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四. 白居易 李紳

《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四. 白居易 李紳

目錄:

第81章 白居易(1)

第82章 白居易(2)

第83章 白居易(3)

第84章 李紳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四. 白居易 李紳

第81章 白居易(1)

詩人名片

白居易(772—846)

字號: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籍貫:下邽(今陝西渭南)人。

作品風格: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

個人簡介:貞元十六年(800)及進士第,歷任左拾遺、京兆府戶曹參軍等職,為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因上書請求急捕刺殺宰相武元衡兇手,遭當權者嫉恨,被貶江州司馬。穆宗即位後,召為尚書司門員外郎。後又歷任杭州刺史、刑部侍郎、太子賓客等。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四年後病逝洛陽。

白居易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早年與元稹齊名,並稱“元白”。晚年與劉禹錫齊名,稱“劉白”。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元和年間他提倡新樂府,主張“辭質而徑”、“言直而切”、“事核而實”。在詩歌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現存詩3000多首,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卷。《全唐詩》編其詩三十九卷。

白居易

草①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②,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③,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④,萋萋滿別情⑤。

【注】

①草:此題一作《賦得古原草送別》

②離離:形容野草繁茂,長長低垂的葉子隨風搖動的樣子。

③遠芳:指綿延到遠方的野草。侵:侵佔,覆蓋。晴翠:陽光朗照下的野草。荒城:荒涼、破敗的城鎮。

④王孫:貴族公子,這裡指詩人的朋友。

⑤萋萋:形容野草連綿、茂盛的樣子。

此詩作於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命題“古原草送別”頗有意思。

首句指出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麼茂盛(“離離”)的原上草啊,這話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一歲一枯榮”兩個“一”字重疊,先狀出一種週而復始的情味,為後面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兩個字的進一步發展,呈現了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只要殘存一點根鬚,第二年就會綠意盎然,蔓延原野。詩人抓住這樣的特點,用“野火燒不盡”造就一種悲壯的意境。野火燎原,轉瞬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前面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後面突出再生的力量,再生的精神。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鬚,一旦春雨滋潤,野草的生命就會很快復甦,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天蓋地。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旗幟麼!“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中有吳無窮力量,“又生”二字意味深長。這兩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怎樣唱嘆有味,對仗也是工緻天然,所以卓絕千古。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麼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上,引出“送別”題意。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的形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瀰漫;翠曰“晴”,就是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是寫出一種蔓延不可阻擋的氣勢,再一次突出生存競爭強者形象。“古道”、“荒城”緊扣題面“古原”。雖然城路荒涼,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生機。詩人並不是為寫“古原”而寫古原,而是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冬去春來,古原景象如此迷人,在這樣的背景下離別,該是多麼令人惆悵,詩意盎然。“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結尾意味深長!全詩到這裡點明“送別”,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渾然天成。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語言自然流暢而又不失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所思所想,字裡行間,飽含真情,餘味無窮,不但得體,而且獨具風格,所以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後人點評

清人屈復:不必定有深意,一種寬然有餘地氣象,便不同啾啾細聲,此大小家之別。(《唐詩成法》卷五)

長恨歌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①,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②,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③。

春寒賜浴華清池④,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⑤。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⑥,玉樓宴罷醉和春⑦。

姊妹弟兄皆列土⑧,可憐光彩生門戶⑨。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⑩,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11,驚破霓裳羽衣曲○12。

九重城闕煙塵生○13,千乘萬騎西南行○14。

翠華搖搖行復止○15,西出都門百餘裡○16。

六軍不發無奈何17,宛轉蛾眉馬前死18。

花鈿委地無人收19,翠翹金雀玉搔頭20。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21,雲棧縈紆登劍閣22。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23,夜雨聞鈴腸斷聲24。

天旋日轉回龍馭25,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26。

君臣相顧盡霑衣27,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28。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29,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30,椒房阿監青娥老31。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32。

鴛鴦瓦冷霜華重33,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34,能以精誠致魂魄35。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36,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37,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38,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39,雪膚花貌參差是40。

金闕西廂叩玉扃41,轉教小玉報雙成42。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43。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44。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45,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46,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裡恩愛絕47,蓬萊宮中日月長48。

回頭下望人寰處50,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51。

釵留一股合一扇52,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53,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54,在地願為連理枝55。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注】

①漢皇:此指唐玄宗李隆基。御宇:治理天下。

②楊家:蜀州司戶楊玄琰,有女楊玉環,因父早死,由叔父楊玄珪撫養長大,開元二十三年(735)時年十七歲的楊玉環被封為玄宗之子壽王李瑁之妃。二十八年,玄宗命其出家為道士,道號太真。天寶四年(745)被封為貴妃。所謂“養在深閨人未識”,是詩人有意為唐玄宗隱諱。

③六宮:古代皇帝設六宮,正寢(日常處理政務之地)一,燕寢(休息之地)五,合稱六宮。粉黛:指宮中女子。

④華清池:即華清池溫泉,在今陝西省臨潼縣南的驪山下。

⑤承恩澤:受到皇帝的寵幸。

⑥金屋:據《漢武故事》載,漢武帝幼時,看上姑母長公主之女阿嬌,曾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後人們用金屋指寵姬居所。

