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杨超越--造星资本的新课题:如何把“废物”包装成明星

随着华语乐坛的凋零,造星急需一个新的引擎,杨超越的出线给了各路造星资本一个新的样本,因为在之前,明星都需要有各个领域(大火的歌,大爆的剧)顶级的专业技能,即使是选秀,蔡徐坤也是靠比同届选手更优秀的专业技能成为了“巨C”,近些年,靠音综里专业技能出来的似乎只有《明日之子》的毛不易,小有名气的《梦想的声音》黄霄云和《天籁之战》苏诗丁上了《歌手》后都熄火了,但杨超越,她就是个“废物”,只要找出她成功的秘诀,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她的还不行吗?各路资本开始了尝试。

创造杨超越--造星资本的新课题:如何把“废物”包装成明星

可米的尝试:性格、营销

虎扑b站知乎,为什么大力团队要照着杨超越成功的路线打游击(资金有限,没办法同时出击,热搜少),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在我看来,是两个人都没有漂亮女生的架子,用好词表达就是真实不矫情,用不太好的词就是有点“汉子婊”的意思。可米可能认为性格特质加上营销就是秘诀。虎扑曾经有过短暂的成功,但不久就被锤大多是水军。b站入驻后也没了动静,这不奇怪,连原版也只能在抖音学网红随着音乐搔首弄姿,b站是需要内容的,可怜的是这两位都没什么内容。原版在b站也只能靠参加综艺的表现由粉丝营销,可惜的是,赶上疫情,大力到现在都还没综艺。

创造杨超越--造星资本的新课题:如何把“废物”包装成明星

爱奇艺的尝试:矛盾性、营销

两边粉丝可能都不会同意,但虞书欣和杨超越的确是有共同点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她们的话题性,她们都为彼此的节目带来了流量,她们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了为数不少的粉丝,这是结果,那原理又是什么呢?我将她们的共同点理解为矛盾性,她们第一次出场的视频,给观众看,大多数的观众的第一观感都是“这集我看过,炒作,假的,演的”,但那些深入了解,考古过后的人会告诉你不是的,杨超越一直以来真的就这么楞,虞书欣一直以来也真的就这么作,她们不是演的,这就是他们的真实。这些第一批深入了解过的人很多就成了粉丝,过程有点类似pua,是几个因素混合形成的结果。

1.第一印象很重要,但如果有人成功的扭转了你的第一印象,那么你不自觉的会有愧疚感,呀,我错怪他了。不自觉就记住他了,也就是说他在你眼中变成了特别的,你在不知不觉中,被“驯化”了。(小王子)

2.选秀为什么容易极短时间内形成粉丝群,同样的一个表演,如果他在一个别的晚会上演出,你可能都不会多看一眼,但选秀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你怎么就变成粉丝了呢?创始人也好,制作人也好,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最后决定权还是资本,但这种形式的确给了每个人参与决策的错觉,我觉得a比b好啊,为什么b比a排名高,不行,这不对,我要投票,a需要我。本来只是审美的差异,本来是他需要你的票,但在这个特定情境中,你却被称为她的粉丝,从这个角度,三月秀粉才是正常人。

3.先深入了解考古的那部分人必然会有些优越感,作为了解真相的人,他们似乎有义务在热搜里告诉那些人云亦云的人正确的答案。对他们来说,其他人只看到了表面,选秀这个情境下人们容易变成粉丝,但他们是如何变成粉丝的,除了审美因素,“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西虹市首富》里,秘书夏竹发现自己误会了王多鱼,在他们感情的确定过程里,这个误会有没有起作用,恐怕夏竹自己也说不清。

以上过程我理解为矛盾性,粉丝觉得路人不了解他,路人觉得粉丝有病,所以每次热搜都有热度。

婧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具备这个共同点,在选秀这个情境中,就可以有热度,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点,蓝鱼会想红鱼一样维持热度吗,这就要看他们的真实性格。

在b站一个拥有一百多万播放叫做“《【虞书欣】回应恶评,她真的好通透啊哈哈哈》”的视频里,她是这么描述自己的。

创造杨超越--造星资本的新课题:如何把“废物”包装成明星


创造杨超越--造星资本的新课题:如何把“废物”包装成明星


创造杨超越--造星资本的新课题:如何把“废物”包装成明星

不难发现,她确实挺有内涵的,简单描述就是她不是一个爱撒娇的人,她是一个信奉撒娇女人最好命的人。而且她不避讳承认这一点。这不是真实通透那什么才是呢。在现实生活中,周星驰也不是个搞笑的人,但不妨碍他的电影能逗乐观众。相对于杨超越的灵光乍现属于靠天吃饭,而虞确是可以复制的综艺感,这点从《快乐大本营》持续几十年的娱乐圈中心基站的地位可见一斑。那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创造杨超越--造星资本的新课题:如何把“废物”包装成明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