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統治兩百七十多年,為何沒出現後宮干政、外戚專權?

Pinkyo


在歷史上,有很多帝王都是因為受到後宮、外戚專權的影響而導致丟失了皇位,後宮前朝盤根錯節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帝王雖然想要杜絕但是卻沒有任何辦法,所以朱元璋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之後,在建立明朝時就嚴令禁止後宮干政外戚專權的問題出現。但是說到容易做到難,為此朱元璋想到了一些辦法來徹底這些弊端。

1、 選擇平民出身的女子入宮

很多帝王之所以會看重後宮嬪妃們的出身,就是希望利用她們的家世來進行利益捆綁,這樣就可以穩定自己的朝政,同時也可以牽制前朝。但是這種做其實是一種雙刃劍,在帝王想要牽制前朝的同時,其實帝王自身也受到了前朝的牽制,有些有野心有抱負的臣子會利用自己的女兒來提高聲望,並一步步竄去朝政。朱元璋因為看過很多血淋淋的歷史,所以對這些歷史過往心有體會,他不想重蹈覆轍,就下令選擇平民出身的女子入宮,在挑選嬪妃的時候大臣們所進獻的美女也 被皇帝拒之門外,這樣做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後宮干政外戚專權的問題。

2、 禁止男子入後宮

後宮的嬪妃們平日子不能隨意出宮,所以在一些朝代,有的帝王為了討好嬪妃,會給予她們一些特權,例如讓家中的親眷入宮來探望,這個時候有的嬪妃的父親兄弟也會一起入宮來探望。這些情況在朱元璋眼中也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嬪妃們有意無意透露了一些帝王的信息,就可以會埋下禍患,所以朱元璋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他就下令,不允許任何男子入宮,就連御醫給嬪妃們看病都不能入內,只能描述具體病症來下藥方。

3、 前朝官員監視

當然在朱元璋這樣的鐵腕治理下,後宮嬪妃們即便想要有干政的想法也不敢,但是其他帝王登基後就不好說了,所以為了避免日後有嬪妃們依靠家族實力來奪權,朱元璋開始重視朝堂上 文官集團的監控能力。藉助這些文官集團可以對前朝後宮有一定的監視作用,也可以避免由於嬪妃干政外戚專權而引發的篡位問題,可以說朱元璋在位期間殫精竭慮,也考慮到了很多,也因為他顧慮周全,讓明朝二百多年間未曾出現過嬪妃、外戚禍亂朝政的情況出現。


歷史課課代表


明朝統治兩百七十多年,為何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外戚專權?

確切的說,在明朝時期後宮的干政沒有前兩朝——宋,唐朝那麼離譜而已!只因明太祖制訂的《皇明祖訓》之功!

何謂此言?



一,《皇明祖訓》的制訂和實施,就是一把約束行為規範的利器!

明太祖朱元璋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看到唐朝在歷史的風雨中飄零,為了鞏固朝庭的皇權權威,以及對子孫的行為品德的訓誡!

該書用了整整六年編制,命令禮部刊印成書。

在書卷中,共有十三章。

從皇上到臣子,從後宮到百姓,條條框框,嚴令規範!

對於後宮,在第八條明文規定:內令。皇后不得干預外政,宮闈當謹內外!

這樣的規定,清清楚楚,一代傳一代,照章執行!也確實大大降低了後宮干政的機會!



二,既然是祖訓,那麼一代傳一代的執行了!

《皇明祖訓》,雖然是一部家法,但事無鉅細,從頭至尾,方方面面,清清楚楚的安排,明明文文的規定,仔仔細細的對照,認認真真的執行,確實是非常的標準和規範!

一旦在朝中大臣還是皇親國戚中,發現有違反的,即按章中規定執行處罰和處理,這樣大大提高了皇權的權威,也約束了官員的行為,使之更規範!

就樣的《皇祖明訓》,就是懸在朝庭上空一把利器,上至皇上,下至百姓,都得敬畏去遵守和約束!

這也是,朱元璋編寫《皇祖明訓》的目的!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照意執行!