⑦醉和春:醉態中含著春情。

⑧列土:分封土地。楊玉環被封貴妃後,其父追封太尉、齊國公,叔擢升光祿卿,母封涼國夫人,大姐、三姐、八姐分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宗兄楊銛、楊錡、楊釗(國忠)分封鴻臚猶卿、御史、右丞相。

⑨可憐:值得羨慕。

⑩驪宮:即驪山華清宮。

○11漁陽顰(pín)鼓:指安祿山起兵叛亂之事。漁陽,唐郡名,在今河北薊縣一帶。安祿山時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而漁陽是范陽節度使所轄八郡之一。顰鼓,指戰鼓。

○12霓裳羽衣曲:唐著名舞曲,唐開元年間西涼節度使楊敬述獻西域樂曲,經唐玄宗潤色、配歌辭,改用此名。樂曲著意表現虛幻的仙境和仙女形象。後失傳。

○13九重城闕:指京城長安。煙塵生:指發生戰事。

○14“千乘”句:指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安祿山攻破潼關,逼近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等大隊人馬向西南逃跑。“千乘萬騎”是誇大之詞。

○15翠華:皇帝儀仗中用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幟。這裡指皇帝的車駕。

○16百餘裡:指到了距長安一百多里的馬嵬坡。

17六軍:泛指禁衛軍。當護送唐玄宗的禁衛軍行至馬嵬坡時,不肯再走,請求殺楊國忠和楊貴妃。玄宗無奈之下,殺楊國忠,令楊貴妃自縊。

18宛轉:哀怨委屈的樣子。蛾眉:指楊貴妃。

19花鈿:用金翠珠寶製成的花朵形頭飾。委地:丟棄在地上。

20翠翹:像翠鳥長尾的一種頭飾。金雀:雀形金釵。玉搔頭:玉簪子。

21黃埃:黃塵。

22雲棧:高入雲宵的棧道。縈紆:指棧道縈迴盤繞。劍閣:又稱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北,是入蜀的要道。

23行宮:皇帝外出時的臨時居所。

24鈴:指入蜀棧道上所掛的鈴鐺。

25天旋日轉:指時局好轉。肅宗至德二年(757),郭子儀軍隊收復長安。龍馭:皇帝的車駕。

26空死處:只見楊玉環死的地方。據《新唐書·后妃傳》載,唐玄宗回京,經馬嵬坡,派人以禮改葬貴妃,見其香囊猶在,不勝悲傷。

27霑衣:流淚。

28太液:太液池,唐時在大明宮北。未央:漢有未央宮。這裡以此借指唐長安宮苑。

29西宮南內:皇宮之內稱為大內。西宮即太極宮,故址在今西安市迤北故宮城內。南內為興慶宮,故址在今西安市東南。玄宗返京後,初居南內後遷西宮,被軟禁。

30梨園弟子:指玄宗當年教習的樂工舞女。

31椒房:后妃居所,因以花椒粉和泥抹牆,故稱。阿監:宮中侍從女官。青娥:年輕的宮女。

32耿耿:明亮的樣子。

33鴛鴦瓦:屋頂上俯仰相扣的瓦。

34臨邛(qióng):今四川邛崍縣。鴻都:東漢都城洛陽北宮門名,這裡借指長安。臨邛道士和鴻都客指同一個人,意為從四川來長安的道士。

35致:招來。

36排空馭氣:即騰雲駕霧。

37碧落:道家所說東方第一層天叫碧落,這裡指天堂。黃泉:指地府。

38五雲:五色祥雲。

39太真:楊玉環為道士時的道號。

40參差:好像,差不多。

41金闕、玉扃(jiōng):道家說,天堂上有上清宮,左金闕、右玉扃。金闕,指黃金裝飾的仙宮。玉扃,玉製的門。

42小玉:吳王夫差之女,傳死後成仙。雙成:傳說中西王母侍女董雙成。這裡皆借指楊貴妃的侍女。

43九華帳:繡百花圖案的華美帳子。

44珠箔:珠簾。迤邐(yǐlǐ):指接連不斷。

45寂寞:神色悽黯。闌干:縱橫。

46凝睇:凝視。

47昭陽殿: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寢宮。這裡借指楊貴妃住過的宮殿。

48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這裡指楊貴妃在仙山的居所。

50人寰:人世間。

51鈿合:鑲金花的盒子。寄將去:託道士帶給玄宗。

52釵留一股:金釵有兩股,留下其中一股。合一扇:盒子有底有蓋,分開則成兩扇,楊玉環自留一扇。

53長生殿:在驪山華清宮內,為祭神之宮。

54比翼鳥:傳說中的鳥名,據說只有一目一翼,雌雄並在一起才能飛。常以此比喻夫妻。

55連理枝:不同根的樹木,其枝幹連在一起,叫連理。此二句是兩人私語誓詞。

長恨歌

楊玉環

元和元年(806),時任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的詩人,和朋友陳鴻、王質夫遊覽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便創作這首千古名篇。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詩中開始敘述安史之亂前期,楊貴妃、唐玄宗兩人的奢靡生活,後又寫安史之亂中,兩人的愛情以悲劇結局,而這悲劇的釀造者正是他們自己,這也讓他們遺恨終生。

