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單說:你或許需要重新認識一下你自己

Jane單說,儘可能簡單的說!

本文這個立意,源於大腦瞬間的反應,想要對此說點什麼。文章不會很長,我也會盡可能的精簡篇幅,用簡練的文字講清楚核心,預計你讀完這篇文章,不假思索的需要6~7分鐘,吧!


Jane單說:你或許需要重新認識一下你自己

一. 於人群中得見也不得見

人類之渺小於大自然而言,無需多言。我們聽過,看過太多的理論,報道來證實這個議題。那麼於人類本身而言呢?人類本身生物性和所處環境的社會性正在讓人類在日常的表現中凸顯值得思考的方方面面。研究人類行為或是社會學家,亦或是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等都會在實驗室,或通過不同的研究來發現很多關於人類本身的諸多奧秘。經過統計,分析,總結得出相應的理論,有的經過證實發出來。有的純粹是個人觀點,貼合一些現象而已。而我們對此的認知也是帶有個人偏見的。尤其是涉及相關利益,安全問題,情感依附時。那麼“對還是不對”這一說也就有了不同的見解。

人類作為個體看待時,於人群中更可清晰得見個性的存在。而回歸群體時,又可得見共性的存在。這是人類本身的特性。個性和共性是人類本身追求的不具有明確輪廓的,甚至可用心理,情感等概念予以歸納的這麼一回事兒。至今我本人還沒有學習瞭解到關於個性和共性的具體解釋。當然,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才疏學淺,對其知之甚少。(如果誰對此有明確的答案,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學習一下)

個性,是一個人本身自帶的反射性現象。它表現在認知,情感和心理方面較為突出。尤其是在群體環境中。並不是說一個人一個人的時候,個性會更為突出。錯了,個性的彰顯在個人獨處時,其實多數時候是灰暗的。不僅是缺乏比較而言,更是因為個性本身的存在屬性是需要藉助在群體中才會凸顯。它的科學依據是個性本身依附是人類本身的認知特性,情感特性以及心理特性。而對於這三點,毋庸置疑,是需要放在群體中進行談論的。如果只是就獨立的個體而言,其研究價值或是看待的意義會更顯灰暗,失去了對其本真的探索意義。譬如我們常對一個人進行定位或是表達對這個人的看法時,往往我們是進行比較而言,更多的是在記憶中,把對方跟別人比較。即使不是跟別人比較,也是在認知慣性中跟自己的偏見相提並論。至於結果,那就是你個人評估得出的對方於你而言的價值。比如,情感關係,別人眼中的這個人的形象,或是利益關係等;

那麼一個人是這樣,群體中的每個人是什麼樣呢?這個答案就很明顯了,那就是,不同的模樣。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100個人的千姿百態這句話的由來。所以,當個人於群體而言時,你既能看見相同點,也能看見不同點。至於看見的點具體是什麼樣子,或者說你想怎麼定義它,那就是你個人的個性發揮作用了。當然無外乎:情感,認知習慣,心理等主要的三個方面的獨立作用或是綜合作用。

人,天生具有表現欲。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為了繁衍後代,不可能一個人獨立存在。他需要尋找社群,更需要被社群認可。而對於社群來說,被認可的前提是你需要對社群有價值,有貢獻。怎麼知道你的價值和貢獻呢?你需要展示你的至少一方面對於社群來說有用的技能。否則,就會被驅逐,甚至是殺害。流浪在那個時候,面臨著死亡。人類的祖先已經給我們奠定了一些方面的生存法則。如果我們敢於僭越,那麼結果不會相差很遠。這是人類目前而言,還不能跳脫的限制。我們常說人類與自然的相處,從新千禧年開始以來,人類已經逐漸覺醒,並逐步的開始迴歸自然,重新認識自然。並不僅僅是因為經濟發展加速帶來的認知改變,更是因為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帶來的不得不做出改變的選擇。否則,人類面臨的絕境絕不是當前我們所能想到,看到的。

大環境給了人類的限制,讓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覺醒。在個體之中,還是在群體之中,都必須要考慮人類本身所處的環境。同時不可忽略的是環境帶給人的影響,也是時刻存在且很難左右的。這是基因之中所存在的人類本身的“干預源頭”的思考;而對於小環境而言,尤其是所處的群體環境(這肯定不是一個兩個,它需要依據個人的不同方面的選擇而定)。有時候,就是兩個人面對面,這樣的小環境。所以,我們所處的辦公環境也好,吃飯的環境,坐車的環境,走路的環境,逛街的環境等等,這都可被稱為小環境。比起大環境,小環境對人類本身的影響可謂事無鉅細。有時候,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度,感覺,心理等方面。所以個人於群體之中存在著的個性與共性,也就見微知著了。

那麼,這一節所講述的就是人類作為個體的存在本身的特性,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無論是天生的基因自帶,還是後天的環境影響,它的存在的意義於個人而言,是不得見的。能夠得見的是於群體之中。而在群體之中時,人類本身的特性又會轉化成多樣性,在個性和共性之中游走,凸顯人類本身的複雜性。見諸理論:人類本身多數時候很難認識自己,往往都是通過在社群中模糊的犯了“慣性路徑偏見”錯誤(這一點很多人是不自知的,更是不會承認的)。事實上,人類本身的進化,在希望更好的目的作為前提指引下,只有更客觀理性的認識自己時,並付諸實踐,才會更有意義,更具可能性。否則短暫的“虛妄繁榮”可能會矇騙你的雙眼,直到最後,被自己欺騙,不得不接受自己帶來的懲罰。


二. 可能是“殘疾人”

我想先問一下:有誰願意真正的承認並接受自己是個蠢貨?好吧,那我換個問題:你像蠢貨一樣的做過一些蠢事嘛?

