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形成原因、臨床表現及其治療


作者/羅嶽良


本文旨在用淺顯的文字論述筆者對溼氣的見解,如有不當,敬請包涵。


水溼之氣在自然界和人體內廣泛存在,它滋養著包括人類在內的萬千生靈。


但如果外界環境水溼太過,和(或)體表的正氣(中醫稱之為“衛氣”,即防衛、保衛之氣)處理水溼的能力下降,自然界的溼氣便可侵犯體表,中醫稱這一病理狀態為“溼邪犯表”。


如果體內的正氣(本文稱之為“元氣”,即一切生代化謝的原動力)

處理水溼的能力減弱,體內的水液無法正常地運行代謝,從而變成一種溼邪停留於體內各處。中醫稱這一病理狀態為“溼邪內生”。


溼氣形成原因、臨床表現及其治療


現將“溼邪犯表”和“溼邪內生”的溼氣病症分別詳述如下:


一、溼邪犯表


正常情況下,衛氣就像盡職盡業的邊防戰士,它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的溼氣進行著博弈。如果衛氣充足,外界環境的水溼也無太過時,身體可以和自然界的水溼之氣和諧相處。


如若衛氣虛弱,溼氣便可乘虛而入,釀成“衛虛表溼”病理狀態。如若衛氣尚充實,但溼氣太盛,溼邪亦可強勢犯人,導致“衛實表溼”的病理狀態。


1、衛虛表溼


衛氣虛弱之人(猶如國防力量薄弱的國家),平素往往有怕風、畏冷、易感冒、易出汗等一派防禦固護不足的表現。這類人應對外界溼邪時,不能及時有效地將侵犯到體表的溼邪祛除,如果再遇到淋雨、水裡作業、梅雨季節,居住環境潮溼等情況,更是雪上加霜,讓衛氣應接不暇,從而導致溼邪浸溼肌表。


溼性有重濁、黏膩、滯澀、陰寒等特點,所以當衛氣虛弱且感受溼邪後,除上述防禦固護不足的表現外,還可能出現身體煩疼、痠痛、沉重、頭痛、頭蒙等表現。


此類病人的病理機制有衛氣虛弱和溼邪犯表兩方面,故中醫辨證為“衛虛表溼”證,其治療方法為扶衛氣之虛,祛在表之溼。代表方劑為防己黃芪湯,具體藥物有防己、黃芪、白朮、炙甘草、生薑、大棗。


溼氣形成原因、臨床表現及其治療


2、衛實表溼


衛氣較為充實之人,平素無怕風、畏寒、易汗、易感冒等防禦固護不足的表現,但因外溼氣太盛,從而導致溼邪侵犯體表。如久居溼地(南方多溼,雲貴川為盛)、常年水裡作業、攝身不慎不避風雨、洗澡後不及時擦乾身體、或暑天汗出之時貪涼淋浴,這些情況會給衛氣處理溼氣帶來很大的負擔和不便。一旦超出衛氣的工作負荷,會導致溼邪犯表,遏鬱衛氣,甚則化熱。具體臨床表現為身體煩疼、痠痛、發熱、無汗、痘疹(常常發紅發癢)、面黃、頭痛、鼻塞、身重、胸悶、肌膚麻木不仁、關節疼痛等表現。


此類病人的病理機制為溼邪犯表和衛氣被遏兩方面。中醫辨證為“衛實表溼”證,其治療方法為解表祛溼,宣肺暢衛。代表方劑為麻杏仁苡甘湯、麻黃加術湯。具體藥物有麻黃、杏仁、苡仁、白朮、桂枝、炙甘草。