這首詩可以分為三部分進行賞析。第一部為前三十句,寫安史之亂前楊貴妃和唐玄宗驕奢腐化的生活。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寫悲劇發生的原因,總領全詩。緊接著,詩人用極其簡潔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求色的過程。“多年求不得”體現了唐玄宗重視美色。最後,唐玄宗終於找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凝脂”、“嬌無力”、“雲鬢花顏金步搖”這些詞,細膩傳神地勾勒了一位嬌柔美麗的楊貴妃形象,彷彿楊貴妃踏著金步正款款走來。楊貴妃因有色得寵,楊家“姊妹弟兄皆列土”,唐玄宗從此不早朝,在後宮縱慾享樂,終日沉湎在歌舞酒色中。之後詩文用大量詞句如:“承歡“、“春遊”、“嬌侍夜”、“仙樂”、“緩歌慢舞凝絲竹”,極力渲染皇帝驕奢淫逸的腐化生活。“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可見明皇快樂到了極點。含有諷刺意味,這裡的行樂無窮和之後的悔恨綿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上種種,導致安史之亂爆發,也是“長恨”的內因。

第二部分(從“漁陽鼙鼓動地來”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寫安史之亂爆發,楊貴妃被賜死,唐玄宗在蜀中悲思。從“漁陽鼙鼓動地來”到“回看血淚相和流”,敘述叛軍大軍進攻長安,明皇倉促逃跑,馬嵬坡兵變。在馬嵬坡“六軍不發”,憤怒於唐玄宗沉迷美色,禍國殃民,堅決請求處死楊貴妃。“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詩人用細膩的筆觸,生動地描繪了唐玄宗不忍割愛卻又無能為力時的矛盾和痛苦心情。血淚訣別,生髮了之後無盡的恨意。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寫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悲悽寂寞,蜀地山青水碧,景色優美,而玄宗孤單寂寞,這使他內心更加痛苦。回京路上徘徊追思,回宮後物是人非,白日裡睹物思人,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美麗容貌,展現了玄宗複雜微妙的心理活動。玄宗看“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甚至當年“梨園弟子”和“阿監青娥”現在白髮衰顏,都會使他想起曾經的歡娛。晚上“孤燈挑盡”也難“成眠”,如此日夜思念之情,令人迴腸蕩氣,動人心魄。

第三部分(從“臨邛道士鴻都客”到結尾),寫在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道士“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終於在海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楊貴妃“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脈脈,不忘舊情。她又讓道士給唐玄宗送去信物,發誓永作夫妻,這照應了唐玄宗對她的思念,詩人在這部分採用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大膽想象,構思一個美妙奇幻的仙境,使故事曲折迴環,思念之情更深刻,也進一步深化了“長恨”這個主題,將整首詩推向高潮。最後,詩文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束,結尾點題,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回味無窮。

詩人在這首七言古詩中,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交融在一起,故事曲折動人,情感纏綿悱惻,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讀來蕩氣迴腸。詩人沒有直抒“長恨”之情,而是將它融入到了敘事中,通過烘托、渲染等,使“長恨”之情逐層深入,使人對這兩個字體會更加深刻。

後人點評

清愛新覺羅弘曆:居易詩詞特妙,情文相生,沉鬱頓挫,哀豔之中,具有諷刺。“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詞也。“養在深閨人未識”,為尊者諱也。欲不可縱,樂不可極,結想成因,幻緣奚罄,總以為發乎情而不能止乎禮義者戒也。(《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四. 白居易 李紳

第82章 白居易(2)

大林寺桃花①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②,山寺桃花始盛開③。

長恨春歸無覓處④,不知轉入此中來⑤。

【注】

①大林寺:位於廬山大林峰上,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是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②人間:指廬山下的村落。芳菲:盛開的鮮花。

③山寺:指大林寺。

④長恨:常常惋惜。

⑤不知:想不到。此中:寺廟裡。

這首詩是白居易寫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任上的紀遊詩。

全詩一共短短四句,不管是內容還是語言都好像沒有什麼深奧、出奇的地方,就像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簡單地做了一番記述和描繪。但細細品味,就會驚喜地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意境深邃,情趣盎然。

詩的開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間是夏季的第二個月,正是大地春去,百花落盡的時候。但沒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登臨之前,就曾經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惆悵,而失望。因此,當這不曾期待的一片春景映入眼簾時,該詩使人感到無比的驚異和歡喜!

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記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發展──由一種愁怨不已的哀嘆春去之情,突然變為驚異、欣喜,以至喜笑顏開。在首句開頭,詩人就著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彷彿從人間的真實世界,突然來到到一個悠然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幻境。正是在這一情景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空間無比高遠。

“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想不到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遠去,只不過是像以頑皮的小孩子,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指代了春光,把春光寫得非常具體可感,清新自然,又用擬人的手法把春光寫得彷彿真是長了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它不僅有腳,你看它簡直還有頑皮的一面呢!

