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理性地規劃經濟,但也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疫情 | 我們應該理性地規劃經濟,但也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疫情 | 我們應該理性地規劃經濟,但也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過去兩個月中,以及今後一段時間內,大家最關心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是:疫情會如何發展?經濟和社會將會受到什麼影響?

網絡上充溢著無數信息和探討,但真正客觀有用的分析卻不多。今天分享的是長江商學院陳龍教授的一些觀點,希望能幫你去偽存真。


作者 | 陳龍

來源 | 遠行客陳龍


關於疫情的發展趨勢,大家一定要在鋪天蓋地夾雜了主觀視角、利益、情緒和虛假新聞的信息海洋中找到真相。


隨便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官方信息都有前後矛盾,令人暈眩。比如某些國家領導人認為,超過50%的人將不可避免地被感染。還有專家出來解釋說,如果大部分人都被感染過,就會產生群體抗體,慢慢病毒就不會傳播了。真是不可思議。如果控制疫情的方法就是讓大家感染,如果感染是不可避免的話,那麼現在世界各國的限制性措施在做什麼呢?中國在過去近兩個月史詩般的全民戰疫以及巨大的經濟損失僅僅是白白犧牲嗎?


到3月14日,中國新增確診18例(13日11例),其中武漢4例(13日4例),境外輸入14例(137例)。這一天世界新增9769例(13日7499例),其中:韓國107例(13日110例),意大利2547例(13日2651例),西班牙1266(13日825),德國693(13日802),法國780(13日591),瑞士267(13日213),瑞典127(13日159),英國208(13日134),伊朗1289(13日1075),美國414(13日277)例。


可以得到的第一個大結論是:新冠病毒已經演化為世界性的大流行病,日新增確診近萬,其中15個國家(昨日11個)日增破百;歐洲成為新疫情中心,12個國家日增破百;中國大陸自身源發的疫情已經基本結束,連續幾天除了武漢還有個位數新增,其餘地方新增歸零,倒灌型新增成為主要來源。


疫情 | 我們應該理性地規劃經濟,但也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些現象和趨勢?在中國發生的也會在世界重演嗎?


這已經不是茶餘飯後對世界大勢指點江山,認知不同也無所謂。全球在不安中劇烈震動。越來越多的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美國股市經歷多次熔斷,已經是事實上的熊市。股市沒有頭緒的折騰,不過是不定性帶來的真氣亂竄。政府、企業和個人都太需要對眼前與未來有一個共同的認知與預期。


雖然信息不足,我還是盡力做出幾個總結和判斷。


控制疫情的窗口已經結束


新冠病毒已經演化成全球大流行病(pandemic)。也就是說,在全球尺度上,短時間內在少數地區完全封堵病毒傳播,從而快速遏制和結束疫情的窗口期(如對抗SARS)已經過去。


這個窗口期始於2019年12月前後在武漢首先發現和確認新冠病毒,當時有一個機會可以將疫情結束在襁褓期;這個窗口期終於2020年2月份,全球其他地區並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和必要的資源,在2020年1-2月間利用窗口期根本性控制住疫情的傳播。


增加社交距離


疫情雖然看起來波濤洶湧,但好消息是,在疫情相對早期,增加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和加強個人健康衛生習慣,配合醫療措施,是可能遏制疫情指數級傳播的。


大部分早期受到影響中國及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應對策略有一定的差異,但都已經表現出比較清晰的疫情可控的信號,主要體現在新增病例數字始終保持在一個很低的水平,或曾經很高但拐點已經過去(即新增病例持續穩定的下降)。


疫情 | 我們應該理性地規劃經濟,但也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把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歷的軌跡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對抗疫情是一個動態的取捨,一種是因為早期沒有能阻止疫情的指數級上升,然後通過極端有效但是高成本的措施把新增感染降下來。


另外一種是早期就啟動對抗措施,讓疫情的峰值很低。當然也可能會有各種原因出現疫情反覆。現實生活中這幾種情況都可能,也都發生了。


疫情 | 我們應該理性地規劃經濟,但也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無論哪種情況,關鍵信息是:新冠病毒在世界的演化不會是中國的翻版。這個結論對於判斷疫情對經濟節奏的影響及其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把新冠病毒定義為大流行病,引發各國對之關注,儘早行動,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多少人會被感染?多少人會死亡?


