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堂:帶著對群眾的真感情踏實幹事

劉景堂:帶著對群眾的真感情踏實幹事

脫貧路上的縣委書記

在奮進的新起點再出發

——訪延安市委常委、寶塔區委書記劉景堂

  • 每週至少下鄉兩次,是延安市委常委、寶塔區委書記劉景堂多年來的工作習慣。

    “到基層瞭解實情,不僅要現場解決實際難題,還要統籌解決普遍存在的問題。”劉景堂說,只要把群眾當親人,帶著對群眾的真感情踏踏實實幹事,群眾就會滿意。

    在劉景堂的帶領下,寶塔區黨員幹部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各級幹部用暖心的政策、實幹的舉措,激發出群眾“要致富”的強大動力。2019年年底,寶塔區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4.9%下降到0.27%,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達12007元。

    3月的聖地延安,山桃花競相開放,正是農忙好時節。蔬菜瓜果長勢喜人,分級分選的蘋果裝箱待運……寶塔區處處呈現出人心思進、各有所為的奮進景象。

    治貧之本就是要建立長效機制

    3月17日上午,透過塑料薄膜,暖暖的陽光照進寶塔區棗園街道上砭溝村村民李銀強的日光溫室大棚,瓜果長勢喜人。

    “十幾天沒來,西瓜又長大了。”李銀強2016年脫貧後,劉景堂仍一直關注著李銀強產業發展情況。

    “再過幾天就能賣了。”李銀強說,甜瓜10天前賣了2萬多元,今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

    讓李銀強充滿信心的是寶塔區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好政策。上砭溝村黨支部書記束永剛說,區上推行“黨支部+‘三變’改革+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落實競價機制承包大棚,同等價格優先貧困戶。目前,全區320個行政村完成了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設置、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等工作。

    和曾經的許多貧困戶一樣,李銀強最感激的人就是劉景堂。2017年,劉景堂到村上調研,看到許多貧困戶沒有穩定收入,和鎮村幹部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商榷後,決定在村上建80座日光溫室大棚,把貧困戶牢牢嵌入產業鏈。

    如今,李銀強家有3筆收入。2019年,種瓜果蔬菜6.5萬元,合作社分紅8600元,農閒務工8000多元,年收入8萬多元。

    群眾滿意,劉景堂心裡高興。他對群眾說:“技術不用愁,銷售不用愁,只要大家願意幹,就能多掙錢,日子就會越來越好。”大家聽後笑開顏。

    把群眾扶上馬再送一程

    “棗園街道廟溝村去年150萬公斤蘋果,賣了750多萬元。”廟溝村黨支部書記韓喜平說,寶塔區在全國大中城市設有43個直銷店,加之“蘋果+旅遊+文化+扶貧+企業+保險+大數據”等銷售模式,果農不再愁賣了,關鍵要提升蘋果品質。

    “產優果要抓前期生產,賣優價要抓產業後整理。要增加果農收入,這兩方面都不能少。”在村上的蘋果示範園裡,劉景堂和區果業局、鎮村幹部、果農拉起話來。

    果農高平的6畝蘋果園,實施了先進的旱作栽培坑施肥水一體化技術、沃土工程、豆菜輪茬技術、果花防凍技術,預計今年產量和品質會更高。寶塔區果業局總園藝師姚傑說,全區掛果園推廣了標準間伐、精細修剪、品種更新等技術,全力打造現代果業、綠色果業、品牌果業。

    蘋果是“致富果”“幸福果”。近年來,寶塔區每年爭取各級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在果園生產道路、集雨窖建設、防雹網搭建等方面出臺補助政策,扶持果農發展產業。去年果農人均果品收入過萬元。

    劉景堂說,蘋果產業後整理讓銷售淡季變旺季,讓優果賣優價。目前,要多挖掘市場需求,讓科技助力產業發展,提升蘋果附加值,為群眾增加銷售渠道。

    “對退出貧困序列的群眾,要扶上馬送一程,確保他們站得起、穩得住。”劉景堂說,寶塔區累計投入產業資金3.5億元,主抓蘋果產業和設施蔬菜、舍飼養殖,同時加大免費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力度,吸納6700餘名貧困勞動力,讓群眾通過產業就業有穩定收入。

    脫貧摘帽是奮鬥的新起點

    春日裡,河莊坪鎮萬莊村山腳下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設景象。

    “大棚建好種什麼?”劉景堂最關心貧困群眾有沒有穩定的產業。

    “準備種香菇和菊花,苗子都育好了。”駐村幹部何飛龍說,12戶貧困戶每戶2棚,區上給每棚補貼7000元,每棚年收入約2萬元。

    劉景堂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各級黨員幹部要防止鬆勁懈怠、精力轉移,繃緊弦、加把勁,把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起來。

    河莊坪鎮趙家岸村群眾移民搬遷後,留在山上的300多孔窯洞交由旅遊公司經營。如今,村上排排白色兩層樓房整齊有樣,改廁改水、垃圾分類、汙水處理廠、農家樂、設施蔬菜花卉,繪就美好的新農村畫卷。

    “群眾閒置的舊窯洞盤活後,收益怎麼樣?”劉景堂問。

    “去年52孔窯洞分紅了,每孔1800元。”河莊坪鎮幹部、帶片負責人張志偉說,今後,群眾發展採摘園少則收入五六萬元,多則10萬元。窯洞民宿改造完,有50多個就業崗位,村上將優先考慮21名貧困群眾。

    “要多為貧困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就業崗位。”劉景堂說,通過帶貧益貧機制,引導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明天。

    位於河莊坪鎮的寶塔區第七中學,實現了貧困家庭學生、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近入學。“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劉景堂說,2017年以來,寶塔區實施人事、分配、職稱、招生和教學5項改革,籌措23億元,新建改擴建29所學校,增加學位1.29萬個。

    “脫貧摘帽後,責任、政策、幫扶、監管要持續跟上。”劉景堂說,各級黨員幹部和群眾還需勠力同心、盡銳出戰,以更加精準的舉措,通過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提升脫貧攻堅質量和成效,讓群眾實現穩穩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