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如此的生動可感,天真活潑,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眷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顆童心,哪能這麼風趣靈動。這首小詩的值得稱讚的地方,正在立意新奇,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有啟人神思,惹人憐愛,真是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明珠。

後人點評

何良俊評白居易詩:不事雕飾,直寫性情(《四友齋叢說》)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①,伐薪燒炭南山中②。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③?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④。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⑤。

翩翩兩騎來是誰⑥?黃衣使者白衫兒⑦。

手把文書口稱敕⑧,回車叱牛牽向北⑨。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⑩。

半匹紅綃一丈綾11,系向牛頭充炭直12。

【注】

①賣炭翁: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

②南山:即終南山,秦嶺山脈一段,在今陝西西安南五十里處。

③營:經營,使用。

④輾(niǎn):同“碾”,軋的意思。轍:車輪碾過後留下的痕跡。

⑤市:集市。

⑥翩翩:輕鬆瀟灑。這裡指趾高氣揚的樣子。騎(jì):騎馬的人。

⑦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⑧把:拿。敕(chì):皇帝的詔書、命令。

⑨牽向北:把炭車趕向皇宮。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城的北邊。

⑩驅將:趕著走。惜不得:捨不得。

11綃(xiāo):生絲。綾:絲織品。

12直:同“值”,價值。

中唐時,宦官專權,肆無忌憚,他們常常以低價強購物品,有時甚至分文不給,反而胡亂捏造名目,勒索百姓錢財。這首詩就是寫一個賣炭翁賣薪遭遇,強烈斥責了統治者對人民橫加掠奪的罪行。

前四句,寫賣炭翁燒炭的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取炭辛勤過程。“南山中”點明瞭勞動地點是終南山,那裡荒無人煙、經常有豺狼出沒,環境十分惡劣。“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生動地描畫了賣炭翁的形象,也襯托了勞動的辛苦。我們可以想象,在荒涼的大山裡,一個滿面灰塵,兩鬢斑白,雙手髒黑的老人,在山上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是多麼不容易啊!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原來,賣炭所得的錢是為了維持生計,可見,炭對於這位老翁非常重要,這一問一答,使行文起伏跌宕。這為後面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身上衣服單薄,就希望希望天氣暖和。而賣炭翁卻為了炭能賣個好價錢,正凍得瑟瑟發抖,還在希望天氣能更寒冷。語言簡潔,而老翁艱難處境和矛盾心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可憐”二字,流露了詩人對老翁的無限同情。

賣炭翁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夜來城外一尺雪”,“一尺雪”,表明雪之大。下了這麼大的一場雪,老翁終於不用擔心炭賤了。

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輾冰轍”進一步襯托了老翁賣炭的艱辛。此時,他心裡定然是喜悅並充滿希望的,也許正在想著這一車炭能賣多少錢,能換取多少衣服和食物。然而,他遇到了宮使,“翩翩”和上邊“牛困人飢”形成了強烈反差,反襯了勞動百姓和統治者之間境況相差懸殊。“手把文書口稱敕”,接著就“叱牛”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尺紅紗一丈綾”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揭露了宮使們掠奪之殘暴。此時,賣炭翁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到“泥中歇”這艱難漫長的過程中所希望都化成了泡影。賣炭翁之後的生活該怎麼辦呢?在這個天寒地凍的日子,老翁飢寒交迫,心中痛苦。宮使們的暴虐行為不是把老翁推向了絕路嗎?此時,對統治者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這首敘事詩語言深沉,表達思想深刻。多用襯托和對比手法,將統治者的暴虐和勞苦百姓艱辛,真實地表現了出來。結尾發人深思。

後人點評

蔡絛(tāo):“自擅天然,貴在近俗“(《西清詩話》)。

暮江吟①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②,半江瑟瑟半江紅③。

可憐九月初三夜④,露似真珠月似弓⑤。

【注】

①吟:古代詩體名。

②殘陽:太陽落山殘留下的陽光。

③瑟瑟:碧綠顏色。

④可憐:讓人憐愛,可愛。

⑤真珠:即珍珠。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系列中的一首,這些詩的特點是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詞一句中融入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

詩中,詩人選取了日落西山到新月當空這一段時間裡的兩組景物進行對照描寫。前兩句寫夕陽餘暉中的江面。“一道殘陽鋪水中”,快落山的太陽照射在江面上,“鋪”字恰到好處,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確像“鋪”在江面上,很有畫面感。從動作角度,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溫馨、閒適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江水靜靜的流著,江面偶爾濺起細小的水花。光照面積大的部分,呈現一片神奇的“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發現江面上的兩種顏色,描繪出夕陽照射下,江面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萬變的奇景。詩人陶醉了,把自己的心緒蘊含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後兩句寫新月升起的夜色。詩人欣賞著眼前的美景,直到初月升起,露水散佈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低頭一看:呵呵,綠色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露珠,就好像是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喻露珠,很貼切,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光照下,露珠閃爍的晶瑩的光澤。偶以抬頭:喲,一彎新月冉冉升起,這就像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明亮的的弓!詩人由低到高,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壓縮在一句詩裡──“露似真珠月似弓”。從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此時正是九月初三的夜晚,不禁脫口讚美它的皎潔,直抒胸臆,把感情推向高潮。

