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羊群心理"和"青蛙效应",开启勤奋式的佛系生活

快节奏的生活,经常会使我们对于生活焦虑不安,精神处于重压状态,学会正确的释放压力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的"必备品"

1, 社会飞速发展的小插曲,"佛系青年"

"佛系"一个统称的网络流行语,一度在2018年12月19日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十大网络用语""佛系"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上边介绍了"佛系青年"借助网络的传播,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佛系青年""佛系少女"这些网络词语。一些事物有了佛系的加持,便会有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意思直到现在佛系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佛系生活的代表,"佛系青年"

谈起佛系青年,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表述很贴合"生活中无欲无求,一切随缘""吃不到葡萄,我也不说葡萄酸。我不吃不就行了"直白的两句话,道出了很多年轻人当下的心态。这是一个高效率的年代,社会的进步之快,总会有人在前面,有人在后面,就像一场校园式的跑步比赛一样,每个人都在赛道上,跑得快慢并不是决定第一的标准条件,还要考虑外在的因素,跑场的环境,自身的体能素质等。"佛系青年"的普遍不仅仅是落在后边那么简单,更多得是"羊群效应"的适应性。"羊群效应"也叫做"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面的意思是指羊群喜欢跟随一只领头羊的行动。简单来说其原理就是"跟风""随大流"的现象。羊群效应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在投资方面,股票也好,基金也罢,在自己没有足够的经验或者相关知识的时候跟风购买:买的人多,我们也买。不追究其根本原因,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导向失败。几乎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羊群效应"的存在,比如,你出门吃早餐,遇到两家你不熟悉的卖早餐的店铺,一个人很多得排队,另一个很冷清,店里没几个人,两家一对比,就有了差距。大多数的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时,宁愿排队也不愿去人少的呢家店,心理作用下你就会觉得人少的那家店不够好。在没有充分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情况下,盲目从众,跟随领头羊,实际是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情。

克服


《乌合之众》中有一段话引人深思:"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传的从来不是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事情"从这一段话中,可以了解到群体跟风的危害。羊群效应进一步加速了佛系群体的产生。

克服


——佛系生活的普遍性(青蛙效应)

从佛系在网络上流行,直到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羊群效应"对其的普适性,另一部分则是人类对佛系态度的认知问题。日本的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著作的《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日本年轻人的现状:"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都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借贷利率一再降低,而30岁前的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发就行"在日本这种消极态度很普遍"宅男"啃老等,这段话的背后,根本原因就是"贫穷""对待衣食住行,凑合就行"。

反观我们自己,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不就是佛系青年的侧影吗?"佛系青年,佛系少女"不就是日本年轻人的写照吗?从小时候的天真,单纯,直到长大后步入社会,开始工作,就会明白物质财富的充盈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马云有句话说的好:"如今的年轻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我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无力改变"。像现在社会上很火的话题"社会阶层分级""寒门难出贵子"都从不同的一面说明了佛系。年轻人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怎么办呢?接受现实吗?青蛙效应的原理;"用沸水煮青蛙,青蛙或许会逃跑,然而当你用温水慢慢加热时,最终的结局则是青蛙被煮死。"青蛙效应告诉我们:"面对安逸的生活,要不断的保持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社会状态有所认识"最担心的是,当我们对当前的生活慢慢适应后,而失去潜在的危机意识的时候,身边便会发生一些潜在的危险。就像是进入佛系而不自知一样。佛系青年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人们大多数都是处于猎奇心态,好奇,但不知其原因,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群体加入佛系,社会才重视这个现象。到这时人们的态度从好奇转为享受,人们认可这种态度,不知其后果的严重。这跟温水煮青蛙没什么两样。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意愿,托弄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感的归属感"《乌合之众》合群是为了获取安全感,而佛系群体的普遍,也是一种获得归属感的方式。

克服


2, 压力构成强势佛系

——强压社会,需要佛系作为保护伞

社会进步的同时,不仅会有精英团体得脱颖而出,还会留下一部分精神处于焦虑的人群,他们思前顾后,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处于近乎绝望的状态。每个人都想过得更好,但不是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得到回报。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适者生存",生活压力的变大,自然也离不开社会的快速发展。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压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到我们对待压力的态度问题,如果承受能力过于薄弱便会造成精神压力的过大,进而会让人变得焦虑,抑郁,对生活失去信心,使我们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也有一部分人群会寻找能够平衡压力和生活的方法,让自己的精神能够得到缓冲。佛系态度的 "不争不抢,随缘认命"便成了不二选择

克服


——合适的看待"佛系现象"

其实每个人都有些佛系,就像佛系热词的产生并不局限于年轻人,"佛系父母""佛系购物""佛系恋爱"等佛系现象几乎攘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态度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标识。曾经在网络上浏览过一篇文章,上边介绍了关于"伪勤奋"的相关,很受启发。作者表明勤奋并没有虚伪之分,勤奋都是真实的。但勤奋如果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那它就是无用的。当时看完这段话,仔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努力过程,读书也好,学习也罢,几乎都是在做表面功夫。这也使得我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有了伪勤奋这种意识感,确保每次努力都会有效。伪勤奋 就是无效的努力,我们的付出之所以得不到回报就是因为我们在做无效努力,自己还不知,慢慢情绪积压,压力过大,这将会形成特定的一部分人群。

克服


3. 勤奋,学会自救

——内驱力,动力来源

那么内驱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他理解成"内心力"从内心喜欢并认同做这件事的动力。给人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我们在做一件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明知这件事对自己有益,强迫自己坚持下去,但最后的结果肯定不尽人意。但如果从心里认同这件事的价值,真切的感受到这件事很重要对此要有执行力。举个简单的例子,读书和写作,输入和输出。这两件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长期有益的事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读别人的思考,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仅能扩散思维能力,还能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写作则是输出我们思想和知识的方式。把自己的经历和读书心得写下来,学会转化知识。怎么看这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可现代人极少数会认为这两件事有用。因为只有少数人去做这些事,时间一长,自然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用真心想做产生动力,做事必然勤奋

克服


——适度的偷懒,正向激励

提到偷懒这个话题,更多的体现在职场中吧,网上一搜到处都是技术控,"如何躲过领导,学会高明的偷懒""同事跟你一样偷懒,是因为你还不会懒"等等一系列话题。这样看来偷懒也是一个技术活,偷懒得对立面便是勤奋,工作压力大,精神负担过于沉重,学会适度的偷懒也是一种缓解的方法,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个我实践过得方法,"延迟满足"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暂缓我们的欲望。可以设定一个个小目标,对应相关的奖励听起来很简单,实施起来却很难。"延迟满足"是为了获取长远的利益。"股神"巴菲特也说过;"没有人愿意想我一样慢慢变富"一些事情短期做起来没有效果,时间一长 "收益"肯定是惊人的,我也是延迟满足的受益者,也是不断地用小目标,小奖励激励自己 坚持跑步四年。一些事情在我们知道其好处的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提醒自己必须做,从内心认同这件事,自然而然就能坚持。适度的偷懒才能更好地学会延迟满足,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来完成。

总结:每个人都能活出更好地自己,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踏踏实实的走出每一步,用心付出与努力,正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