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店員因聽不懂上海話被顧客狂噴,方言該成服務行業必修課嗎?

<code>男顧客:碟個幾地啊?(上海話:多少錢?)
超市店員:啊?

男顧客:碟個幾地啊?
超市店員:對不起我聽不懂上海話,可以講普通話嗎?
男顧客:我上海人不說上海話,你讓我說什麼話?
……/<code>

或許是爭執前有了這樣的對話,一段上海男子因超市女店員聽不懂上海話被他狂噴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視頻中,男子怒斥:你吃上海的,用上海的,享受上海的,就希望上海人全部死光,然後都說普通話?

女店員因聽不懂上海話被顧客狂噴,方言該成服務行業必修課嗎?

噴完店員,男子繼續對一個勁道歉的經理大放厥詞,把“趾高氣揚”演繹得淋漓盡致。由於缺少前半部分,單從視頻來看其實很難知道男子大發雷霆的真正原因。

“語言炮”為何又出現在上海,若單以掌握職業技能的角度討論,有了標準語普通話,方言還有必要成為服務行業的必修課嗎?

怎麼又是上海?

店員因聽不懂方言被顧客Diss,在上海已不是第一次發生。上海似乎總給人一種刁鑽刻薄的印象,為什麼這種不友好的事又發生在上海?

女店員因聽不懂上海話被顧客狂噴,方言該成服務行業必修課嗎?

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中,上海外來常住人口最多,達到了980萬,深圳佔比最高,超過了67%。同屬移民城市,可已經開埠176年的上海是近代以來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上海人”對城市的認同感更高,也更有優越感。

可惜的是,如此強勢的上海,並未讓上海話成為強勢語言。

女店員因聽不懂上海話被顧客狂噴,方言該成服務行業必修課嗎?

盤點四大一線城市,北京話成為了國內標準音,粵語是強勢語言,走到國外也非常實用,而且以廣州話為標準音,許多去廣州、深圳工作的人都會主動學。相比之下,混雜了寧波話、吳語和蘇北話的上海話連當地人都說不清,到底怎麼才算正宗?

在部分“新上海人”看來,上海話難學不實用,也沒有標準音,還不如花時間去學英語、日語,越來越多的普通話擠佔了上海話的語言環境。

女店員因聽不懂上海話被顧客狂噴,方言該成服務行業必修課嗎?

大西南的成都是近年來年輕人最趨之若鶩的城市之一,當地人高頻使用方言,怎麼沒出現方言與普通話“互撕”的事件?

西南官話雖然沒有所謂的標準音,但貴州、重慶、雲南等省市的方言發音相似,除個別口音較濃的地區,人們都可以用自己的家鄉話無障礙交流。西南官話本屬北方語系,北方人在成都同樣沒有語言壓力,這還讓四川話頻頻出現在大銀幕上。

女店員因聽不懂上海話被顧客狂噴,方言該成服務行業必修課嗎?

各種各樣的問題,讓上海這座強勢城市的方言一點不強勢,國內也再找不出第二座這樣的城市。想說上海話的人遇上完全不懂上海話的人,長此以往,矛盾便來了。

方言該成為服務行業必修課嗎?

若有人問:外地人去上海有必要學上海話嗎?答案一定是沒必要。

上海人說上海話沒錯,但外地人聽不懂也正常,可是兩者之間有一箇中間地帶,那便是服務行業。

雖然普通話是行業標準服務用語,但掌握方言絕對是服務人員的加分項。超市、餐廳裡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人,若這次超市裡被拍的不是那個盛氣凌人的“沒品男”,是一個顫顫巍巍的老太太,被批評的人會不會是店員?

女店員因聽不懂上海話被顧客狂噴,方言該成服務行業必修課嗎?

懂方言並不是要求服務人員能流利地開口說話,就好像外國人上門購物,店員知道“how much”是什麼意思,勉強聽得懂顧客的訴求足矣。

事件反映出了企業的戰略,或許是因為上海話實用性不高,HR便放棄了對員工掌握這門方言的要求,若是在廣州、深圳哪會有這種問題?

女店員因聽不懂上海話被顧客狂噴,方言該成服務行業必修課嗎?

員工聽不懂方言,意味著企業有可能會失去本地不會講普通話和不願講普通話的客戶。而且,並不是每個顧客都會讓別人如沐春風,若一個聽不懂方言的店員剛好遇上了一個非要說方言的顧客,只能是針尖對麥芒。

店員與顧客因這個問題發生衝突的幾率非常小,可一旦被投訴、被指責也只好自認倒黴。

女店員因聽不懂上海話被顧客狂噴,方言該成服務行業必修課嗎?

身處服務行業,以“聽懂”為目的,幫助員工掌握地方語雖然不是必修課,但一定會成為企業的加分項,連歸國的大熊腦也在熊貓基地裡學方言,多一點加分項不好嗎?

(圖片來自網絡,請作者與本號聯繫,以奉稿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