詩人通過對“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麼和諧自然、寧靜悠遠的意境!用這樣神奇巧妙的比喻來著力為大自然真實著色,描景寫形,歎為觀止。由描繪江上落日,到讚美皓月清露,這中間好像少了一個時間上的“接頭”,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承接連起來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在江邊,從落日黃昏一直觀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這首七言絕句大約是長慶二年(822)白居易寫於赴杭州任刺史途中。當時朝政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諳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這首詩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後的輕鬆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見,隨口吟成,格調清新,自然可喜,讀後給人以美的享受。

後人點評

《升庵詩話》雲:“詩有丰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微入畫。”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餘左遷九江郡司馬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②。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③。問其人,本長安倡女④。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⑤,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⑥。遂命酒使快彈數曲⑦,曲罷憫然⑧。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⑨,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

句⑩,歌以贈之11,凡六百一十二言12,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13,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14。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15,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16,初為《霓裳》後《六么》17。

大弦嘈嘈如急雨18,小弦切切如私語19。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20,幽咽泉流冰下灘21。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22。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23,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24。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25。

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26。

五陵年少爭纏頭27,一曲紅綃不知數28。

鈿頭雲篦擊節碎29,血色羅裙翻酒汙30。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31。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32。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33。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34。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35。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36,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37。

悽悽不似向前聲38,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39。

【注】

①左遷:貶官。

②湓(pén)浦口:湓水入長江處。湓水,即今龍開河,源於江西青盆山,至九江入長江。

③京都聲:指唐代長安流行的樂曲聲調。

④倡女:以歌舞演奏為業的女子。倡,古時歌舞藝人。

⑤善才:能手。

⑥委身:這裡是嫁的意思。賈人:商人。

⑦命酒:叫人擺酒。

⑧憫然:悲傷的樣子。

⑨出官:出京城做官,外調。

⑩為:創作。長句:指七言詩。

11歌:作歌。

12言:字。

13潯陽江:即流經潯陽境內的長江。瑟瑟:風吹草木的聲音。

14回燈:重新撥亮燈火。重:再。

15轉軸拔弦:指調節琵琶的音調。

16攏:左手手指按弦向裡推。捻:弦左右揉。抹:向左拔弦。挑:向右彈。

17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為西域樂舞,唐開元年間西涼節度使楊敬述獻給朝廷,經唐玄宗配詞潤飾改此名。六么:為京都流行的曲子。

18大弦:琵琶弦有粗細,最粗的稱大弦,發出的聲音低沉。

19小弦:指最細的弦,發出的聲音尖細。

20間關:鳥鳴聲。這裡形容樂聲流暢,如鶯聲從花下滑過。

21水下灘:指樂聲喑咽低沉,好像滯留在了水灘中。

22凝絕:凝滯。

23當心畫: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劃過四弦,這是曲子結束時經常使用的右手手法。

24蝦蟆陵:在長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是當時有名的遊樂地區,也是歌女聚居之地。

25教坊:唐代官辦管理音樂歌舞、雜役藝人的機關。第一部:指第一隊,意為最優秀的演奏隊伍。

26秋娘:唐時歌舞伎的通稱。

27五陵年少:指豪門子弟,五陵,是長安城外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所在地。是當時豪門貴族聚居地。纏頭:藝伎在演出時用錦纏頭,客人們便以纏頭錦作為贈禮,後來成為專送歌舞伎的禮物。

28紅綃:精美的紅色絲織品。

29鈿頭銀篦:鑲嵌著花鈿的銀簪子。擊節:打拍子。

30阿姨:鴇母。

31顏色故:容顏衰老。

32浮樑:古縣名。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為唐朝茶葉的集散地。

33夢啼妝淚:夢中啼哭,上過脂粉的臉上留下淚痕。闌干:縱橫。

34重唧唧:再次嘆息。

35獨傾:獨自飲酒。

36更坐:再坐。

37卻坐:退回到原處坐下。促弦:把弦擰得更緊。

38向前:剛才。

39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任江州司馬,品級是最低的九品將仕郎,故穿青衫。

琵琶女

“序”中已經交代,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為九江郡司馬。次年,送客湓浦口,在船上結識琵琶女。這首七古,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技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面,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抒發了詩人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心情。

本詩可分為四部分進行賞析,第一部分(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寫在送別宴上,詩人邀請商人婦彈琵琶。“潯陽江頭夜送客”,首句交代了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事件,簡潔精煉。“楓葉荻花秋瑟瑟”渲染了秋夜送客蕭條寂寞之感。正因為寂寞,所以詩人寫“無管絃”“醉不成歡”,為琵琶女的出現做了鋪墊,接著,又用“別時茫茫江浸月”這一環境描寫渲染氣氛,使鋪墊作用更加有力。就在大家想要音樂的時候,琵琶聲出現了,“忽聞水上琵琶聲”,“忽聞”二字,使人有千載難逢之感,聲音一出,使得“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移船相近邀相見”。通過前面對琵琶女出場的一系列鋪墊,已經讓人對琵琶女的出現有種迫不及待的感覺,而邀請琵琶女的時候,又出現了波折,“千呼萬喚”才出來,出來的時候還“抱琵琶半遮面”,讓人不能一睹為快。

