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出現那麼多詩人以及詩作,是文化現象還是歷史必然?

商山長河


唐朝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大詩人的讀者,下面九竹叔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翻開我國曆史,會發現每一個朝代在文學上都有自己的特長,比如,戰國時期是“楚辭”繁榮的時代,楚辭也叫“騷體詩”,由屈原、宋玉發揚光大,特點是語言通俗易懂,從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加工而來,句子中大量使用語氣詞,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以及巫文化的神秘色彩。
  漢代是“賦”的鼎盛時期,賦大體上跟現代的散文詩比較類似,主要特點是,在遣詞造句上喜歡使用華麗的語言,喜歡堆砌各種修辭手法,往往在寫景中插入抒情。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被冠以漢賦四大家。  另外,“樂府詩”在漢代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寫作手法上基本沿襲了《詩經》的特色,同時注重語言樸素親切,押韻自由靈活,詩人喜歡使用排比句。

  南北朝時期,文學界盛行“駢文”,駢文吸收了漢賦的特點,句子中注重對仗和聲律的運用,每個句子的字數有嚴格要求,通常以四字和六字為主,因此又稱四六句,並且,要在句子中大量使用典故,由於在寫作上的限制較多,因此,駢文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較低。
  到了唐代,無疑是詩歌集大成的年代,唐代詩歌從題材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文學層面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誕生的詩歌數量和詩人數量,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給我國古代文學樹立了一座豐碑。
  唐朝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詩人?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科舉考試促使每個讀書人,必須把寫詩當作一項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會寫詩是進入仕途的敲門磚。

  科舉考試在唐代武則天時期發展成熟,考試內容涉及法令、文才、算術、背書、書法、政論等方方面面。
  法令就是考察讀書人對大唐法律法規的熟悉程度。
  文才就是現場命題作詩,考察讀書人的寫作水準。
  算術以《九章算術》的內容為基礎,考察讀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
  背書就是考官拿出一本書翻開,露出書本里的一句話,讓考試者把這句話的前後內容背誦出來。
  書法是考察讀書人的書寫能力。
  政論就是讓讀書人談論對時事、政治的看法。
  由此可見,在唐代如果不會寫詩,寫不好詩,在科舉考試中根本無法過關,想進入仕途根本沒門。  第二,唐代經濟高度繁榮,文人有閒情逸致去推崇詩歌。

  這一點很好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只有在衣食無憂的狀態下,才有興致去追求精神生活。
  唐朝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後,進入全盛時期,社會各項發展都達到了頂峰,國家精神層面呈現出積極向上,開拓進取,朝氣蓬勃的態勢,這種國家精神強烈影響了讀書人的精神氣質和思想情懷,促使讀書人熱衷於讚美這種盛唐氣象。
  另一方面,唐代文人非常推崇漫遊生活,尤以李白、王維最有代表性。在文人們看來,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增長自己見識,開闊眼界後,有助於寫出多姿多彩的詩歌。文人們到處遊山玩水,心態自然是輕鬆歡快的,這種精神狀態對激發個人靈感的作用非常大,能幫助詩人寫出更多、更好的詩歌。  第三,跟唐代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  俗話說:憤怒出詩人。詩人多愁善感,敏感多情,都具有家國情懷,生活中很小的刺激,都能讓詩人感嘆一番。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一下子成為唐朝從興盛到衰落的轉折點,面對家園破碎,繁榮不在,作為詩人,不可能對這種變化無動於衷。  讀書人最大的人生價值,無非就是報效國家,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一己之力。然而,在安史之亂後,那些擁有愛國情懷的讀書人,卻感到了有心無力,因此,只能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滿腹牢騷和憤怒之情,於是,就出現了以杜甫、白居易為首的一大批現實主義詩人,他們通過詩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以及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普通大眾的真實生活狀況,他們從文學的角度,為後人提供了一個瞭解唐代歷史背景的窗口。