不要跟我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樣的話。眾所周知的理論,雖然大家都聽過,雖然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的懂,但是我想說的是,錯把愚蠢的行為當智慧的現象也是數不勝數的。譬如,過分的經驗主義或是自以為是的“過來人主義”。我強調一下,我並非否定經驗的合理性,只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經驗注意在很多時候的錯誤性就在於使用的人過分的把發生在歷史中的方法技巧當作萬能鑰匙,放之四海而皆準。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排列一下:真正的愚蠢是不知道自己愚蠢。

馬克.吐溫有一句話:“人類很多時候的愚蠢不是由無知引起的,而是堅持看似正確的謬論。”

本節之所以用“殘疾人”這個名字(不存在詆譭殘疾人這回事兒,不要望文生義),是因為,社會現象中很多看上去完整的人,其實卻並不完整。而遺憾的是這些看上去完整卻並不完整的人無法及時做到像真正的殘疾人那樣,身殘志堅。卻是自以為是,固步自封......!

中國有句古話叫“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對嗎?那麼你怎麼看待這句話?我先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吧。我個人給這句話只能打50分。因為它犯了邏輯錯誤。眼見得一定為實嗎?耳聽的一定為虛嗎?忽略符合情境需求的前提條件的命題是典型的偽命題。在某種情境下,說這句話存在合理性,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境下,這句話不成立。所以我只能給50分。那是什麼樣的情境呢?我們舉個例子:張三跟李四是真正的好朋友。李四有很不好的壞習慣,為了幫助李四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危害,張三一改常態,模仿李四的壞習慣做一些事,導致李四看到張三這個樣子,就開始懷疑張三,甚至否定張三“你怎麼是這樣的人?”,隨後離張三而去,都不聽其解釋。眾人也紛紛對張三評頭論足。張三無奈,只能沉默。哀嘆一聲,人啊......!如果你說張三在玩弄哲學也行或者說張三這個方式不對也可以。但是李四看到的張三這樣的行為就鄙視他,難道張三就是這樣的人嗎?當然不是;事情發生了,李四依舊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還像沒事人一樣,去責備張三。這就是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常見的現象:

無法及時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甚至是有意逃避承認自己的問題。反而還會掩耳盜鈴,去指責像自己的一樣的一些行為現象,以此來遮掩自己的問題。

善意的謊言,不知道讀者朋友你有沒有經歷過。它就是一種“殘疾人”現象。別人善意的謊言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如果製造者真正的出發點是好的話。但是聽到這個話的人,卻因為自己的問題,把善意當欺騙,把提醒當責備,把別人的好當作理所當然.......等,那就是典型的“殘疾人”。不是眼睛耳朵有問題,而是底層邏輯(底層邏輯就像火鍋底料一樣,火鍋底料的好壞決定這頓火鍋的質量;而非菜怎麼樣,或是吃飯的人的心情怎麼樣)的問題。要麼不願意聽,要麼聽進去的是另外的聲音;

前幾年,偶爾會有人跟我說“你是不是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是,我坦白的說,曾經的我,確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固執,而且總喜歡給自己找理由,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於別人的建議,總認為是別人不懂自己,不理解自己的原因。反過來去指責別人.......。後來發現,再怎麼證明自己的是對的,哪怕真的是對的,也是沒用的。這跟情商高低無關,而要說的是對一些事兒的認知和思想慣性的路徑打造的問題。這裡面就包含了典型的邏輯現象。也就底層邏輯的基本框架。

人類很多時候的自我不僅是無意識的慣性使然,更是一種有意識的刻意行為。無論是因為利益也好,情感偏見也罷,當人類本身自我的現象出現時,多數時候的表現是愚蠢的,是典型的“殘疾現象”。明明看見了說看不見,明明聽到了卻有意忽視,儘管如此,在大腦裡,內心裡都會形成一種刻意的機制,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選擇打破秩序的方式。這就是在一些情境的前提條件下出現的很多現象。譬如人際關係,社群氛圍,利益關係,情感關係等;

見諸理論:人類一些時候的個性偏見,無論是訴諸利益,情感,還是心理等慣性偏好或是被迫選擇,事實上,不影響錯誤的結果和其會帶來的影響。只不過人類本身很容易對後果的可能性產生可笑的現象。譬如悲觀主義,樂觀主義等激進的現象;又或者被個性,情緒等操縱而做決策的人,會很容易把問題激化。人慣常喜歡自己捉弄自己卻自己不知道,或是不願意承認。


認識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等都不是難事兒,難事兒在於對待問題時的心智模式,大腦路徑等是否會坦然面對和接受。而不是帶著情緒,像是被人打了一巴掌然後坐在那裡聽打他的人說道理,再被問明白不明白等那回事兒。

正如馬克吐溫所說的那樣,無知帶來的結果並不可怕,因為無知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學習和鍛鍊改變。相反,堅持看似正確的謬誤,固步自封,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或是認為自己沒問題,總喜歡給自己找理由,把問題推給別人的人,不能冷靜的思考問題,容易情緒化的人,在進化的路上,會容易走極端,並且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看完後你會感覺像是雞湯嗎?如果你會覺得是雞湯,那麼很遺憾,你並沒有看懂,亦或者你理解的和我要說是的是反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