第二部分(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琵琶女先“轉軸撥絃三兩聲”校弦試音,詩人讚道“未成曲調先有情”,突出了“情”字。

從“弦弦掩抑聲聲思”到初為《霓裳》後《六么》,總寫彈奏《霓裳》、《六么》過程,其中“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撚抹復挑”描寫琵琶女彈奏的神態,“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寫了琵琶女借樂抒情。

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見江心秋月白”,詩人用語言描寫音樂,“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摹寫聲音,“如急雨”用比喻使聲音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語”也是如此。接著“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使美妙的聲音,通過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完美地展現了出來,讓人應接不暇。緊接著旋律開始變“滑”後又轉“澀”。“間關”聲,輕鬆流暢,這種聲音好像“鶯語花底”,通過視覺形象的展現進一步表現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聲,悲悽哽塞,這種聲音就像是“泉流冰下”,通過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聽覺形象的冷澀。接著聲音“凝絕”,“聲漸歇”,接著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傳神地描繪了餘音嫋嫋、餘味無窮的藝術境界。

聲音好像到此就結束了,豈知“幽愁暗恨”在“聲漸歇”中凝聚了無窮力量,並終於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一般噴薄而出,又好像“鐵騎突出刀槍鳴”,此時,琴曲突然上升到高潮,曲聲剛剛到高潮,隨即琵琶女“曲終收撥當心畫”,曲聲戛然而止。聽罷此曲讓人迴腸蕩氣。接著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側面烘托了曲聲給人留下無限回味的廣闊空間。詩人用大量筆墨描寫了曲聲,不僅體現琵琶女的記憶高超,同時,音樂的千變萬化也是琵琶女內心起伏迴盪的表現,這就為下邊寫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做了鋪墊。

第三部分(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寫琵琶女的遭遇。詩人省去了詢問句,而是直接通過琵琶女的動作和表情描寫過渡到自言身世,琵琶女“沉吟”神態,暗指被詢問,同時這也反映她內心矛盾欲說還休。而“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描寫,表現了她意欲克服矛盾,傾訴身世。

從“自言本是京城女”,詩人用悽哀的抒情筆調,如泣如訴地描寫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這與“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樂曲形成互補,完整地展現了一個生動真實的琵琶女形象。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極具代表性,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所有藝人們被人輕視侮辱的命運。

第四部分(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嘔啞嘲哳難為聽”),寫詩人表達對琵琶女的同情,並訴說了自己被貶之苦。詩人先寫對琵琶女的同情,接著用“同是天涯淪落人”,表明自己和琵琶女同病相憐,自然轉到對自己坎坷經歷的吐露。“終歲不聞絲竹聲”前面的“忽聞水上琵琶聲”相呼應,暗示自己內心痛苦無處傾訴。

第五部(從“今夜聞君琵琶語”到最後)寫詩人邀請琵琶女再彈一曲。“我”的訴說,反過來又激起了琵琶女的情感,所以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就更加悽哀動人,“滿座重聞皆掩泣”,而這聲音又進一步使詩人激動不已,以至熱淚縱橫,溼透青衫。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遭遇,和被迫害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相互映襯,相互補充,渾然一體。樂曲和兩人不幸遭遇,迴環反覆地出現,交織在一起,蕩氣迴腸,餘音嫋嫋。

後人點評

明人郝敬:以詩代敘,記情興,曲折婉轉,《連昌宮詞》正是伯仲。(《批選唐詩》卷一)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四. 白居易 李紳

第83章 白居易(3)

錢塘湖春行①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②,水面初平雲腳低③。

幾處早鶯爭暖樹④,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⑤,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⑥,綠楊陰裡白沙堤⑦。

【注】

①錢塘湖:即杭州西湖。

②孤山寺:在西湖北部孤山上。南朝陳天嘉年間(560—565)建。賈亭:即賈公亭。唐貞元

(785—804)中,賈全在任杭州刺史時,於西湖建亭,稱“賈亭”或“賈公亭”。

③水面初平:指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和湖岸持平。雲腳低;指雲層低垂。腳,古語稱下垂的東西為“腳”。

④鶯:黃鸝,鳴聲婉轉悅耳。暖樹:指向陽的樹木。

⑤亂花:色彩繽紛的野花。欲: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

⑥湖東:以孤山為參照,白沙堤就在孤山的東北面。行不足:百遊不厭。

⑦陰:同“蔭”。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岸。

錢塘湖春行30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就是西湖。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想到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這詩,就是真的看到了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倩影,更加真切地感到東坡這比喻的精妙。白居易在杭州時,寫了許多以湖光山色為主題的詩作。這首詩注重把握環境和季節的特徵,把剛剛塗上春天色彩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美不勝收。

