最終成功擊潰南渡蒙軍。

2.南宋軍民頑強抵抗

蒙哥在繼位後,扛起前任大汗窩闊臺未完成事業的大旗:滅宋。

這次,蒙哥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決定採用迂迴策略,繞開長江,兵分三路從西南側滅宋。

蒙哥率領中路軍順利抵達要塞之地—釣魚城,蒙哥原來以為,可以很輕鬆就拿下釣魚城。但是,奪城難度卻大大超出蒙哥的估算,由於釣魚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守城軍民的頑強抵抗,導致蒙古軍攻城過程異常艱難,且傷亡慘重,最終,蒙古軍不僅沒有達成奪城的目標,反而以蒙哥付出性命為代價結束了這次滅宋計劃。

3.蒙古內部內耗

蒙哥一死,蒙古內部又開始了汗位爭奪,而奪位內耗客觀上延遲了蒙古滅宋計劃,也間接給了南宋喘氣的機會。

由於地利優勢、軍民頑強抵抗,加上蒙古內部問題,雖然忽必烈繼位後最終滅了南宋,但是,從1235年開始實施滅宋計劃到1279南宋滅亡,已經過去了40餘年。


歷史田野


宋朝從立國以來就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軍隊始終保持戰鬥狀態,雖然自顫淵之盟以後和遼國保持120年和平,但在這期間也不斷和西夏爆發戰爭。遼之後又有金國,金國之後又有蒙古,面臨的遊牧敵人越來越強大,處境越來越危急,軍隊自然不敢懈怠,在長期的與遊牧民族軍隊對抗中,總結出行之有效的禦敵方式,再依託南方水網密佈,湖泊、丘陵眾多以及長江天險的地形優勢和炎熱的氣候優勢,另加宋朝上下一心抗敵守城,遲滯了蒙古兵的進攻鋒芒。而歐洲各國之所以無法地擋住蒙古軍隊,主要是蒙古人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對手,歐洲的作戰理念向來是重甲士兵和騎兵排成方陣衝擊敵軍方陣,這樣的理念相對於蒙古軍兩側迂迴包抄的作戰方式明顯落後,在作戰中,蒙古騎兵機動性良好的優勢大大體現出來,笨重的重甲騎兵在追擊蒙古騎兵過程中不斷被箭矢射中,最終被擊敗。因此歐洲軍隊的主要是敗在對蒙古軍隊的不熟悉上,而大宋朝明顯不存在這個問題。


左山先生


在宋朝、金朝、西夏還有蒙古對持的時候,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帶著他們的軍隊與金朝和西夏發動了雷雨般的攻擊,並一舉消滅了他們,而在後來又緊接著消滅了南宋,建立了一個較為強大的元朝。

就以滅金朝、西夏朝和南宋朝的時間和順利程度來說,滅西夏、金所花費時間是較短的,而在在這些國家中,花費時間最長的便是他們曾經瞧不起的南宋政權。就按照大家以往的記憶和所讀到的歷史書來看,宋朝是一個經濟、商品以及文化發展較高的朝代,所以在後來人們稱讚宋朝的時候,大多會誇讚那個時期、那個朝代中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以及文化的繁榮,但當時軍隊的水平是不及金朝和蒙古的。

蒙古的崛起

就按道理來說,蒙古和金人一樣,都屬於是遊牧民族,也都是在馬背上馳騁的民族,但是就崛起的時間和實力來看,在那個時候,金人的發展便遠遠的超過了蒙古人,並常常的壓迫他們。但是在後來,他們的一些部族中看到了金人的崛起和強大,便覺得為什麼他們可以,我們卻不可以?!於是他們便開始了自強的道路。在後來,他們憑藉著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最終實現了從弱小到強大的轉變。

