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不上朝,坐擁朝中臣子"赤子之心",原因為何?

縱觀歷史,歷代君王都會到朝廷處理國務正事,也就是所謂的上朝。

但明神宗萬立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上朝。其實,皇帝不上朝,並不是不務國家政事,只不過不和朝中臣子面對面對談而已。而之所以不上朝卻能坐擁朝中臣子赤子之心,無非是因為君王的謀略手段、威震朝廷的聲望以及未立太子、掌握軍權的原因。

萬曆不上朝,坐擁朝中臣子

萬曆帝皇聲威和名望

1、皇帝在之前的10年時間,在政治家、改革家的幫扶下大臣的幫扶下,勤務政業,進行多方改革。"鞭法"的實施,使大明王朝興盛。處理手段與明世宗、明武宗不相上下,君王如此正氣,必然使朝中臣子與人民甘心臣服。

2、還有一點就是帝皇通過兩次政事把朝中籠絡大臣的頭目給滅了。明穆宗在位時,為自己兒子萬曆挑選輔佐大臣,其中包括高拱、高儀還有張居正。因帝皇善有謀略,通過自己眼線心腹臣子聯手滅掉高拱、高儀。然後利用心腹實現了大明的興盛。張居正死去以後,帝皇在位整整10年,抄家大臣張居正,也拿下另一個頭目馮保。就這樣皇帝身邊再無威脅之人。

3、追究來看,其實這種聯謀手段是朱元璋在位時就開始了。大明後期,帝皇雖然大多沒有才謀,但大明確實頑固沒被推到。善用謀略,帝皇實現了無人可窺視他皇座的目的。如此手段,無人能及。

萬曆不上朝,坐擁朝中臣子

明朝失敗的原因

1、 首先皇宮臣子來自民間,外面沒有靠山,無法做到獨權。

2、 其次,帝皇撤罷宰相一字職,而內閣只能負責幫君王傳達旨意根本沒有實權。

3、 再次,鐵證王牌根本不給官員干涉政事的機會。即便當時的朱元璋立了鐵律,還是被後來的王振給消除了,即使消除此制度,宦官行為仍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更無法走上朝廷,更別說能處理任何國事了。

4、最後,大明整出另一種制度,通過廠位制度對文武百官進行全方位管制。這一招是想當年朱元璋和武媚娘學來的。帝皇不管身處何地,對文武百官都瞭解,也就是後來的,帝皇不上朝,一樣理事。

不好的一點就是這種理國之策會使朋黨爭執很大,這一點從大明不能完勝後來的起義軍,不能戰勝清軍就可以看出。畢竟朋黨只會互懟暗地使壞,不能凝聚其力,共獻朝廷。

萬曆不上朝,坐擁朝中臣子

帝皇未立太子

1、帝皇之上都是因為太子的事,和眾臣出現爭執。不立太子,帝皇心中有數,即使當時大臣都對他不滿,謀反的目標也找不到。這一點可以從下面看出。

唐玄宗當時也是勤於政事,後來沉迷美色,無心執於國事。安史大亂髮生後,唐玄宗因為大家擁護太子李亨,才丟了皇帝的飯碗。

2、康熙帝在位時用兩次來把太子廢除,再沒立太子。原因就是帝皇立太子後,會清楚朝中奸臣會勾結太子,搶走自己的皇帝之位。因此,康熙即便晚年荒政,但政權依然在手。

還有就是在太子繼位的問題上,自古就是長在為太子,首先是皇后自己親生的太子,如果有3、必然選老大,皇后沒有兒子就把妃子的兒子最大的一個立為太子,當然妃子在宮中的位置不重要。即便是主子臨幸的宮女之子也沒太大關係,講究的就是長子在前,至於孩子品行咋樣,也不是很重要,只要沒有犯過大忌,智商也不是問題,總是太子上位有群臣輔佐,帝皇根本不擔心這個問題。

萬曆不上朝,坐擁朝中臣子

帝皇不朝,避免了與大臣出現意見分歧

大明談論政事,臣子各有看法,一旦意見不同,必然爭執不斷。帝皇不朝,臣子無法與君王討論國事,只能聽命帝皇,直接執行。即便大臣有不滿,因見不到帝皇,無法起爭執,時間一久,聽命於萬曆,別無他法。

權利牢牢在手

軍權在手,才有指揮權。帝皇不朝,但仍然多次出征。足以看出,帝皇掌控真正實權。朝中任何風吹草動,奸臣謀反都是不存在的。隨便一揮手,滿門抄斬。

足以看出帝皇有足夠的膽識與謀略,這是歷代皇帝不能匹及的。

總結:

帝皇之所以不早朝牢握皇權主要是因為自己足智多謀、威震朝廷的聲望以及未立太子、掌握軍權的原因。20歲之前,就努力勤政,即便後期懶於政事的管理,沉迷酒色,但卻能牢固30年大明王朝,無人推翻也是厲害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