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後別號稼軒居士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人。

南宋官員、將領,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辛棄疾生於金國,參與耿京起義,擒殺叛徒張安國,迴歸南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

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力排眾議,創制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

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冑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徵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辛棄疾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的五月十一日卯時,祖上為狄道人,自始祖辛維葉時遷居濟南歷城 。

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祖父辛贊在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後“累於族眾”,無法南下,遂仕於金國。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瞭解,加上宋高宗曾讚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如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知隆興(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1181年由於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閒居生活。

此後二十年間,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閒居。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辛棄疾在瓢泉過著遊山逛水、飲酒賦詩、閒雲野鶴的村居生活。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次年,他晉見宋寧宗,認為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被加為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並奉朝請。不久後,出知鎮江府,獲賜金帶。

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

還被進拜為寶文閣待制,又進為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棄疾趕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但辛棄疾再次辭免。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

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 [1] ,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水龍吟》 (渡江天馬南來)、《水調歌頭》(千里渥窪種)、《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


《駕新郎》(細把君詩說)、《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等,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斗爭的讚揚。《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老大那堪說)、《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永遇樂》(千古江山)等,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

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亥己》,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迴腸蕩氣,用筆極為細膩。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不斷重複對北方的懷念。

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衝擊力量。

辛棄疾以文為詞,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

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

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辛棄疾的文也頗為值得稱道。他的政論文與詞一樣,筆勢磅礴,充滿豪情。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證據,嚴密的論證,和鞭闢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說服力。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蘇先生讀史|辛棄疾:豪放派詞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