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告訴你疫情下德國人以及在德華人的真實生活

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持續蔓延,全球確診總人數已逼近40萬,而歐洲疫情發展正是最為艱難的時候。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在電視講話中表示,“

這是德國自二戰結束以來的最大挑戰”。


海外華人不知不覺進入hard模式:突如其來的爆發、一票難求的回國航班、戴與不戴口罩的抉擇……前段時間還在擔心家人健康的歐洲華人,而今成為了被擔憂和囑咐的對象。


根據聯合國2019全球移民新數據,在德中國公民達到了13萬多人,處於海外疫情之下的他們,生活受到了怎樣的影響?面對這些變化,採取了怎樣的防護措施,又有著怎樣的煩惱與期待?


小熠採訪了幾位“留德華”和他們的德國朋友,這就帶大家看看疫情之中,海外華人的真實生活狀態,以及德國人如何看待新冠疫情

獨家!告訴你疫情下德國人以及在德華人的真實生活

(除了新年致辭以外,默嬸這是第一次為國家大事發表電視講話,足可見政府多想引起民眾重視了)


基本生活有保障嗎?

正在萊比錫大學交換的小周同學表示,除了超市廁紙沒了以外,暫時沒有影響。


與中國超市、藥店的口罩、消毒液被搶購一空的情況不同,德國人首先屯的是廁紙、食品和各類生活用品。


獨家!告訴你疫情下德國人以及在德華人的真實生活


德國政府早已規定,食品和飼料的零售商店、送貨服務,藥房,醫療用品商店,加油站,銀行,郵局,美髮店,報紙銷售網點,自助洗衣店,這些保障民眾基本生活的商店和藥店都必須每天開放,甚至在德國人從來不上班的週日也必須開門營業。


而與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無關、又人員密集的場所必須關門,包括:遊樂場、酒吧、劇院、博物館、交易會、展覽、體育館、賭場,等等。


小周同學告訴小熠,目前生活物資還是充足的,雖然物價有小幅度上漲,但是相信廁紙也會很快補貨。德國的居民區人口密度不大,雖然政府規定“沒有理由不要出門”,但是“出去呼吸新鮮空氣這樣的理由也是可以的。”她寫論文寫累了還可以出門放放風,路上沒什麼人,風景很好。


工作、學習怎麼辦?

除了前文提到的必須每日營業的行業,在德國上班的人們也進入了“在家辦公”的階段。大部分人還是好好在家待著的,畢竟政府也派出了喊話小車:



德國的大學其實本來就沒有開學,夏季學期一般從4月份才開始。但是4月即將到來,開學延遲的消息也一併來了:


巴伐利亞州所有州立大學的課程直到復活節假期之後的4月20日才開始。在2020年4月20日之前將取消所有課程。是否會在之後重新安排取消的課程由各個大學自己決定。


柏林自由大學發佈官方通知,所有面對面的課程均改為在線課程,同時針對考試將會有特殊政策。


慕尼黑工業大學自3月18日當地時間18點開始封閉了校區,除維護學校必要運轉的工作人員外,所有師生非緊急原因不能進入校內任何建築。


目前,所有受訪同學都沒有收到開學的消息,全體在家寫論文中。而在慕尼黑工業大學讀碩士的同學更加幸運,學校剛收到她提交的碩士論文,第二天就把畢業證明寄到了她手中,幫助她更快拿到工作簽證。


有考慮回國嗎?

回國機票漲得太厲害了。


正在慕尼黑大學讀書的樹同學表示,家人上週給自己買了直飛機票要一萬多,當時嫌貴就退了,而現在轉三次的機票已經漲到了三萬多。而且有一些中轉國家和地區拒絕讓持中國護照的旅客轉機。


其實回國不一定是最安全的,轉機和旅程上的感染風險反而更大。


另一位2月底結束交換學期的羅同學,就在回國飛機上遇到了確診病例。2月底時歐洲疫情並沒有大範圍爆發,她乘坐的是俄航,莫斯科飛中國的那一趟有很多來自中東地區的乘客,其中一位從伊朗來的乘客,回國後在北京西站被查出體溫超標,隨後確診。而這個消息,羅同學居然是回到老家之後,刷微博時發現的!


羅同學說,德國飛俄羅斯的時候飛機上還沒有人戴口罩,但莫斯科飛中國就不一樣了,幾乎每個人都捂得嚴嚴實實。正因如此,在那名患者確診之後,只有他周圍三排的乘客收到通知,必須接受隔離,而羅同學距他有八排距離。不過她還是立刻上報給地方政府,主動接受了為期兩週的隔離。


經過兩週的擔驚受怕,現在羅同學終於健康回家了。


獨家!告訴你疫情下德國人以及在德華人的真實生活

(入境乘客接受體溫檢測)


大部分在德華人的工作、家庭都在德國,即使動過回國的念頭,眼下也是離不開德國的。一部分華人更是對“純經濟考量”表示認同,在哪裡交醫保,就在哪裡享受報銷,沒在那裡交醫保,自然就不能享受那裡的報銷。和國籍、甚至出生地、基因沒啥關係。他們樂於接受並且相信德國的醫保體系。