在他們組成了一定的規模和戰鬥力後,他們開始籌劃起了開疆擴土的事情;在他們將西夏國吞併後,便接著想去解決當時還是“巨無霸”的金國。而在蒙古的上層決定了這樣的方略和方針後,在他們的陣營中有反對的聲音,但也有同意的聲音,反對的一派認為,當時的金國等於是亞洲大陸上的一個“發達國家”,而剛剛崛起的蒙古屬於是“土著”,也就是現代的“發展中國家”,正因如此,在他們的陣營中,才會有反對的聲音。但“認同”的聲音確覺得此時的金國並不是不可取的。後來,在蒙古的細心計劃下,他們利用高超的戰術、戰鬥力,以及較快的急行軍能力,將當時不可一世的“巨無霸”金國給吊打了。為了能夠擴大戰果,為了能夠一舉消滅金國,蒙古人決定利用南宋的力量。

在接到了蒙古人這樣的請求後,當時的宋廷也有兩個聲音,他們一個是贊成,而另一個是不贊成。就第一個聲音來分析,這些人是為了報金朝對於他們欺辱的大仇,為了能夠雪恥當年的“靖康之恥”。可是不贊成的聲音卻認為,在蒙古滅了西夏後,先今存在的力量就剩下了蒙古人、宋朝以及金朝,這相當於是一種平衡,如果這個時候宋朝幫助蒙古人滅掉了金朝,就會使得宋國直接暴露在了蒙古人的鐵蹄下,沒了金朝的掣肘,會使得宋國很是危險。但是後來在這兩派的聲音中,贊成的聲音較大,便使得宋和蒙古人聯合一舉滅掉了金國。

為什麼打宋的時候花費的時間最長?

首先是因為蒙古人對於南宋的輕敵,他們認為自己在打軍事大國金朝的時候都很是順利,打南宋一定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於是便導致了蒙古軍隊整體的輕敵,這才使得宋軍能夠繼續固守,能夠繼續的保衛著他們的國家。

而其次便是南宋軍民對於侵略者所表現出的排斥,在經過了北宋的恥辱後,南宋的軍民們對於侵略者便有了一種難以言說的仇恨,正所謂“靖康恥,何時雪”,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在後來南宋的軍隊能夠豁出了命的和蒙古人“死磕”。

三是則是因為蒙古內部的一個內鬥,內部產生了混亂,自然就不能按照以前的計劃實現他們的統一大業了。

窩闊臺死後,蒙古國的統治權力開始轉變,新的掌權者就做出決定要在幾年之內實現全國的統一,滅掉南宋政權,但是卻困難重重,這個困難也恰恰幾乎是他們自己帶來的。在和南宋對抗的過程中,新的統領蒙哥也不幸戰死,這個時候忽必烈趁機爭奪汗位,蒙古內部的鬥爭也開始,所以蒙宋的鬥爭就在這樣暫時停滯了一段時間。因為在蒙哥死之前,並沒有選定接班人,所以繼承人不明確,所以他的弟弟忽必烈就開始參與了權力的爭奪戰。

忽必烈掌權成功之後,改為元朝,也加速了滅亡南宋的腳步,最終蒙古統一了全國。


木劍溫不勝


1235年,蒙古大軍在西征東歐、東征金遼的同時,大舉出兵南下攻宋。自此,雙方在西起川陝、中抵荊襄、東至江淮的三大戰場,展開數十年攻防。因地處長江上游,扼夔門天險,順江可趨吳楚,巴蜀地區在相當一段時期裡成為蒙古攻宋的首要目標。 [3]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為了抗擊蒙古軍,派甘閏於潼川府路合州(今重慶合川)東十里釣魚山上築寨。

1242年,為穩固“西門”“後戶”,南宋朝廷以淮東制置副使餘玠升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主持全川防務。鑑於成都已失陷,川中殘破,餘玠兼知重慶府。重慶由此成為全川抗蒙的軍政大本營。 [3] 

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餘玠始築釣魚城。 [2]   遏阻蒙古軍繼續南下據長江破夔門,成為餘玠到任後的頭等大事。他“集眾思,廣忠益”,充分運用巴蜀山險對抗蒙古的騎兵優勢。

