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為什麼最終北伐失敗?兵力不足是關鍵

要提到南北朝時期的名將,那麼陳慶之絕對是榜上有名。連毛澤東在讀陳慶之傳的時候,都發出“再讀此傳,為之神往”的感嘆。

陳慶之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多次以少勝多,並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戰績,其中最值得為他人說道的就是陳慶之北伐,因為他在這次北伐的過程中僅以7000兵力在三個月之內收復中原,攻入洛陽,驚豔了世人,留下“名軍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的傳奇,但是隨後又很快兵敗爾朱榮,最終使得北伐失敗,前後落差之大,讓人難以置信。

那麼,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最終為什麼北伐失敗呢?我認為兵力不足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為什麼最終北伐失敗?兵力不足是關鍵

一、陳慶之北伐開始時為什麼能夠勢如破竹,一路攻入北魏的都城洛陽?

1、洛陽雖然是北魏的都城,但是隨著河陰之變,戰略地位已經大不如從前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都城從平城轉到洛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遷都洛陽的鮮卑貴族慢慢被漢化,洛陽開始成為北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但是,爾朱榮在公元528年發動了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使得洛陽城內發生了大規模的恐慌和騷亂。

為了不被波及,倖存下來的北魏官吏紛紛四處逃竄,其中甚至連北魏的許多“高層”都選擇了外逃,對南梁投降,包括郢州刺史元顯、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荊州刺史元志等這些北魏的宗室。

官員以及百姓的外逃,使得洛陽這座經歷北魏王朝幾十年洗禮的都城最終又被打回了原型,由此,北魏對南朝的防衛也面臨著幾乎崩潰的情況。

官員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了官員,皇帝就像是一個光桿司令,是不能建立政權的;而帝都可以稱之為一個國家的心臟,被重創的心臟勢必也會讓國家原本的實力受到很嚴重的損傷。

所以,洛陽雖然說是北魏的都城,但是河陰之變後,洛陽的地位和過去也不能同日而語了,即便爾朱榮選擇將自己擁立的北魏新任皇帝孝莊帝元子攸送回洛陽,但孝莊帝手上並沒有什麼實權。因此,洛陽雖然還是作為北魏都城的存在,但也只能充當門面了。一個作為門面一般的存在,一個在戰略地位上並不重要的存在,要攻佔其實困難就小了很多。

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為什麼最終北伐失敗?兵力不足是關鍵

2、當時把控北魏朝政大權的爾朱榮大本營在晉陽而非洛陽

爾朱榮在河陰之變事發之前,曾經和當時的長樂王元子攸約定好,來一個裡應外合,事成之後,爾朱榮應允擁立元子攸登上帝位。河陰之變之後,爾朱榮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選擇自立為王,而是選擇兌現自己的承諾,擁立長樂王元子攸登上帝位。

爾朱榮在河陰之變中,將所有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無論忠奸,再對朝堂來了一個大清洗之後,北魏的政權已經幾乎全部掌握在爾朱榮的手中,他雖然說將新皇送回洛陽稱帝,但是因為洛陽經過河陰之變以後幾乎就想當是一個擺設,而爾朱榮自己則在大本營晉陽對北魏朝堂實施遠程把控。

因為身為北魏政權把控者的爾朱榮,大本營卻不在洛陽,那麼洛陽在他眼中看來壓根就沒有自己的根據地重要。而爾朱榮手中有大量兵權,麾下的士兵自然也是大部分都駐紮在他的軍事要地,如此一來,結合河陰之變,攻取洛陽的難度又下降了很多。

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為什麼最終北伐失敗?兵力不足是關鍵

3、能夠成功攻入洛陽,和陳慶之本身的軍事才能也有很大關係

除去種種政治因素,陳慶之能夠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憑著僅僅7000兵力最終收復中原甚至攻入洛陽,和他本身具有的軍事才能也有很大關係。

陳慶之在還沒有北伐的時候,其實就曾經帶領南梁的軍隊打過大大小小的戰役,且獲得了不俗的成績。他在41歲那年由文臣轉為武將,開始了晚來的戎馬生涯。

當時梁武帝蕭衍派他率領2000人護送豫章王蕭綜入鎮徐州,儘管前方有北魏設置的種種關卡,但是最終陳慶之還是以少勝多,一舉擊潰魏軍營壘。

而在征戰渦陽的時候,陳慶之也憑著他過人的膽識以及遠見的卓識最終打的渦陽城主自願投降,除此之外,還派30個已經投降的魏兵回到其他九城通風報信,在他們自亂陣腳的時候攻打過去,最終南梁取得了大滿貫。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記載:“魏人掎角作十三城,慶之銜枚夜出,陷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所餘九城,兵甲猶盛,乃陳其俘馘,鼓譟而攻之,遂大奔潰,斬獲略盡,渦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萬餘口。

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為什麼最終北伐失敗?兵力不足是關鍵

這樣一個軍事才能十分出眾的將領,在北伐的時候又怎麼可能會泯然眾人呢?