由此可見:朱元璋的《皇祖明訓》,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說明了一直在落實!在執行!自然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歡迎關注!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明朝後宮干政還是有的,比如萬曆皇帝的母后,慈聖皇太后——李氏。

如果沒有李氏的鼎力幫助,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和“考成法”怕是很難成功的。

試舉兩例:

  • A 凡到上朝之日,李太后五更時就來到明神宗的住處,招呼道:“皇上應該起來了。”下令左右扶明神宗起來坐下,取水為他洗臉,然後領著明神宗乘車而出。明神宗侍奉李太后惟命恭謹,而那些奉李太后之旨的宦官們,往往對他過分挾持管束。有一次,明神宗在西城曲宴上喝多了酒,命內侍唱新曲給他聽,內侍推辭說不會,明神宗便取劍要殺內侍,幸虧左右加以勸解,才取笑割去內侍的頭髮。第二天,李太后聽說此事,
    傳話給張居正,讓他上疏切諫,並令他為明神宗起草罪己御札。又將明神宗召來罰跪,一一列舉他的過錯,明神宗哭著請求以後改過才算了結。
  • B 明光宗朱常洛還未被冊立為太子時,給事中姜應麟等上疏請求冊封太子而被貶謫,李太后聽說之後很不以為然。有一天,明神宗到慈寧宮陪侍李太后,李太后便問他不冊立太子的原因。明神宗回答:“他是都人之子。”李太后大怒道:“你也是都人之子。”明神宗聽後惶恐不已,跪伏在地上不敢起來。原來後宮中叫宮女為“都人”,李太后也是宮女出身,所以她才會這麼惱怒。明光宗因此才得以立為太子。

看!連立太子這種權力傳承之大事也是太后一言九鼎,不是干政嗎?

還有嘉靖皇帝的鄭貴妃鬧的換立太子之事,也要算一個吧?

不能說,只有呂雉,武則天,慈禧那樣的才算干政,她們是搶班奪權,比干政要厲害。

再說了,太監怎麼也要算後宮的力量吧!有明一朝,大太監此起彼伏,很嚴重的後宮干政了!

說到外戚干政專權,不得不說“宗法制度”。

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漢兩個帝國,外戚干政比比皆是,史不絕書,為什麼?

“宗法制度”是按照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制度。

如果非常注重血緣的話,不免就要非常注重血統,如果太在意血統呢,每一個王侯之家的嫡長子的婚配,也就不會找小門小戶了,甚至,王爺不會找侯爺聯姻,丟不起那人!

皇太子的婚配怎麼辦?自然是找全國最厲害,最強大的世家大族聯姻了,皇后孃家政治力量本就強大,如此,也就為外戚專權埋下了伏筆。

古今中外,大至國家,小至公司,任何一個權力一定會有力量出來制約他,然後再有一個平衡雙方的力量出現。這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是這三種力量的呈現方式,負載名字變化多端而已。

春秋秦漢之際,按“宗法制度”運行的社會,作為“大宗”的皇權,其最大潛在敵人是皇權的“小宗”,也就是那些“封王”。

“小宗”們有土地,有人民,還有“合法替補權”,“小宗”眾多,作為“大宗”的皇帝反而成了“孤家寡人”,怎麼辦?媳婦家也是有土地,有人民的世家大族,聯合媳婦的孃家唄!畢竟和自己媳婦怎麼也算一家人,並且讓媳婦家族權力大一點也很安全,因為外戚沒有“合法替補權‘!

外戚再怎麼專權,他也替補不了皇權,無知者王莽冒天下大不韙,天下共擊之!

歷史在發展,三方力量都在總結鬥爭經驗。

到了朱元璋,世家大族早已灰風煙滅,不能成為政治力量了。代理皇權統治萬民的是“士大夫”階層,“士大夫”階層選出了官僚集團來制約皇權。

朱元璋屁民出身,馬皇后一個孤女,孃家也沒人。不過朱元璋非常能幹,發揮勞模精神,一人之力頂住了官僚集團們的輪番進攻,但也殺的“官不聊生”。

朱元璋時期的社會權力互相制約,竟然沒有第三方緩衝,只算是一個特例。

後來嘛!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的子孫們頂不住官僚的進攻,他們引入了幫手,在後宮裡面辦起了學校,太監們竟然可以識字有文化了。

一個一個的可憐太監做為註定不得好死的第三方緩衝力量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