1243年,命人築城於嘉陵江下游三江交匯、重慶正北的合州釣魚山上,並遷合州治所、興元(今陝西漢中)戎司於此,駐以重兵。 [3] 

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繼承汗位。雄心勃勃的蒙哥大汗,決心建樹功業。在相繼派出諸王西征西亞、東征高麗、遠征大理國後,又謀劃以左、右兩路大軍,會同已佔據云南的軍隊,大舉攻宋。蒙哥決定親率右路軍經關中進攻四川,企圖攻取重慶,東下夔門,與左路軍和南翼軍會師於鄂州,再順流東下,直搗臨安,滅亡南宋。 [3] 

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蒙哥大汗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伐宋。蒙哥親率的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今重慶合川釣魚城)。蒙哥鐵騎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後,改變先取巴蜀的滅宋戰略,逐漸把進攻重點轉移到長江中游的荊襄戰區。蒙宋雙方在四川戰場進入相峙狀態。作為重慶前哨的釣魚城,與嘉陵江、長江沿岸諸多山城相互支持、依存,足以控扼東川,因而仍是蒙宋爭奪的焦點。

1268年,忽必烈先後調集近十萬大軍圍襄陽,開始了長達5年的襄樊之役,也揭開了蒙古第三次徵宋的序幕。為牽制南宋從巴蜀調兵援助襄陽,蒙古軍在四川開展大規模襲擾,尤其加強對釣魚城的包圍,並在釣魚城與其他山城之間“築城進窺”。但釣魚城守將張珏戰守有力,“往往出奇制勝,斬獲累捷。”直至襄樊戰役結束前,蒙古軍在釣魚城只能“春去秋來,出沒無常”。奈何歷史的車輪終歸無法阻擋。

1273年,元軍進佔襄陽後,忽必烈下詔水路並進,大舉滅宋。四川諸多城鎮也相繼被元軍取得。

1276初,南宋朝廷在臨安降元。元軍也加快了平定四川的步伐,一年多時間裡,先後陷瀘州、平東川。

1278年農曆二月攻破重慶城,紹慶、南平、夔、施、思、播等州皆下。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1279年正月,釣魚城守將、合州安撫使王立,以不可屠城為條件終止抵抗,開城降元。為南宋堅守了36年的釣魚城,至此最後陷落了。同年,逃至崖山的幼帝趙昺,蹈海而死,南宋滅亡。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繼續派對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蒙古大汗窩闊臺死後,在拔都與拖雷的操縱下,蒙古部落於1251年,宣佈拖雷的長子蒙哥為新的大汗,蒙古帝國的統治大權從窩闊臺家族轉向了拖雷家族,這個瘋狂的帝國開始了一個新的紀元。

蒙哥沉默寡言,潔身自好,頭腦冷靜,富有理智,他成為大汗以後,完全恢復了成吉思汗建立起來的強權,又一次成為蒙古世界唯一強大的君主。

1252年,蒙哥發動了對今天伊朗、巴格達、敘利亞的戰爭,拒不投降的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報達(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被屠城。

1257年,蒙哥發動了對南詔都城大理(今大理)和安南(今越南)都城河內的戰爭,兩國失陷。

隨後蒙哥發動了對南宋的三面夾擊,他令兀良哈臺從雲南出發,直達桂林和長沙,他令忽必烈從河北南下,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自己親率主力部分,從陝西直逼四川。

在他看來,生性兇猛的金國人,在蒙古大軍面前都不堪一擊,而南宋這群人,只會吟詩作對,拿下南宋應該是手到擒來。

“十年之內必定滅宋”,蒙哥發這個宏願的時候,自信心是滿滿的。

可是,他們碰到開戰以來,南宋最頑強的抵抗,讓他的平南大計艱難重重。

那麼,這支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為何滅宋之戰卻打的如此艱難?