九竹叔


唐詩的出現並且成就了詩歌歷史的尖峰時刻,一定不是偶然的,而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客觀存在。包括後世宋詞的出現和昌盛,均可以視為唐詩文化脈絡的延續。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歷史底蘊非常深厚,尤其是流傳下來的文化是我們永遠的財富。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古詩,讀起來大氣還蘊含很多深刻的意義,說起來這個就不得不提唐朝,誕生了非常多偉大的詩人,相信很多大家都非常熟悉和喜愛,那麼為什麼唐朝比任何一個朝代都盛產詩人呢?

第一個原因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當時在那個朝代考試選拔做官的手段就是科舉,而在這個考試裡面作詩是一個必考的內容,所以如果想要做官首先要學的就是作詩,這是一個非常硬性的規定,如果詩作的不好那麼成績很難合格,所以很多人為了考試都會努力學習作詩,這樣下來基本所有的文人都會作詩,詩人的數量自然非常多。

而詩人在當時地位這麼高,也和統治者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個項目是統治者支持並且大力宣傳的,那麼肯定會有很多人去效仿和學習,所以在朝堂的支持下,很多詩人都樂於去展示自己的才華,如果皇帝並不喜歡詩文,而且反對的話,可想而知根本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詩人,所以官方支持作詩的原因是最主要的。

第二個原因就和當時大唐的經濟情況分不開的,我們都知道盛唐時期的國力在世界上都是最強盛的,很多外國人都來學習,至今仍有很多人仰慕大唐的風采。生活在那個時候的百姓其實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人們生活富足逍遙,人們物質生活好的話,自然就有時間有心情去追求文化。

因為大家的生活都特別富裕和自由,所以當時有很多百姓也會學習作詩作為消遣,這和當時的社會基礎自然是分不開的,如果百姓們吃都吃不飽,又怎麼會有閒心和力氣去作詩呢?在我國文化中,和唐詩齊名的就是宋詞了,這和當時宋朝的富足經濟也是分不開的,所以經濟好自然浪漫的詩人就多。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大唐後期社會比較動盪,我們都知道越混亂的時代越容易誕生人才,在朝代後期國家不僅有外患還有內亂,人們的生活也有安定富庶變得不安拮据,這種巨大的落差會讓很多人通過詩文來發表心中的看法,和別的朝代相比,同時滿足這三種原因的不多,這也是大唐的詩人最多的原因。


精衛填


唐朝鼎盛時期的詩人不計其數,是其他朝代所無法比擬的。不僅如此,唐朝時期的優秀詩人也是非常多的,比如李白、杜甫等等,他們在詩上面的成就是很多人都望塵莫及的。那麼唐朝的詩人為何這麼多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作詩是所有文人都要學習的。當時的唐朝採取的是科舉制考試,平民百姓想要當官就要參加科舉考試。而在科舉考試裡面,詩文是一定會考到的。所以就算是有很多的文人不想學習作詩,但是他如果想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那他也必須要學習作詩。這樣一來,唐朝的詩人就會變得非常多。而且當時的統治者也是非常支持文人去學習作詩的,統治者支持就是政府支持,這樣一來,詩人的數量肯定是會增加的。如果唐朝當時的統治者反對詩人作詩的話,那唐朝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多的詩人呢?

第二,當時的經濟狀況決定的。當時的唐朝前期經濟發達,百姓生活富庶,所以很多人在沒事幹的時候就會去作詩,這樣也可以打發時間。特別是貞觀之治的那個時期,詩人真的是非常多,不要說一些普通的詩人了,就算是一些著名的詩人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唐朝發達的經濟也為詩歌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如果當時的經濟狀況沒有那麼好的話,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的人出來作詩,因為他們需要為生計發愁,又怎麼會有時間出來作詩呢?所以,經濟狀況對於詩人的產生也是相當重要的。就像是宋朝一樣,因為宋朝的經濟也相當發達,所以宋朝的詞人也是非常多的。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並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

