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背景下歷史教學中的“自由”與“理性”

始於世紀之交的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重要理念。為此,人們針對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展開了積極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並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作為學科教育的一個分支,歷史教育中的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等相關主題也受到歷史教育界人士的高度關注。目前,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歷史課程目標由“三維目標”走向“五大核心素養”,這為歷史教學改革和研究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課題。但是,未見有學者從核心素養的視角來研究歷史教學中的學生“自由”與“理性”。在此,筆者試作探討,以拋磚引玉。


一、“自由”: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

“自由”的含義有很多種。在中國古文裡,“自由”的意思是由於自己,不由於外力。法國哲學家雅克·馬利坦曾言,“自由就是不遭受阻礙,不受約束”。①心理學意義上的“自由”是指不受外力束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為。教學中的學生“自由”是指教師創造民主寬鬆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身心不受束縛,能夠按照自己的計劃和設想完成自己的事情。這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於歷史教學問題的解決。當前,《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列為五大核心素養。歷史教學如要有效培養學生的五大核心素養,必須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使得學生能夠自由選擇歷史素材,自由探究歷史學習主題,自由表達歷史學習觀點。


(一)自由選擇歷史學習素材

傅斯年認為,“史學即史料學”。這雖然只是實證史學的“一家之言”,但卻反映出歷史學科的重要特點,即歷史由大量史料構成,歷史研究基於史料。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通過史料實證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理解能力、歷史解釋能力以及家國情懷。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價值不言而喻。

無論是歷史研究,還是歷史教學,都應該在獲取充分的史料基礎之上展開。學生的歷史學習必須破除多種束縛,儘量全面、充分地獲取和佔有史料,教師應指導其自由地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史料。在歷史學習中,史料獲取的地點不侷限於校內,可走入社區、農村,詢問歷史親歷者,可走到博物館、歷史遺蹟遺址、檔案館、紀念館,感受歷史,查閱資料等。當前國家提倡的中小學生研學旅遊,無疑為學生走向校外獲取史料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機會。史料還可通過現代網絡技術,查閱相關的史學和歷史網站獲取。教師應去除史料僅僅來源於歷史教材和歷史著作的狹隘觀念,使學生認識到古代的詩詞歌賦、戲曲、小說、雕刻繪畫、家書等文藝作品也能反映出一些當時的歷史背景,橋樑、墓地、戰場等遺蹟、遺址也是很好的史料。

對各種類型的史料,教師可指導學生進一步細化,如歷史圖片按照內容劃可分為人物圖像圖、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圖、科學技術圖、藝術圖、地圖;按照形式可以劃分為文物照片、歷史場景和事物的想象繪畫圖、漫畫提示、說明圖、地圖。①學生可在歷史學習中多蒐集相關圖片,根據圖片性質和學習需求,多樣選擇。

此外,歷史歌曲、節日、家鄉自然人文等都可作為歷史的學習素材。教師將這些較為感性的素材引入歷史學習中,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歷史情感。如上海沈清波老師的“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一課,就引入了《三峽石碑景區圖》,用學生熟悉的家鄉風景和家鄉歷史人物(第十一師師長鬍璉與妻作別的家書)導入,結合周恩來、張學良的話語,楊靖宇、盧作孚、小女孩楊惠敏的英雄事蹟,匯成了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合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總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以自由開放的心態對待多種學習素材,廣泛蒐集,恰當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求真原則,才能使歷史的學習變得趣味盎然和成效顯著。


(二)自由探究歷史學習主題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②這是對世紀之交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髮展”等教育理念的繼承和進一步發展。

2013年教育部成立以林崇德先生為首席專家的“核心素養研製組”,該研製組將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無論是三大方面之一的自主發展,還是中觀層面的學會學習、創新實踐,都體現了培養學生個性、自主意識和探究精神的重要目標,也折射出在教學中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必須實施“自由探究”的路徑訴求。於此,“自由探究”指的是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或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興趣所長,自由選擇學習主題和自主探究學習主題。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或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學生通過自由探究可以有效凝練這些素養。

唯物史觀滲透在歷史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深入地探究、批判、分析,才能有助於其真正理解唯物史觀。同時,唯物史觀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經典中有詳盡和最初的論述。學生若將這些經典作為探究的素材,可以提升自己的唯物史觀素養。歷史和地理是天然的聯盟。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對歷史進行自由探究,就能更加清晰地感知歷史,容易摸清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建構起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進而對史事做出合理解釋和正確判斷。當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相對感興趣的歷史探究主題後,歷經收集史料,整理史料,甄別史料,確定材料證據,在對歷史有著深刻感知的基礎上,會根據一定的史學理論,得出正確的歷史結論,形成客觀的歷史認識。“解釋這一因素滲入每個歷史事實之中”。③要合理正確地解釋歷史,必須明確歷史事實。當學生主動“走入”歷史、真切感知歷史,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使命感會更加真切。