“孤山寺北賈亭西”。在後湖與外湖之間的就是孤山,山峰高高聳立,上面有一座孤山寺,是湖中登高遊覽的好地方,也是西湖一個非常著名的標誌。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的一處名勝。有了第一句地理位置的敘述,這第二句的“水面”,指的就自然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面下降,春天雨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沌交接處,天空中舒捲起一片一片重重疊疊的白色雲朵,和湖面上盪漾起伏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所以叫“雲腳低”。“水面初平雲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大概輪廓。接下來的兩句,從鶯歌燕舞的動態中,把西湖春天的活力,在寒冬的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有名的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美麗春景;燕是候鳥,春天到了它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對季節的敏感和判斷,成為春天的一個象徵。詩中,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獨到的;而他的筆墨,則是入木三分的。說“幾處”,可見不是“到處”;說“誰家”,可見不是“每家”。因為還是料峭的初春,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起到互補的作用,把兩者聯成一個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選擇棲息在向陽的樹木上試它清脆的歌喉;由於是“新燕”,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耳目一新的喜悅。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世代傳誦,正是因為他寫出了季節更替時這種偶見的欣喜。這首詩在意境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湖上風光,視野非常寬廣,它從“孤山”一句生髮出來;後四句專著重寫“湖東”景色,最後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指明地理環境,然後展開寫景;後面是先寫景色,後介紹環境。全詩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結,由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空間輪迴轉換,不著一絲痕跡。結構的巧妙,條理包含在渾成的筆意之中;如果不細心體味,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看似一般,其實它和“白沙堤”存在著緊密的聯繫:春天來了,西湖周圍哪兒都是綠草遍地;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遊人如織,來往頻繁。唐朝時候,西湖堤上騎馬遊春的風俗盛行。詩中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的景色。

這是一首七律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於淋漓盡致的細緻刻畫,而在於情景相容,寫出了自然之美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視覺感受。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是應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後人點評

薛雪評白居易詩: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

輕肥①

白居易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②。

朱紱皆大夫③,紫綬悉將軍④。

誇赴軍中宴⑤,走馬去如雲。

樽罍溢九醞⑥,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⑦。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⑧!

【注】

①輕肥:詩題取自《論語·雍也》中的“乘肥馬,衣輕裘”,概括豪奢生活。

②內臣:宦官。

③朱紱(fú):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紅色絲帶。

④紫綬:紫色絲帶。古代高級官員用以作印組或服飾。朱、紫二色,皆高級官員才能使用的顏色。

⑤軍:這裡指保衛皇帝的神策軍。

⑥罇(zūn)、罍(léi):盛酒器皿。九醞:美酒名。羅:擺設、羅列。

⑦膾:細切的肉、魚。天池:海。

⑧衢州:唐代州名,其治所即今浙江西部的衢縣。

前八句,描寫宦官們赴軍中宴的驕奢。該人神態驕慢,竟能滿路,鞍馬的光滑,竟能照塵,描寫繪聲繪色,讓人驚異。順其自然,大家就會想如此驕奢的人“何為者”,最後引出“是內臣”。

內臣只不過是皇帝的家奴,憑什麼這麼驕橫神氣?原來,內臣都繫著“朱紱”和“紫綬”,掌握著軍政大權,怎麼會驕奢呢?“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二句,與“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前後照應,互為補充。進一步描寫宦官的驕奢之態。同時,根據以上的“滿”、“照”、“皆”、“悉”、“如雲”等字,表明內臣眾多。“軍中宴”的“軍”指保衛皇帝的神策軍。此時,宦官們管理著神策軍。他們就更加囂張肆虐、為所欲為。

從“樽罍溢九醞”到“酒酣氣益振”,寫軍中宴的場面著重寫內臣們的奢侈生活,也寫最後寫他們驕態。喝“九醞”,食“八珍”,美食應有盡有,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宴席中的宦官們定然個個大腹便便,油光滿面。“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二句,由奢寫到了驕。“氣益振”三字,照應首句。赴宴時,已經是“意氣驕滿路”,而現在“食飽”、“酒酣”,自然就更加意氣驕橫,不可一世了。

詩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內臣們的行樂圖,他們的驕奢形態暴露無遺。緊接著詩人寫到了江南,“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兩句中敘述的“人食人”的悲慘情景和前面內臣們的驕奢情景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樣遭遇旱災,一樂一悲,境況卻是判若天壤,震撼人心。

這首五古,只是把兩種相反的社會現象並寫在一起,沒有發表任何議論,通過鮮明對比,自然使人產生激憤之感,使詩人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後人點評

趙翼稱白居易的詩:“看是平易,其實精純”(《甌北詩話》)。

問劉十九①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②,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注】

①劉十九:是詩人在江州的朋友,為崇陽處士。

②綠蟻:新釀的酒,尚未濾清時,酒面上有酒渣漂浮,顏色微綠,細小如蟻,稱為綠蟻。醅(pēi):沒有濾過的酒。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江西九江期間寫的一首勸酒詩。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寫新釀的酒,和正燒得旺盛的爐火,烘托了溫馨優美的意境。紅色的爐火,照映著浮著泡沫沫的綠酒,非常誘惑人,正是把酒暢飲的好時候。