第三,唐朝後期發生的大事多。唐朝後期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的一件大事,因為這件事情讓唐朝從此由盛轉衰,走向滅亡。而在這一次的暴亂裡面,唐朝又出現了很多的新詩人。這些詩人致力於用詩來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也有人想要用這些詩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憤恨等等。所以,亂世不僅造英雄,其實也會造詩人。只要是有事情可以寫,那詩人就會出現。所以,這也是唐朝詩人數量多的一個原因。

總之,唐朝的詩人之所以這麼多是因為當時的條件允許。










聽看想談


淺論唐朝詩歌文化的“黃金時代”

人類歷史上詩歌發展的巔峰——黃金時代,是赫赫有名的大唐帝國時代!隋朝的滅亡,中國歷史迎來了一個輝煌的時期:封建的大唐王朝!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繁華和鼎盛時期。這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文學——以詩歌為代表的文化發展的瑰麗現象!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封建歷史的成因

隋朝的終結,卻開啟了歷史的輝煌時代:唐朝。翻開卷幟浩繁的史冊,那個光芒四射的時代撲面而來,那個由李氏父子執導並主演的大唐榮耀——拉開序幕!三百年,太短!歷史卻幸運地迎來了“貞觀之治”,很快又進入了“開元盛世","天寶盛世"。於是,繁華鼎盛的社會經濟,伴著開明的勵精圖治,終於讓這個時代綻放繁華的歷史之光!

天有不測風雲。好好的一片晴空,卻飄來一塊烏雲!安祿山,史思明。這兩個亂臣賊子競然不知天高地厚,生生亂作,硬是整出一段醜劇:“安史之亂"!弄的大好時光,一片鳴咽,美麗山河,雲煙四起!以至於,揚玉環香殞馬嵬坡,歷史萬年唏噓聲!

還有,那就是"涇原兵變”。正是應了那句名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安史之亂"——“涇原兵變”的後果是,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夲來的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局面,一下子變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讓人感概萬千的何止如斯?

第二,繁華效應,催生了文化綻放。

無論如何評價,以詩歌為代表的文化成就,是唐朝亮麗的風景線!中國是詩歌的國都,但唐朝的詩歌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時代,無論怎樣審視,都是一個偉大的奇蹟!無論從藝術各方面,都是璀璨的瑰寶,令人無法期及,令人震撼,高山仰止!

縱觀全唐詩篇,以清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為數量最多,共收錄四萬八千九百餘首。而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是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共收錄七十七位詩人的作品,共三百一十首。其中包括了唐初,唐中,唐晚期的精華作品,而成為中國曆代後人的模範讀夲,啟蒙教材。

第三,詩歌不單單作為文化現象獨立存在,源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鼎盛。鼎盛的政治,社會經濟的繁榮,刺激了文化的飛躍!二者互為因果關係,不為獨存。即文化成就源於肥沃之土,更需要明媚的春色,特別是益於滋潤的空氣和成長的氛圍。

"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無異於優質的生長要素:肥沃土地;清新空氣;環境氛圍。繁華的氣象,開明的統治,更像乾涸土地的雨露,而詩人的大批湧現,恰似雨後春筍,遍地生機。例如,盛世“開元之治"的重大貢獻者——張九齡,官至宰相,直言敢諫。每次向唐玄宗推薦人材,玄宗總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而張九齡詩風素練質樸,寄寓深遠,發人生概望。且一掃唐初沿習六朝的綺靡詩風,被譽為:嶺南第一人。其著名作品如:

感遇二首

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昔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至此,應該看到"開元盛世"與大批優秀的詩人湧現的直接關係。因為唐玄宗的用人用材標準是:風度得如九齡?