在學生的“自由探究”中,教師應引導其注意如下幾點。第一,要選擇熟悉的、喜歡的、擅長的、有基礎的主題,鄉土史、校史、家族史都是很不錯的探究課題。第二,如歷史學家那樣去“做歷史”。1972年,英國出臺“學校委員會歷史科13-16計劃”。該計劃指出,無論在小學還是在中學,學生都可以通過研究史料,像歷史學家一樣來學習和探究歷史。這樣“學生就能把他們自己捲入到重新思考歷史的嘗試中去,並能部分地重現過去,體驗歷史情境中的人和事”。①正是由於這一計劃的大力推行和這一理念的廣泛實施,英國的歷史教育才逐漸擺脫了危機。第三,自由探究的活動形式應多種多樣。有學者曾對研究性課題活動的開展形式進行了深入探討,這些形式主要有:蒐集歷史資料並撰寫歷史小論文;開展讀書活動並編寫讀書報告,開展社會調查並撰寫調查報告;撰寫歷史人物小論文,編寫報章的社論和報道;組織討論,組織辯論,採用模擬、角色扮演等。②這些可以作為我們指導學生開展自由探究歷史活動的重要參考。


(三)自由表達歷史學習觀點

在歷史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自由表達,這既是歷史學解釋性的特性使然,也是張揚學生個性、鍛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需要,“歷史學是通過對證據的解釋而進行的”。③

歷史教師應創造條件,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可以做到自由表達,如圍繞某個歷史問題,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思考,打破歷史學的學科藩籬,從教育學、心理學、地理學、政治學、語言學、音樂學等角度,多層次看待和分析問題,採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對歷史問題進行評價和解釋,不唯師,不唯書,不唯眾,敢於創新性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在史觀上,可以在堅持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以開放的態度適當地向學生展示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的成果等,④這些與唯物史觀並不相悖,反而在某些方面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⑤

為了讓學生能夠自由表達,教師應該營造民主、輕鬆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於自由發言。在討論有爭議的問題時,教師要保護不同的歷史觀點。對學生之間的分歧,教師應肯定他們對歷史知識探索上的積極性和所發現的閃光點。

當然,在學生自由表達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中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對學生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使歷史課堂教學變得個性化、多樣化和人性化。自由表達也是讓學生在“日日新”成長過程中的不斷試誤,學生暴露出歷史學習中的不足或不當言論,有利於教師發現問題並及時糾正。


二、“理性”: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應把握自由之度

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學生需要自由,但自由並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組織前提下的“理性”的自由。學生在踐行自由的同時,必須理性地把握自由之度,堅持和遵守一些必要的原則,以保障教學的自由之車行駛在正確的軌道之上。


(一)必須嚴格遵守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它含有諸多科學的社會理論,如人類的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人類歷史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等。⑥這些理論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

教師應指導學生了解和熟悉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滲透到每一次的歷史學習與探究中。⑦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自由探究歷史主題和自由表達歷史觀點,但是,如果出現與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思想有所背離的狀況,我們將站在唯物史觀的科學立場對此進行批判和引導。


(二)必須充分體現歷史教育的學科性質

新課程改革啟動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學科教育的“學科性”有所失落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科教學性質畸變、教學方式方法套用、課程內容體系支離。①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學科教育“學科性”的迴歸。但是,學生在自由學習過程中,往往受到慣性的支配,讓教育學或心理學意義上的自由佔據絕對位置,容易使得自由學習與探究歷史的活動再次喪失歷史味兒。而沒有歷史味兒或歷史學科性的歷史教學和歷史學習如無源之水,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為此,學生的自由學習與探究必須與歷史學科特徵緊密結合。首先,明確歷史學習與探究活動中的核心素養目標,並在實施中予以深度滲透。其次,結合歷史的特性展開自由學習與探究,如按照歷史的時序推進來探究歷史事件的發展;按照認知史料、理解分析史料、綜合分析史料,先易後難,由低到高,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來進行史料教學;②將歷史研究法引入歷史自由探究中。再次,對歷史上不同領域問題的自由探究和自由表達一定要基於歷史的角度。


(三)必須適當發揮歷史教師的引導作用

無論如何突顯學的地位,教學中的學都是在教的干預和影響下進行的,沒有教師的組織、指引、調控、激勵、評價,教學就不成其為教學。③中國古代先賢對教師的作用多有論述,如孔子以“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明確了教師作為啟發者的角色。《呂氏春秋》特別強調教師在糾正人的不良行為方面的重要作用,戰國時期的一些著名賢士,原先曾是“刑戮死辱之人”,但後來不但沒有受到制裁,反而成為“天下名士顯人”,這裡主要的原因是“得之於學”,是教師善於教育的結果。④唐代韓愈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解惑,是解答學生在學“道”和“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所有這些道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由於知識、經驗的相對缺乏,學生在歷史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自己難以解決的困惑。在這個時候,歷史教師適時啟發、解惑、誘導,如同撥雲見日,會讓學生豁然開朗,甚至醍醐灌頂。同時,在自由表達一些歷史觀點時,部分學生或出於譁眾取寵心理而標新立異,或出於某種思想支配會發出一些不當言論。此時,歷史教師就應該對其進行糾正,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當前,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始終牢牢抓住的靈魂,歷史含有豐富的立德樹人素材,是培養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學科,必須高度重視歷史學科的教育價值,歷史教師在學生迷惑、迷失、搗亂的時候,必須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及時的糾正。


文/陳靜亦1;張天明2(1.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四川成都610225;2.綿陽師範學院基礎教育研究院,四川綿陽621000)

*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國家一般項目“中國傳統教學思想在基礎教育中的現代轉換研究”(項目編號:BHA140085)階段性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