那些回國後逃避檢測和隔離的只是一小部分,選擇回來的海外華人有些來自情況非常糟糕的國家,大部分人是希望能和家人團聚、並且願意配合國家的各項措施的。他們也希望能夠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不要因為個別情況讓本該同心同德的華人群體受到過分的指責。


德國人明顯更加自信

相對這些小心翼翼的留學生,受訪的德國人則樂觀多了。他們幾乎一致地表示,新冠病毒沒什麼可怕的:


“晚感染不如早感染,早感染早免疫。”


“致死率只比流感高一點,沒事的。”


“我們的策略是十分理智而又冷靜的。”


這種說法在剛剛經歷過戰疫之痛的我們聽來,或許有些“盲目自信”,但事實情況是,德國新冠肺炎的致死率確實比其他歐洲國家要低。截止發文前,德國感染人數為29886,法國感染人數為20123,德國確診人數比法國高了將近一萬,但死亡人數只有123人,而法國已達到862人,是德國的好幾倍。


張文宏主任也強調,各個國傢俱體國情不同,呼籲他們生搬硬套地“抄作業”是不切實際的。在他與杜塞爾多夫領事館的連線中,他甚至強調,德國在歐洲國家中,目前狀況以及防疫舉措是最好的。目前德國的策略是正確的,若是張主任的醫療團隊,也會做出同樣決策。


獨家!告訴你疫情下德國人以及在德華人的真實生活


德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並且得到了民眾的肯定。


根據《奧格斯堡彙報》委託調研機構Civey進行的一項最新問卷調查,超過半數的民眾認為,默克爾這次面對疫情危機"完全應對得當"(53.9%),17.5%的受訪者認為這位總理的表現"功過參半",只有27.4%民眾認為她"應對不力"。


另外,德國人雖然自信,也不是真就盲目樂觀,什麼防護措施也不採取。專家一再呼籲洗手的重要性,所以大部分人現在不僅儘量待在家裡,還經常洗手,還取消了握手、重要場合的親面禮等社交禮儀,儘可能地減少感染和傳播風險。


德國人的這種“自信”,與他們的醫療系統和政府決策是分不開的。


一方面,德國醫療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今年1月,德國各地的實驗室就得到了進行此項病毒檢測的信息和材料。而德國醫療設備可滿足需要呼吸機的病人數量約在10萬;張文宏主任分析,意大利的病死率大概在7.8%,而德國只有0.2%,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於意大利需要ICU床位的病人數遠高於醫院能夠提供的床位數;對於重症的救治需要到人工肺ECMO的是少數,而呼吸機的充足配備是治療的關鍵。


獨家!告訴你疫情下德國人以及在德華人的真實生活


另一方面,政府呼籲健康人不戴口罩不是沒有理由的。德國人口密度比中國小很多,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保證把珍貴的醫療資源給最需要的人群。而普通人在佩戴口罩的過程中,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地正確佩戴:要保持口罩邊緣不漏氣,儘可能地密閉;不能用手觸碰口罩外面……正確佩戴口罩的要求其實很多,可能一個不小心的習慣性動作,就起不到防護作用了。


另外,德國人從小就注重提高免疫力,而且全民熱愛運動和健身。


德國娃娃上幼兒園,有兩套裝備是必須置辦下的:夏天的雨鞋雨褲,冬天的雪靴雪褲。因為“無論天氣如何,我們都會出門玩耍”。幼兒園老師會帶著孩子們走到城市的森林裡去,在野外吃冷的便餐也是常有的事。


德國人的超強抵抗力從兒時的雪地、泥地裡就開始養成了。

獨家!告訴你疫情下德國人以及在德華人的真實生活


德式育兒之硬核,還體現在對運動的重視上。


一歲開始,就有幼兒跑酷課程;兩三歲開始騎平衡車;三四歲的孩子很多會自己騎車上幼兒園:目前德國還把游泳納入了小學必修課程。


就連各大足球俱樂部都有7歲以下組,而且這群小可愛們還有全國聯賽:


獨家!告訴你疫情下德國人以及在德華人的真實生活


成年人更是把運動健身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大學裡的體育課更是最搶手,往往還沒正式開學,名額就已經全搶完了。在英國聊天談天氣,而在德國聊天,總會談到運動。如果你沒進過健身房,簡直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所以,在面臨病毒大流行的時候,才會有那麼多德國人不讓恐慌佔據所有思維空間,注意生活習慣,堅持提高自身免疫力。德國人的生活習慣,或許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透過德國人和在德華人視角,我們更直觀地看到了瘟疫面前德國的應對舉措,以及經歷了擔憂、期待、理解等思緒後,在德華人的生活日常。他們是一些人眼中相隔萬里的他者,但同時更是苦難下同舟共濟的親人。如果更多的聲音能予以關注和理解,或許就能讓更多的海外同胞得到更多的勇氣和溫暖。


德意志是個團結、堅定的民族,一旦下定決心,便會以極強的執行力實現目標。相信德國會用正確有效的方式帶領大家平安度過這一段疫情的冬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