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國,全球資本主義發展史和投機標的物

<code>棉花往事/<code>

棉花最早種植的地區主要是印度,印度的棉紡織品和中國絲綢一度是歐洲夢寐以求的商品。再加上印度的香料、中國的茶葉、瓷器這幾大物品基本上奠定了東方對西方千百年來貿易順差的根基,這一現象知道近代被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鴉片貿易興起才被打破。

最初東西方貿易形勢是東方生產、西方消費,其中東方生產的典型商品就是以棉花為原材料的棉紡織品。中國生產的絲綢太貴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能夠消費得起,目標客戶都是西方的王室和貴族,並且絲綢很嬌貴,不易清洗,貿易量並不大。

但是印度產的棉花,目標客戶很廣泛,暢銷歐洲、北非和阿拉伯地區,一度是這些地區的硬通貨。歐洲人曾經拿著印度的紡織品賣到北非,北非的部落酋長拿著黑人奴隸換取柔軟的印度紡織品,歐洲人再把黑奴賣給美洲種植園主,美洲種植園主用這些黑奴勞動力來生產菸葉、靛藍等農產品交付給歐洲人,歐洲人再把這些農產品販賣會歐洲大陸消費。這一波操作,印度棉紡織品妥妥的硬通貨,堪比黃金。

棉花是一種農作物,主要產自亞熱帶,對氣候和光照有獨特的要求,歐洲天寒地凍,不適宜棉花的生長,所以在中世紀之前,歐洲人一般都是穿著羊毛或者亞麻做的衣服,抓耳撓腮,所以棉紡織品一出現就風靡整個歐洲地區,征服了歐洲。

這些棉紡織品經過阿拉伯控制的中亞,再到歐洲和北非地區,基本上和咱們的絲綢之路吻合。這一商路一直持續到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奧斯曼帝國地跨歐亞非大陸,控制了東西方的貨物流通。

棉花帝國,全球資本主義發展史和投機標的物

奧斯瑪土耳其版圖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有利的地理位置也就壟斷了東西方的貿易,在東方商品上大幅加價,再疊加宗教衝突,連年戰爭,東西方貿易量大幅下降。

15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人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發現去去往東方印度、中國的新航路,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奠定了之後五百年的歷史發展格局。

英國人達到印度之後,建立了東印度公司。最開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商業行為還是比較平和,與印度阿拉伯商人公平競爭印度棉紡織品的貿易生意,但是並不佔優勢,貿易量遠遠低於阿拉伯商人。

大航海時代之後,歐洲崛起,奧斯曼土耳其因為其宗教制度等各方面原因已經逐步衰落,這兒一段時期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其本質是國家資本主義,是以國家軍事暴力為後盾的政府和民間相結合的一種組織形式,東印度公司就是典型代表,既有英國王室的股份,也有民間資本家的股份。所以在英國武力威脅下,英國人就逐步壟斷了印度棉紡織品對西方的出口貿易,將阿拉伯人剔除貿易體系。

下一個階段就是英國工業革命爆發,珍妮紡織機的誕生大大提高了棉紡織業的工業技術,英國資產階級運動使大量農民失去土地,進入城市工廠務工,英國由原來的貿易國轉變為生產國。

美國獨立後,棉花種植被引入到美國南方,肥沃的土地、大量的黑奴充當生產力、適宜的氣候使得美國南部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地。美國南部產的棉花被源源不斷的運到英格蘭的棉織廠,英國商人將棉花加工成棉紗、棉布後再銷往歐洲大陸、北非和遠東地區。

在這一波中,因為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並且印度和中國不一樣,是完全的英國殖民地,英國人通過各種辦法,將印度原來的棉紡織品生產國徹底轉變成棉紡織品消費國,並且強迫印度農民棄種糧食,改種棉花以此來為英國提供原材料。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美國出現了問題。

美國獨立戰爭後,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南方地區氣候優良,適宜種植農作物,大量的奴隸貿易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所以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擴張很快,那是美國關稅很低,這些棉花作為棉紡織品的基礎原材料出口到英國。而北方地區走的是工業化道路,是要建立自己的大工業化生產,美國為了保護自己處於幼兒期的工業能力,北方就要求提高出口關稅,以降低美國國內對英國棉紡織品的進口(提高關稅這一招是世界各國保護本國工業生產的基本套路,直至今天,都還在使用)。但是提高關稅會影響南方州種植園主的利益,南方合計著鬧獨立,北方也需要南方的原材料生產基地,不同於南方獨立,所以南北方就開始撕,北方的工業能力、金融能力優於南方,並且戰爭中後期,林肯祭出解放黑奴的大招,最終北方戰勝南方,美國避免了分裂。

但是對英國而言,這場美國內戰一打就是四年,這四年間棉花原材料供應是個問題,因此英國一度想過要幫助美國南方湊北方。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英國在印度大力硬推種植棉花,這一政策後來使印度很多農民餓死。

棉花帝國,全球資本主義發展史和投機標的物

19世紀印度大饑荒

整個19世紀的棉紡織品生產都是由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背後是殖民地、黑奴貿易的血和淚。

20世紀以後,東亞各個國家逐步開展民族解放運動,尤其是20世紀中期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棉紡織品逐步成為勞動密集型的夕陽產業,而亞太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又處於工業化早期階段,棉紡織業生產中心又轉至亞太地區,消費市場又轉至歐美。

<code>棉花大宗貿易/<code>

19世紀後半夜,在英國的曼徹斯特和美國的芝加哥就出現了棉花交易所。

原材料棉花是一種農產品,其產量受棉農的種植意願、天氣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產成品棉紡織品確實一種工業產品,主要用於服裝、床單、窗簾等,並不像食品那樣是硬需求,受經濟狀況的影響比較大。

這些因素使得棉花作為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比較大,按照現在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標準和近十五年的價格變化可以看出,一噸棉花價格基本在10000元至35000元價格波動。低點出現有兩個,一個是2008年經融危機價格跌至10240元,一個是2006年回落至低點10560元。

棉花帝國,全球資本主義發展史和投機標的物

鄭棉近15年價格變化

2007年底由美國房地產次級債務引爆的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人們對危機經濟發展的悲觀預期,棉紡織品消費量大幅回落,棉花價格在2008年下半年一直回落,最終回落至10240元。

之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的全球主要經濟體陸續推出各種就是計劃:貨幣政策方面各大央行降息、降準,甚至降為負利率,財政政策方面各種刺激支出計劃,全球量化寬鬆使得大宗商品棉花大幅反彈,這個期間不僅大宗商品,房地產等市場也在一路上漲,所以現在行情是不是很熟悉……

棉花作為期貨市場的一種,槓桿在10倍左右;作為期權市場的標的,槓桿更是大至百倍,甚至幾百倍。2009年-2010年的行情,國內誕生了不少翻幾十倍上百倍的投資者;彼時棉花期權的產生,2020-2021年,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何時入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