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可能遷入通道均設點監測,沙漠蝗防控技術方案出爐

“及時監測沙漠蝗蟲遷入我國動態,一旦發生遷入應控制在邊境地區,應急防治處置率達到100%,綜合防治效果達到9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確保不二次遷飛向內陸擴散。”

為應對沙漠蝗對我國農業生產的潛在威脅,3月26日,全國農技中心發佈《2020年沙漠蝗蟲防治技術方案(試行)》,提出上述防控目標。

三條可能遷移路線設卡監測

今年以來,沙漠蝗災害在東非、西南亞罕見暴發,對當地糧食和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蝗災預警。此也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

國家林草局3月2日發佈的相關通知顯示,據專家研判,如果氣候條件適宜,巴基斯坦、印度等鄰國蝗災將會持續暴發。6-7月在西風急流與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共同作用下,沙漠蝗如果遷入我國可能有三個通道:從巴基斯坦和印度沿青藏高原河谷地帶直接侵入我國西藏,或繼續向東遷飛經緬甸侵入我國雲南,或從巴基斯坦向北遷飛經哈薩克斯坦侵入我國新疆的可能性,存在對我國造成危害的風險。

三條可能遷入通道均設點監測,沙漠蝗防控技術方案出爐

2018-2020年沙漠蝗蟲主要遷飛路徑圖/天空院

在《2020年沙漠蝗蟲防治技術方案(試行)》防控措施中,對上述三條路線均作出具體安排。

一是加強監測預警。加強雲南、西藏、新疆等可能遷入高風險區蟲情監測、及時預警。沿中印、中巴、中緬邊境線,以交通沿線及海拔較低的山口和河谷等風險地帶為重點,在200公里範圍內以縣為單位佈設一批監測點,採用昆蟲雷達、高空測報燈、蝗蟲調查設備等工具監測,3-8月安排專人觀測,同時發動群眾開展人工調查,密切關注沙漠蝗成蟲遷飛動態,確保早發現、早控制。

二是監測防控重點區域。雲南重點加強怒江、德宏、臨滄、西雙版納、保山等中緬、中老邊境地帶監測防控;西藏重點加強林芝、山南、日喀則、阿里等中印、中尼邊境地帶監測防控;新疆重點加強喀什、和田等中巴邊境地帶,同時兼顧伊犁、阿勒泰、塔城、博爾塔拉等中哈邊境區域監測防控。

據悉,雲南省日前已制定完成沙漠蝗林草災害監測方案並已試行,明確監測範圍覆蓋雲南省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要求各地在3月底完成布點,4-8月開展監測。遷入前期,以地面巡查為主,一旦發現成蟲遷入,隨即開展拉網式普查,長期監測。

三條可能遷入通道均設點監測,沙漠蝗防控技術方案出爐

同時,方案就主要防治措施細化舉措。成蟲應急防治:大量成蟲遷入區,採用化學應急防治。在遷入蝗群所在地四周50-150公里的成蟲預計飛行範圍內,採用飛機、大型施藥器械等實施地毯式、圍剿性噴霧防治。在無水生生物、錯開油菜等作物花期的區域發現沙漠蝗成蟲時,可選用氟蟲腈等特效藥進行剷除性防治。如果少量遷入成蟲在侵入地產卵、孵化併發育為蝗蝻,可採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進行控制。

有備無患

《2020年沙漠蝗蟲防治技術方案(試行)》,也是對三部門出臺的《沙漠蝗及國內蝗蟲監測防控預案》的積極響應。

此前的3月9日,農業農村部、海關總署、國家林草局聯合制定印發《沙漠蝗及國內蝗蟲監測防控預案》,要求“御蝗於境外、備戰於境內”,堅持“兩手抓”,努力奪取小康之年糧食和農業豐收。

不過前段赴巴基斯坦協助滅蝗的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分析認為,由於中巴、中印邊界存在高山高寒地區天然屏障阻隔,雪山、冰川等低溫環境也不利於蝗蟲大規模遷移和生存;沙漠蝗適宜熱帶和亞熱帶沙漠地區發生,我國生態環境不適宜沙漠蝗生存,難以成活;此外再考慮巴基斯坦和印度已採取防控措施等因素,沙漠蝗入侵我國造成危害的風險較小。

即便如此,這一試行的沙漠蝗防治技術方案認為,仍必須牢固樹立風險防範意識,做到有備無患。

作為三條可能遷入的線路之一,雲南省日前已制定完成沙漠蝗林草災害監測方案並已試行。該省明確蝗蟲災害監測範圍覆蓋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要求各地要在3月底完成布點,4—8月開展監測。遷入前期,以地面巡查為主,一旦發現成蟲遷入,隨即開展拉網式普查,長期監測。

三條可能遷入通道均設點監測,沙漠蝗防控技術方案出爐

對於其它蝗蟲,根據全國農技中心預測,2020年全國農區蝗蟲發生接近常年,其中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中等偏輕發生、北方農牧交錯區土蝗總體中等發生,局部可能出現高密度蝗蝻點片。

當日同時下發的《2020年蝗蟲監測與防控技術方案》,對蝗蟲監測防控策略作出安排。要求貫徹“改治並舉”治蝗工作方針,運用多種方式加強蝗情動態監測;協調運用農業、化學、生物和生態方法,狠治夏蝗、抑制秋蝗,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入境蝗蟲不二次起飛”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