緊承上一聯,詩人寫“晚來天欲雪”,交代了時間季節,給人一種寒意,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天氣,就更應該喝上幾杯酒禦寒了。並且,此時天色已晚,沒有什麼事情可做,除了圍爐對酒,還有什麼能消度黃昏呢?所以,詩人問劉十九:“能飲一杯無?”這是多麼充滿生活情趣的場面。

這首五絕小詩,寫得非常有情趣,通過對飲酒環境和對外面天氣的描寫,反覆渲染飲酒氣氛,自然引出最後一句,寫得韻味無窮,同時,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和劉十九的深厚情誼。我們可以想象,劉十九在看來白居易的詩後,定然是立刻欣然而來,兩人痛快暢飲,也許此時屋外正寫著鵝毛大雪,但屋內卻是溫暖、明亮,是多麼溫馨愜意,令人身心俱醉。整首詩語言簡煉含蓄,又餘味無窮。

後人點評

《唐詩評註讀本》:“用土語不見俗,乃是點鐵成金手段。”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①

白居易

平生心跡最相親,欲隱牆東不為身②。

明月好同三徑夜③,綠楊宜作兩家春④。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可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牆人。

【注】

①元八:名宗簡,字居敬,河南人,排行第八,故稱元八。舉進士,官至京兆少尹。卜鄰:即選擇作鄰居。

②牆東:典出《後漢書·逸民傳·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牆東王君公。’”這裡用此指隱士隱居的地方。

③三徑:語出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這裡借指隱居的地方。

④“綠楊”句:借南朝陸慧曉與張融比鄰舊事,表示詩人想與與元八作鄰居。

憲宗元和十年(815),詩人和宗簡均在朝廷任職,宗簡在長安昇平坊購了一所新宅,詩人很想和他作鄰居,於是,寫下這首七律詩相贈。

前四句寫兩家適合作鄰居。開首寫兩人“平生心跡最相親”,接著就具體寫“相親”處,“牆東”、“三徑”和“綠楊”,都是有關隱居的典故,表明兩人都是希望隱居不求功名利祿的人。所以,不如,我們結為鄰居,讓明月光輝共照兩戶,綠楊春色同來兩家。詩人想象兩家結鄰之後的情景,“明月”和“綠楊”使人倍感溫馨,反映了詩人對結鄰的美好憧憬。在蒼鬱濃密的樹林中,時而看到朵朵野花,發出淡雅的香味,池水清澈,岸上綠柳如茵,兩人在這樣優美的環境裡,散步暢談,該是多麼愜意的事情。這裡用典非常多,但不矯揉造作,非常自然適宜。

後四句寫詩人想和宗簡結為鄰居的懇切心情。詩人說短暫的外出,還希望和他人做伴,現在要長期定居,怎能不選擇鄰居呢?結尾鄰居後,不僅兩人可以終身時常相見,而且,子孫後代也能永遠友好相處下去。“暫出”、“定居”、“終身”、“後代”,逐層遞近,越寫越長遠,把人們帶入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中,令人神往。這也反映了詩人渴望心情。“豈得”,“可獨”,不斷反問,也表現了詩人渴盼心情。語言樸實真摯,推心置腹。

詩人在這首詩中用豐富多彩的想象,描繪了一幅優美如畫的環境,筆力明快,充滿詩情畫意,使人讀來倍感舒暢愜意。

後人點評

胡應麟評樂天詩云:唐詩文至樂天,自別是一番境界、一種風流。(《題白樂天集》)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四. 白居易 李紳

第84章 李紳

詩人名片

李紳(772—846)

字號:字公垂

籍貫:亳州譙縣(今亳州人)。

作品風格:通俗質樸,和諧明快

個人簡介:元和元年(806)進士及第,補國子監助教。後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成為李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職。長慶四年(824),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寶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五年(841)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又升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居相位四年。會昌四年(844)因中風辭位。會昌六年(846)病逝於揚州,終年七十四歲。

他曾和白居易等人共同提倡新樂府詩體。《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憫農二首

李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①,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

①午:中午。

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的因果關係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和前兩句聯起來,構成了到處喜獲豐收,遍地“黃金”的喜人景象。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驚人的創造力,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而沉痛。“農夫猶餓死”,有效地連接了前後的內容,突出主題。勤勞的農民獲得了豐收,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詩人沒有直接回答,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了一幅畫: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勞作,數不清的汗珠掉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再次補充了“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都是農民辛苦勞動的結果;這也為後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艱辛,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農民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沒有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蘊意深遠,不僅以說服力取勝,還在這一深沉的感嘆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無盡的同情。

《憫農二首》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入情入理,親切感人。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手法,增強了全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麼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採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於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鬱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和衝擊力。

後人點評

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可惜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失傳,不過,李紳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也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四. 白居易 李紳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四. 白居易 李紳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四. 白居易 李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