衛氣較為充實之人,平素無怕風、畏寒、易汗、易感冒等防禦固護不足的表現,但因外溼氣太盛,從而導致溼邪侵犯體表。如久居溼地(南方多溼,雲貴川為盛)、常年水裡作業、攝身不慎不避風雨、洗澡後不及時擦乾身體、或暑天汗出之時貪涼淋浴,這些情況會給衛氣處理溼氣帶來很大的負擔和不便。一旦超出衛氣的工作負荷,會導致溼邪犯表,遏鬱衛氣,甚則化熱。具體臨床表現為身體煩疼、痠痛、發熱、無汗、痘疹(常常發紅發癢)、面黃、頭痛、鼻塞、身重、胸悶、肌膚麻木不仁、關節疼痛等表現。


此類病人的病理機制為溼邪犯表和衛氣被遏兩方面。中醫辨證為“衛實表溼”證,其治療方法為解表祛溼,宣肺暢衛。代表方劑為麻杏仁苡甘湯、麻黃加術湯。具體藥物有麻黃、杏仁、苡仁、白朮、桂枝、炙甘草。


二、溼邪內生


正常情況下,身體內部的元氣,時時刻刻都在負責體內氣機的升降出入和各種精細入微的新陳代謝,其中就包括對體內水液進行有序地升降出入和新陳代謝。具體表現為對體液進行有序地運輸、分佈、疏洩、固攝、組裝、拆分和溫煦蒸發等等。


如若身體的某個部位元氣衰弱,便會導致這個部位的體液升降出入障礙和新陳代謝紊亂,導致溼邪便在該部位竊生,久而久之,該部位的水溼之邪越積越多,超出一定程度便會讓人患水溼之病。


當元氣衰於腎系,則腎系無法對水液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導致正常的體液變為水溼之邪泛溢於腎系,從而臨床上表現為小便不通,或陰囊潮溼,或蓄水為疝,或帶下清稀,或遺精滑洩,或陽痿不舉,或體漸肥胖(中年發福多屬此類)。


同理,當元氣衰於脾胃,則溼邪內生於脾胃,脾胃氣機被溼邪所阻,從而出現腹滿、腹痛、腹脹、嘔吐、洩瀉等。


當元氣衰於肝膽經,導致溼邪泛溢於肝膽經,從而出現脅肋脹痛、頭目眩暈、抽筋、肌肉震顫、肢體痿廢、呃逆。


當元氣衰於心肺,導致溼邪泛溢於心肺,從而出現胸痺疼痛、心悸、怔忡、精神異常、咳嗽、咳痰、喘促等。


當元氣衰於五官頭部,導致溼邪滯留於七竅,從而導致頭昏、脹、重、痛,頭髮脫落,記憶力減退,鼻塞流涕,噴嚏不休,視物昏花,牙齦腫痛,聲音嘶啞,咽中如有物阻等。


綜上所述,不同部位的元氣衰弱會引起相應臟腑的水液代謝障礙,相應部位便會竊生水溼之邪,進而引起相應的症狀,這些症狀是極其繁多的,幾乎涉及內外婦兒五官諸多科室的疾病,但症狀僅僅是疾病的表面現象,高明的中醫需要通過表面症狀,去細心推求疾病的本質。

上述溼邪內生的症狀雖然繁多,但是其病變本質均為元氣衰弱,無法正常有序地完成體內水液的運輸、分佈、疏洩、固攝、組裝、拆分及溫煦蒸發等,便會導致水溼之邪內生於身體一個或多個部位。久而久之,水溼之邪堆積到一定程度,便可使人患水溼之病,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


溼氣形成原因、臨床表現及其治療


此類水溼之病,中醫辯證為“元氣衰弱,溼邪內生”,治療方法為溫陽化氣利溼,代表方劑有五苓散、茯苓甘草湯、真武湯、生薑瀉心湯、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之類,臨床具體用方應當審查病變部位,元氣衰弱的程度以及水溼之邪的多寡進行正確的選擇。

>>>>>>

備註:


1、診病用藥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本篇文章更多的意義在於科普,閱讀者若有診病需要,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不可僅憑藉本文所述來診病用藥。


2、中醫學博大精深,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若有不同看法,請友善交流。



2020年2月27日

庚子年二月初五

湖南·衡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