於是,陳慶之憑著他過人的智慧,在北伐剛開始的時候就有了捷報。據《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時魏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庶子二萬人來救梁、宋,進屯考城,城四面縈水,守備嚴固。慶之命浮水築壘,攻陷其城,生擒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

關於陳慶之如何憑著他自身的能力攻入洛陽,我這裡就不再綴敘,但是最終的結果是,陳慶之以7000兵力,先後擊敗北魏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軍隊,並且接連攻下北魏三十二城,收復中原,最終攻克洛陽。《資治通鑑》記載:“慶之以數千之眾,自發銍縣至洛陽,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皆克。”最終留下“名軍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的傳奇。

誠然,洛陽作為一國都城能夠被陳慶之輕易攻克,和當時洛陽的戰略地位下降以及北魏權利核心人物爾朱榮並沒有坐鎮洛陽有關,但是並不能因此而忽視陳慶之本身的才能以及他的優秀。

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為什麼最終兵敗爾朱榮,北伐失敗?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兵力不足,以至於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最終使得北伐失敗。

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為什麼最終北伐失敗?兵力不足是關鍵

二、陳慶之北伐又為什麼會出現兵力不足的情況呢?

1、陳慶之代表的南梁和元顥代表的北魏在陣營上的不同,就決定他註定不能帶太多兵

元顥當初對南梁投降時,是想南梁能夠出兵幫助他稱帝,而梁武帝蕭衍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答應了他的請求。雖然說元顥對南梁投降了,但是並不是說他對南梁就有多少信任,說白了,元顥和南梁只不過是相互利用,互惠互利的關係罷了!

元顥需要藉助南梁的軍隊幫助自己登上帝位,而南梁則希望藉助於扶持元顥登上帝位一從中謀取更多政治利益。

陳慶之的北伐明面上還是送元顥回洛陽,但是北方的那些勢力誰都不是吃素的,不管是誰的肚子都不是一根腸子通到底的,對於送元顥回洛陽的南梁將領陳慶之也肯定抱有戒備的心態。

因此,陳慶之代表的南梁和元顥代表的北魏在陣營上的不同,就決定他註定不能帶太多兵,因為帶了太多的兵,一來勢必會引起北方勢力的忌憚,從而引起更嚴重的反彈,二是因為元顥本人和南梁政府都明白雙方的立場,但是沒有人會是傻子。所陳慶之只帶7000兵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要“掩人耳目”,否則還沒進入北魏境內,可能就會被北魏的勢力集大兵力轟回老巢南梁了,自然也就不能達到在北魏謀取政治福利的目的了。

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為什麼最終北伐失敗?兵力不足是關鍵

2、爾朱榮兵力十足,對比之下,就顯得陳慶之兵力不足

爾朱榮發家很早,據《魏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記載:“正光中,四方兵起,遂散畜牧,招合義勇,給其衣馬。”

當時爾朱榮還是一個小夥子,但是卻幾乎是在散盡家財招募四方勇士為自己效力了,就這樣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組織了一支強悍的契胡軍隊。除此之外,當時北魏起義更迭,爾朱榮靠著為北魏政府鎮壓起義,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霸業。

爾朱榮的團隊變得更加壯大是在鎮壓六鎮起義之後,六鎮起義失敗後,很多鮮卑士兵最終選擇投靠爾朱榮,其中就包括後來的高歡的宇文泰。所以說,爾朱榮的勢力在一次次吸收被鎮壓的士兵之後快速擴大起來。

爾朱榮之後帶著逃出洛陽的北魏孝莊帝,領著自己浩浩蕩蕩的大軍一路趕回了洛陽,元顥也派出十萬大軍,令元延明緣河據守與爾朱榮對峙。而陳慶之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選擇渡過黃河去鎮守北中郎城,雖然處於劣勢,在三天之內以少數兵力和對方展開十一次的戰鬥,但是也截殺了爾朱榮不少人。

但是,最終陳慶之帶領的人數不滿一千的軍隊,被北魏的將領高琳所破,陳慶之帶著存活下來的1000兵力被爾朱榮追擊,又恰巧遇到了一場洪水,1000人當中最終只有陳慶之一人存活了下來,扮成僧人躲過了爾朱榮的搜查,回到了南梁。北伐由此失敗。

爾朱榮因為從早期開始就已經在聚集兵力,壯大自己的實力,因此陳慶之帶來的7000兵力壓根就不值一提,何況,陳慶之在北伐的過程中,這7000兵力一定也有著不同數量的損耗,也就是,等到與爾朱榮數量龐大的軍隊正面剛的時候,陳慶之的兵力甚至連7000人數都不到,無異於以卵擊石。

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為什麼最終北伐失敗?兵力不足是關鍵

總結:

陳慶之能夠輕易攻入洛陽,成為“千軍萬馬避白袍”的一個傳奇人物,既和他本身擁有的軍事才能有很大關係,但是,也因為當時的洛陽戰略地位隨著河陰之變而下降和北魏的實權人物爾朱榮沒有鎮守洛陽的緣故,所以歷史其實是有點將陳慶之過度誇大了。才能陳慶之確實有,但運氣也很重要。

而為什麼最終北伐失敗則關鍵是因為當時開始北伐的時候因為要掩人耳目,不能帶太多兵,後來則因為敵方爾朱榮的兵力和陳慶之的兵力形成了懸殊的對比。

所以,在這兩個的共同作用下,陳慶之最終因為兵力不足,以至於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最終使得北伐失敗。


參考書籍:


《梁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