1、魂斷釣魚城

蒙哥在向南方進攻的時候,在一個不被人所知的小城,遇到了從末有過的頑強抵抗,這就是四川釣魚城(重慶市合川區),在接下來的長達36年的“釣魚城保衛戰”,不僅是南宋王朝與蒙古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戰,更是改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場具有重大意義之戰,創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譽為“上帝折鞭處”。

1259年,身先士卒的蒙哥在攻城過程中,被宋軍的拋石機擊中,不幸遇難,這時離他當選大汗才剛剛八年。

由於蒙哥的突然死亡,歷史被徹底的改寫了。進軍四川的蒙古大軍停止了進攻,改護送蒙哥靈柩北上,而正在圍攻鄂州的忽必烈為了爭奪汗位也匆忙撤軍,兀良哈臺也隨著大軍北還,蒙宋戰爭停止。

2、忽必烈奪權

突然死亡的蒙哥生前沒有來得及對繼承權做安排,導致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忽必烈是蒙哥的四弟,而阿里不哥是蒙哥的六弟,當蒙哥的戰死的消息傳開的時候,忽必烈還在南方作戰,而他的盟友旭烈兀遠在波斯,而阿里不哥留守和林,得到了皇后及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的支持,所以,忽必烈處於絕對不利的地位。

忽必烈接受了南宋賈似道的講和,順利從南方抽身,於1260年自稱大汗,與此同時,阿里不哥也在和林自汗。

兩派隨之開戰。

1264年,經過4年的征戰,阿里不哥戰敗投降。

1267年,忽必烈發動全面對宋戰爭。

1271年,忽必烈大汗效仿中原王朝,改“大蒙古”為“大元”一個新的王朝誕生了。

1279年,釣魚城失陷。

隨著文天祥,陸秀夫的死,南宋滅亡。

就這樣,全國統一在了蒙古人手裡。


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一笑讀史


當年蒙古帝國的大軍在成吉思汗時代可謂是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在遇到南宋的時候,卻遇到了一定的困難。蒙古與南宋的戰爭持續了好幾十年,最終蒙古花了很長的時間,攻下了襄陽,最終才滅掉了南宋。


蒙古帝國打南宋這一戰,打得非常的艱難,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是南宋的軍力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弱。

雖然北宋被人詬病說是弱宋,軍事力量不行,但是南宋與北宋相比,沒有那麼差。歷史上有北宋出相南宋出將一說,可見南宋的軍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並不是人們通常印象中的北宋。在南宋初年的時候,當時宋高宗剛剛開始草創,所以並沒有多少強有力的軍隊。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韓式中,張俊岳飛等中興四將為首的一批強烈的軍隊。這些軍隊有力的阻擊了當時處於強盛時期的金軍的進攻,保衛了南宋的安全。



幾十年後,金國的海陵王完顏亮想一舉滅掉南宋,最後在採石磯被宋軍打的大敗,也間接的導致了金朝的君主更換。可見南宋絕對不是人們想象中的軟柿子,而不是像北宋那樣人見人欺的貨色。所以南宋軍隊在遇到蒙古這樣的入侵者的時候,南宋軍民也同仇敵愾,保家衛國,屢次打退蒙古人的進攻。

其次,南方的地形不適合騎兵作戰。



因為中國南方的地形水網密佈,所以並不適合機動性很強的北方騎兵的作戰。三國的時候,曹操佔領絕對優勢的兵力進攻東吳,一直沒能成功。金國處於巔峰狀態,也奈何不了南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的蒙古騎兵雖然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遇到了南方那樣複雜的地形也只能望之興嘆。在進攻釣魚城的戰役中,蒙古大漢蒙哥意外的陣亡,間接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局勢,忽必烈後來滅南宋也是費了相當大的周折,經過了幾十年的戰爭才成功。



總之,因為南宋軍力一般比北宋要強大,並不是像人們想象中的弱宋,同時中國南方的地形,水網密佈,比較複雜,不適合機動性很強的蒙古騎兵作戰,所以能夠讓蒙古滅宋之戰爭打得如此之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