目前公開確認病例比例最高的國家確認感染比例不超過1%(0.3%聖馬力諾,0.06%冰島,0.04%意大利;區域性疫情中心可能會高一些,例如武漢0.5%),但考慮到各國檢測能力嚴重不足(檢測率最高的韓國為0.4%),且被檢測人群是潛在被感染人群中症狀較重的一個小樣本,根據傳染病學基本理論和最新研究,可以判斷有數量較大的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的被感染者沒有得到確診。在感染人群中,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死亡率是3.4%。如果把確診人群被低估的情況考慮進去,死亡率會更低一些。


這些歷史讓我們學會幾點。第一,並不是流行病就會在世界範圍廣泛傳染,是可以有效應對的。第二,即便是廣泛流傳,也到不了一半人口的比例。實際上,積極的措施,尤其在早期,可以有效地改變傳染病的範圍。


因為已經帶來世界性恐慌,各國都在採取行動,所以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劃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潛在的對策途徑,一個維度是感染基數的大小,一個是醫療資源的多少,一個是應對措施的有效性。醫療資源多的國家(經濟也更發達)有更多的可能性通過組合措施較平穩度過疫情,感染基數較大但醫療資源薄弱的國家將會面臨嚴重的挑戰;全球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可能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2%)。

最近英國政府的表態引起了很多爭議,也有一種說法在流傳,就是反正大部分人會被感染,所以似乎無為而治才是理性的。實際上,這些爭議的吵鬧遠遠超出真相。


首先沒有證據表明歷史上的大流行病是在感染完大部分人之後才消亡了,當然也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會這樣。其次,無論方法有多少差異,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同意,採取措施放緩病毒傳播的速度,非常重要。猶如前英國衛生部長所言,“為此所做的每一個努力都可以帶來不同。”


在具體的實施上,英國政府早在三月初就列出了抗疫的基本原則,包括“通過減緩在英國和國外的傳播和降低感染、生病和死亡來讓疫情對社會的潛在影響最小化。”在具體的做法上,英國規劃出了限制、延遲、研究、緩解四個步驟。


所以英國和其他國家在基於認知的實際行動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英國只是在限制線下社交和關閉學校方法沒有其他歐洲國家那麼激進,而這也是英國政府受到各方爭議和壓力的地方。


英國也有其特別的處境。在推動脫歐落地最重要的今年,大傳染病爆發了。如果非常積極地限制公共活動,則脫歐會陷入新的困境。


有一種“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說法,大概是說如果大部分人都已經得過病並免疫了,病毒就不會傳播了。這個說法在邏輯上是正確的,但在現實中,只要可能,是不會這樣做的。而且病毒還可能變異,讓原來的免疫力失效,就像我們會重複得流感一樣。所以沒有人會因為想獲得免疫力而故意染病。

實際上,人類真正主動推動的群體免疫,是打疫苗。


在短短几個月中,新冠病毒對人類的進攻已經走過了幾個階段。一方面,它變成了全球大流行病。從最早被衝擊的國家,包括中國、新加坡、韓國、日本、澳洲等,蔓延到了歐美。從表面上看,這似乎代表了一個個國家和區域的淪陷。但實際上,人類已經學到了很多教訓。雖然各國的情況、應對的方法和路徑不同,但最早被影響的幾個國家,都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清晰呈現出能控制傳播指數級上升的趨勢。


在應對方法上,各國在逐漸達成重要共識,但也有各自不同。其共性是新冠病毒是大流行病,需要通過各種措施,包括公共活動限制、健康衛生原則和醫療支持的結合,積極地控制、減緩其傳播範圍,也就是儘量降低、減緩峰值(flattening the curve)。但各國因其感染基數、醫療能力和文化治理環境的不同,其應對各有差異。


這些趨勢也讓我們對疫情後期的走勢有了一些判斷依據。雖然疫情在很多國家,尤其歐美,還在快速上升,存在很大變數。

但最大的可能性是,疫情會在幾個月內在大部分國家得到控制,而且不需要以休克式方法進行。我們應該理性地在經濟和商業上規劃最可能的結果,但也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