而名家名流巨星輩出,雲蒸霞蔚,達到中國詩歌的最高時代,與唐朝社會政治經濟鼎盛發展關係密切呈現。現筆者把這些偉大詩人及其稱謂部分列舉:

唐詩三座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

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譽為詩仙,謫仙。

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譽為詩聖,詩史。

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譽為詩魔,詩王。

王維——譽為詩佛。

李賀——譽為詩鬼。

賀之章——譽為詩狂。

劉禹錫——譽為詩豪。

陳子昂——譽為詩骨。

從以上榮譽稱號,可以看到這些偉大的詩人的光芒四射的成就!

第四,安史之亂和涇原兵變,也是詩歌文化的催化劑。民不聊生的生活狀態,使詩人站在動亂的時代路口悲歌一曲,為民大放悲聲!

第五,放眼唐朝文化天空,群星璀璨,風起雲湧!星光燦爛,目不暇接!

譬如說,初唐四傑:

王勃,揚炯,盧照鄰,駱賓王

譬如說,山水田園派:

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

譬如說,大曆十才子

司空曙,韓翊,李端,盧綸,吉中孚

苗發,崔峒,耿瑋,夏候審,錢起

譬如說,花間派代表——溫,韋

溫庭筠,韋莊

譬如說,永貞革新十領袖

二王——王伾,王叔文

八司馬——劉禹錫,韓泰,陳諫,柳宗元等

譬如說,新樂府運動支持與推動者

張,王樂府——張籍,王建

凡此等等,數不勝數。由此可見,唐朝詩人在社會發展中誕生,並在社會繁榮中歌唱。

綜述,唐朝詩歌的璀璨綻放,源於那個盛世年華。筆者在這裡引用詩魔白居易的一句名言作為結束語: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以上,為筆者的一家淺論,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幫助,不足之處望諒解!分享一下,謝謝關注支持!






執著的河


總體來說,唐代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民主,思想比較自由,國家比較穩定,科舉比較盛行,文風比較濃厚,政府比較支持,所以,唐代是我國詩歌的鼎盛時期,唐詩是我國曆史文化中的一宗瑰寶!具體來說,唐代詩人和詩詞較多,既是一種特定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其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科舉制度的導向。科舉制度在唐朝已趨成熟,而科舉制度要求,詩詞是必考課程,平民百姓想要參加科舉考試,必須學習鑽研詩詞格律,這是在考試範圍的,考試一定會考到詩文的內容。而且詩文越優秀,越有把握考取功名,進士及弟,光宗耀祖。

第二,經濟生活的使然。唐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經濟比較發達的時期,百姓生活富庶,社會安定團結,特別是貞觀之治時期,經濟繁榮為詩歌的繁榮創造了很好的物質條件,如果當時經濟狀況沒有那麼好的話,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的人出來遊逸作詩,也不可能出現那麼多優秀詩人和優美詩篇!

第三,朝廷大力的支持。詩詞在唐代達到鼎盛高峰,與整個唐朝的政治體制有重大關聯。先有貞觀之治,後有開皇盛世,對外發展海上遠洋貿易,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對內開科取士,廣納天下英才,這非常適合風流才子和遷客騷人的才華展示!而且當時的統治者也是非常支持文人墨客去學習作詩的,統治者支持就是政府支持,政府支持必然導致詩人輩出,名文迭起,星空燦爛!


