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人在社會上或在工作中表現出的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不僅所肩負的事業存在共性,而且也有很多工作必須依靠合作協同才能完成;否則,互相拆臺,暗中作梗,明處搗亂,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是不大可能的。而讓周圍的人都能捧場與合作,自然需要氣氛上的和諧一致。倘若情感上互不相容,氣氛上彆扭緊張,就不可能協調一致地工作。
明憲宗朱見深曾經畫過一幅漫畫,題目是《一團和氣圖》。畫面上的人物由於開懷大笑,渾身縮成了一個滾圓滾圓的大球。但仔細分辨則會看出,這幅人物像雖只有一副面孔,實際上卻是三個人的身體合在一起的。一個封建皇帝畫這樣一幅畫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它取材於一則著名的典故:
陶淵明、陸修靜和惠遠法師分別是儒、道、佛三家的門徒,三人私交甚好,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惠遠法師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送客絕不越過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邊走邊談,不知不覺竟越過了這個界線,於是相顧開懷大笑。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如今,朱見深借這個典故做了《一團和氣圖》,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確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即大家不要互相勾心鬥角,而是要和睦相處,團結友善。


《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和的基本含義是和諧,和諧意味著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對“和”的追求,既是一種得之於生活的感性經驗,也是一種同信仰糾結在一起的對大千世界運動規律的理性昇華。
人該不該“和”?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類之和,是為人和。人和為世間之貴,人和才有家庭,人和才有民族,人和才有國家,人和才有社會。
早在兩千多年前,西周就設有“調人”,專事“排患釋難解紛爭”,和諧人際關係。以至歷代朝廷都延續了這種制度。直到今日,我國也建立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人民調解制度,並作為一種法律固定下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出門旅遊,乘車坐船已習以為常,難免你擠了我的座,我擋了你的道。若遇上修養欠缺、火星亂爆的人,矛盾就會一觸即發。這時,如果你能及時好言相勸,甚至主動出讓自己的方便,仇怨也就隨之煙消雲散了。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的磕磕碰碰的事情,這就需要一和了之。以下是和諧人際關係的經驗之談:
(1)忍一句。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禮。一個人在盛怒時所說的話,容易傷害別人,也容易造成摩擦,所以如果我們能忍一時之氣,就不會造成無謂的紛爭。

(2)饒一著。在人生的舞臺上沒有什麼值得爭強好勝的,有時候讓人一步就是自己的勝利,所以人要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涵養與心量。
(3)耐一時。忍,不是懦弱的表示;忍,是勇者的象徵。一個人能夠忍耐一時,堅持下去,縱使一時的不如意,終將成為過去,逆境也能轉為順境。
(4)退一步。人生的旅途上,能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凡事退後一點,不但留給別人一點餘地,也是自己的一種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