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一場疫情

全民成廚子

醫護變戰士

老師做主播

領導當門衛

更讓家長們糟心的是

“神獸”們光明正大的捧起了手機、平板

你還得加上一句:認真看

就連日常出入也有了直擊靈魂深處的哲學思考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要到哪裡去?!

……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有沒有發現,這場疫情,讓幾乎不逛街的你,想去逛街;讓從來不運動的你,突然就想出門跑個步;甚至讓原本就宅的你,都想去電影院裡瞅瞅熱映的片子,想走向人群……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極簡主義“斷舍離”


疫情把大多數人困在了家裡。


一方面,沒有出門的機會,就沒有了買買買的便利。


另一方面,衣食住行突然間只剩下“宅在家裡吃”還有一些消費的空間,像鞋帽、化妝品、護膚品等等一大堆東西,似乎突然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當下,大多數人都已經渡過了物資匱乏的階段,但囤積的習慣卻絲毫沒有減少。是否要擁有一樣東西,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根本不需要思考。


因為答案是肯定的,買唄!


當然,唯一的障礙可能只是餘額裡的數字。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所以,是繼續為囤貨買單,還是從自身實際出發,極簡消費?


也許,我們需要列一個“不需要”物品清單,來提醒自己,不管有多少錢,都不要買回這些東西。


當然,每個人的清單都會有差異,對於某些人來說,一臺華夫餅機,就可以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樂趣,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隻會浪費空間。


減少不必要的買買買,既可以簡化生活,也能提升生活幸福感,同時你會發現,即使不買,也並不會降低你的生活標準。


如果,你已經發現了上述的問題,那抗疫在家,你的支付寶賬單又是多少呢?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社交模式“斷舍離”


之前工作太忙,很少回家吃飯的你。這次疫情,有好好做“家庭煮夫(婦)”,陪孩子看書、下棋,和愛人一起追劇嗎?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有沒有發現,自家的手藝比酒樓飯店的更好吃,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日子也沒有想象中的難熬,閒逸的時光也可以過得溫馨、充實、有趣。


疫情期間,被迫宅家,遠離了功利性的應酬,把生活最初的熱愛撿了起來,學繪畫、練書法、熟悉樂器;或是利用這段時間給自己充電,在網上參加培訓學習;更有甚者,沉下心完成了小改小革和發明創造,在慢下來的時間裡成為人生贏家,也為自己今後的發展儲備了競爭力,給未來不確定的職場提升了免疫力。


聚會、飯局的社交生活,突然被按下了暫停鍵,那麼,也許正是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了那些所謂的無效社交。


職場上的“無效社交”:遞了一圈名片,加了一堆微信,轉身不知道誰是誰。有數量沒質量、不真誠不簡潔,人脈投資有效性頗受質疑。


生活中的“無效社交”:都是有苦難言的人情。比如平時沒話說,非吐槽不溝通的“倒垃圾”社交;物質上凌駕於你,大談錢多苦惱多的“優越感”社交;精神上壓制你,說你懂的太少、差距太大的“高壓式”社交……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戀愛中的“無效社交”:相過親的都懂!


“我想找靈魂伴侶,你跟我談車房工資;話多了你說浮誇不穩重,說少了你說高冷小傲嬌!”——網友CHEN說。


借用心理學家王薇華的話來說,“當所有的一切回到靜止,消散以後,當沉下心來,獨自用另一種眼光和方式,去看這個我們熟悉的世界與周圍的一切時,才發現,原來可以不用太多的社交,也能過好自己的生活,遠離人群迴歸自我更加充實。”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聚餐形式“斷舍離”


疫情下,餐飲衛生也成為社會熱點話題。


近日,北京、上海、江蘇、四川、廣西等地,以倡議書、海報、歌曲短視頻等形式呼籲人們使用“公筷”就餐。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也有機構推出“分餐制VS合餐制”問卷調查,吸引了很多人參與。儘管調查尚在進行、結果有待分析,但已折射人們對餐飲衛生的關心。


很多人認為,“非典”之後,一些地方餐飲行業曾興起的“分餐”“公筷”曇花一現,主因是人們不習慣,或覺得其樂融融的聚餐場面,“公筷”橫亙其中,顯得有些“生分”,不如“私筷”方便、不見外。


但是,這次疫情再次敲響了衛生安全的警鐘——像新冠肺炎一樣兇險的“人傳人”病毒,飛沫傳播是其“大通道”;不少家族聚集性病例,除近距離飛沫傳播外,恐怕“私筷”共夾一盤菜也是主要“禍根”之一。


至於聚餐時相互“不見外”,那或許只是人們的“面子”心理,誰不想“衛生一點”呢?


細想一下,“公筷”的作用是防止個人分泌物進入公盤;這就需全桌人都使用才有效,一旦有一個人棄之不用,就失去了“公筷”本身的意義。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現在,新冠肺炎被定義為全球大流行,對比國內外疫情控制態勢,我們已經充分理解了“宅家”就是關愛的道理,同樣的,保持“距離”,使用公筷也是對身邊人的另一種關愛與尊重。


因此,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感覺有點“見外”,看看泰國民眾認真抗疫的樣子,“公筷”的使用已然是輕鬆多了哦!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撒嬌賣萌“斷舍離”


“賣萌”“佛系”“吃土”“養生”“二次元”“追星”……這些標籤,早已成為90後、00後“不務正業、沒有鬥志”、被家長“過度溺愛”的證據。然鵝,在這次戰“疫”中,他們的表現讓人驚豔。


據統計,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近三分之一是 90後、00後,他們昨天還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如今已成為守護生命的戰士。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之前有很多人曾質疑90後、00後,擔心年輕一代會丟掉中華民族的傳統和擔當。但這次疫情,讓我們大為改觀的是:磨難中,無論是幾零後,大家都懂得什麼叫責任,並且一夜長大,用事實證明,年輕一代正在努力成為這個時代的中堅力量。


疫情嚴重時,海外的留學生自發組織起來,把自己的生活費、獎學金都用上,成批的口罩寄往國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長之路,定義每個人的從來都不是“幾零後”,而是當人們真正需要的時候,我們的擔當。


...


小小昭很喜歡豆瓣上的一句書評

: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很多時候,一次斷舍離,可能就意味著一次新生。


簡簡單單、乾乾淨淨, 生活的舒適,就是,換個態度,活出一個新的自己!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好啦,本期的推文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見!


抗疫後遺症:生活中的“斷舍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