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看待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


區別於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慢就業”一般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後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遊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據調查,新形勢下,選擇“慢就業”的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多,比例也不斷上升。“慢就業”有些是畢業生理性的、主動的職業等待,有些則是消極的、被動的職業逃避。它不僅反映了學生本人的就業意願,也受到個人求職能力、家庭期望、家庭條件、 學校培養、求職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怎樣正確看待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


“慢就業”現象類型及成因

“慢就業”現象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現象,而是與畢業生本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因素息息相關。根據“慢就業”畢業生的不同表現,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目標明確追求型。這類畢業生有明確的目標,選擇“慢就業”是自己理性、主動的選擇。這類“慢就業”畢業生主要包括選擇“二戰”升學(升本、考博、考研)及“二戰”職業資格考試(公務員、事業編、司法考試、會計註冊師等) 而不就業的畢業生。隨著考研和公考人數不斷增多,這部分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二是目標模糊逃避型。這類畢業生

缺少明確的目標,抱著先喘口氣慢慢適應的心態逃避就業。2018年7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調查結果顯示,60% 多的畢業生選擇“慢就業”是因為對未來還沒有規劃好,40% 多的畢業生不知道自己適合從事哪些工作,對工作沒有明確的目標,不願意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35% 的畢業生設想“錯峰”就業,34%的畢業生認為自己水平不夠,想通過考研考證的方式彌補短板,28% 的學生想先了解市場,計劃未來創業。也有部分畢業生是從眾心態,自身目標不明確,對於工作的看法受到周圍同學、家人的影響。

三是目標豐富選擇型。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型職業不斷湧現,從產業結構和就業形勢的變遷來看,信息、互聯網等新業態發展迅速,為畢業生提供更多自由職業的選擇:支教、遊學、創業、網絡信息服務等。相比崗位的薪酬、穩定與否,他們更在意個人興趣與發展前景,希望在一段時間的社會體驗中尋找自我價值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

四是目標可選優越型。這一部分畢業生家庭條件優越不需要畢業生就業。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改善,

部分家庭可以為大學生在畢業後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在未就業的情況下仍可保持豐裕的物質保障, 同時也讓畢業生有更多時間選擇“ 慢就業”。

新形勢下“慢就業”現狀分析及評價

當前學界、媒體、就業工作者、畢業生等對“慢就業”現象評價持不同意見,肯定者認為“慢就業”是畢業生主動選擇行為,部分“慢就業”畢業生就業心態更成熟、理智,教育主管部門、高校應允許部分畢業生自主設計職業人生。反對者則表示“慢就業”的本質是掩耳盜鈴,實際是被動無奈處於無業狀態,而非有底氣地主動選擇。中立者則提出需辯證地看問題,對於積極“慢就業”予以包容和支持,但也應有期限,對於消極“慢就業”者則要反對。

怎樣正確看待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


結合新形勢下開展的 2019 屆上海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調研統計及分析結果看,在“慢就業”現象較多的幾個類型中“慢就業”畢業生佔未就業比例具體情況為:二戰升學 > 二戰公考 > 遊學休息 > 準備創業 > 不準備就業,高校畢業生選擇的“慢就業” 類型中,“二戰升學”與“二戰公務員”均佔絕對比例。二戰升學比例最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2019 年畢業生 834萬,考研人數接近300萬,較 2018 年增幅21.8% ,但錄取比例不升反降,致使大量未能考取研究生者準備二戰。從不同層次學校類型來看,“慢就業”畢業生佔未就業比例具體情況為:普通本科院校 > 一流學科院校> 一流大學院校 > 高職高專院校。局部來看,普通本科院校的“慢就業”比例重,主要原因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升學與考取公務員意願強烈。從總體上分析,“慢就業”人數可控,佔畢業生人數比例低,不超過 5% 。而消極型“慢就業”即“不打算就業人數”也較少。因此,對於當前“慢就業”現象既不能迴避也無需緊張。

新形勢下“慢就業”的應對策略

第一,引導找準定位,主動提升,樹立科學觀念。大學畢業生是就業的主體,如何發揮畢業生自身主觀能動性是緩解和避免“慢就業”現象的根本途徑。畢業生應樹立正確科學的就業觀和擇業觀。一方面,要增強憂患意識,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清晰的認識,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增強就業主動性。另一方面,要集中精力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對自身專業、自身素質有客觀認識,保持合理的就業期待。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主動參與學校等多途徑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增強就業綜合能力。

第二,完善服務體系,精準服務,加強分類指導。學校是大學生成長的平臺,學校應積極完善生涯教育系統建設,從教學計劃制訂、課程安排、教學環節組織等各方面,全面體現生涯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學校就業指導機構,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加強就業規劃指導,提前開設就業指導類課程並貫穿大學教育全學段。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分類指導,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場競爭力。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精準服務,依託學校輔導員等與學生一線接觸的人員,對“慢就業”畢業生開展針對性的服務。

怎樣正確看待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


第三,深化協調合作,整合資源,形成工作合力。用人單位是學生就業的最終平臺,就業市場是學生實現就業的重要途經。 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在完善校園招聘基礎性保障的基礎上,應積極開拓符合本校辦學特色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就業市場。要進一步深化與單位的合作,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整合各方面資源,通過產學合作、校企合作、校企開放日、企業導師等多種形式,促進學生就業。鼓勵畢業生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做好“選調生”、“大學生徵兵”、“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西藏專招計劃”等國家和地方項目。家長應多關心學生的就業情況,積極配合學校,協調各方面資源,幫助畢業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各方面力量深化協調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第四,提高預警意識,加強反饋,建立有效依託。面對當前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學校應提高就業預警意識,完善應急機制,做好就業信息數據採集和針對就業困難畢業生、消極“慢就業”畢業生的跟蹤調研機制。加強對相關專業就業市場需求、專業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的專業分佈、崗位要求等情況的評估和研判,加強反饋機制,為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及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等提供決策依據,為緩解“慢就業”現象建立有效依託。來源:高教瞭望

怎樣正確看待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