平潭老兵曾7089889


歷史的必然。一,詩這種文體本身的發展史。詩這種文體的發展到唐朝已經成熟到形成近體詩格律詩的暴發期。古體詩中本來就有對句的傳統。後來發展出對聯對偶句。沈約等人依據漢語的音韻發展出格律詩。基於書寫等文化原因,中國人有敬惜紙字及煉句的傳統。到唐朝時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格律詩終於成熟定型並爆發起來。中亞西亞歐美也有作詩吟唱的傳統,但是他們的語言文字和漢語漢字不一樣,無法產生出嚴格對偶的平仄格律。二,政治需要決定的:唐朝科舉要考。在唐朝科舉中,作詩是最基礎的入門功。閒適生活需要寫詩,治國理政需要寫詩。考試要考那大家當然都會重視,會真的學。三,由文學文體發展史決定的。縱觀歷史,各個朝代有各個朝代的文學文體形式,漢朝有賦,宋有詞,元有曲,明朝有山歌小說。歷史發展到唐朝時漢語在印度佛教音明學誘因促進下形成自己的音韻格律規則。此時的詩可以唱可以不唱,唱就成為歌詞,不唱就成為純文學作品。當時有即興詩歌唱和的風俗,這正好適合寫詩作詩。當大家都遵從這種風俗唱和創作時詩這種文體就會得到廣泛的應用,古體詩和其時新興的詩體近體詩也就會蓬勃發展起來。20200327。


胡八二1982


唐代以詩取士而不以八股文取士,上行下效,蔚成風氣,以故詩人大行其道,詩家層出不窮,遂成“詩國”之千年大觀


手機用戶61497568792


所有一切歷史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同樣唐朝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巔峰,產出無數著名詩人和詩作,也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咱們一起來看。

盛唐國力強盛,所以文化自信

公元650-750年即從李世民登上皇位開始,到安史之亂結束,唐朝在這一百多年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盛。初唐時期年年戰亂,人口大幅減少,唐太宗李世民繼位時唐朝人口在1200萬人左右,國土約370萬平方公里。

在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期間,唐朝實際人口在3700萬左右,國土面積擴大到1230萬平方公里,軍隊規則達到60萬人,可以說國力十分強盛。

國力強盛相應的就會文化自信,所以盛唐成為亞洲的文化中心。之前日本向中國捐獻抗疫物資時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就來自鑑真東渡日本傳法的典故。鑑真東渡是從公元733年開始,到公元751年結束,剛好發生在盛唐的收尾階段。

確定科舉制度,讀書人有機會走進廟堂

史學界普遍認為,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但在唐朝才正式確定。何忠禮《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認為隋朝一直都是察舉制,科舉制度在唐朝才正式出現。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選拔人才機制,對中國歷史文化具有深遠影響。

科舉制是封建王朝最公平的取仕方式,讓底層出身的舉子有機會走進廟堂,成就一身事業。我們熟悉的王維、張九齡、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顏真卿、柳公權、白居易都是經歷唐朝科舉考試選拔出的人才。(李白並沒有參加過科舉哦,李白的父親是商人,商人之子被明令禁止不能參加科舉)。

總結

除此之外,唐朝文化的興盛還與社會風氣、經濟形勢等等息息相關,畢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不過歷史總有其偶然性,唐朝出現李白是偶然的,擁有杜甫也是偶然的,在個體上必然體現偶然性,而在整體上體現其必然性。

我是@小鄒博士,一個有文化的90後工科博士,喜歡就關注我吧!


小鄒博士


盛唐之時,四海昇平,萬國來朝,國泰民安。文化教育,空前高漲,工商士民,尊師守道,不分男女,學文為耀,設立科考,層層選拔,優勝劣淘,嬌嬌之者,國之棟樑,委以重任,為國操勞。大小官吏,文人擔當,那真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頑皮的小老頭


沙沙小觀園,試試來回啟後,不用多說。唐朝在當時,無論政治、軍事、經濟發展,處於全面興盛時期。大唐的詩文為後世公認,是歷史現象。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每個時期都存在的。

唐代初期有詩文四傑,更不用說李杜,小李杜等眾多優秀詩人,他們的作品都見唐代歷史烙印。唐代的詩文百花齊放,風格各異,名篇傳千年,這種文化現象在唐代這樣比較開放,又多元化的歷史時期,用不同風格,不同意境的詩來展示,才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的說法。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代的詩歌和詩人,我們用現代人的眼光和認知,來欣賞和品味。唐代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為當時的歷史現象寫照和反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