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廣西:賓陽縣。

賓陽地名由來

“因原治所在賓水之北,故名。賓水”為古地名,經查有可能指如今的沙江,沙江有一支流流經原縣政府南面。

賓陽縣歷史

《古為百粵之地。夏、商、周為荊州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地屬桂林郡。西漢元鼎六年(前111)置領方縣,治今賓州鎮古城村,因治地建於方形嶺上得名,地屬鬱林郡。三國吳元興元年(264)改臨浦縣,因縣治面臨三叉塘得名。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將臨浦縣疆域劃分為二,恢復領方縣,又於漢廣鬱地設綏寧縣,治今黎塘鎮安城村。南北朝宋、齊年間(420~502),沿晉朝建制不變。自漢及齊,均屬鬱林郡。梁武帝天監二年(503),撤綏寧縣置安城縣,仍與領方縣同屬鬱林郡。旋以州統郡,兩縣俱升為郡,而改鬱林郡為南定州以統之。隋朝開皇八年(588)將領方、安城兩郡改為領方、安城兩縣,仍屬鬱林郡。唐朝廢郡立州。初以領方縣地置南方州,武德四年(621),從領方縣分出琅琊(治今武陵鎮甘寨村鼓蓬嶺)、思幹(治營盤村,即今新橋鎮馬披山北鯉魚尾處)兩縣,均隸於南方州;又置武羅縣(治今甘棠圩),屬淳州。貞觀五年(631)改領方縣為嶺方縣,並於嶺方縣置賓州,因賓水得名,屬嶺南道;十二年廢思幹縣。天寶元年(742),改賓州為安城郡。至德二年(757),又改為嶺方郡,同時改安城縣為保城縣。乾元元年(758),又復為賓州。五代十國(907~960)沿唐制仍置賓州,為南漢所有。北宋初改嶺方縣為領方縣。宋開寶五年(972),省武羅縣,廢賓州,將琅琊、保城兩縣併入領方縣,隸屬邕州。次年,恢復賓州建制,移治琅琊,屬廣南西路。旋移治今新賓。元改領方縣為嶺方縣。元世祖初年,賓州升為賓州路,治嶺方縣。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複名賓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明仍置賓州。洪武二年(1369)省嶺方縣入賓州。是年隸於柳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賓州升為直隸州。十二年(1734)降為散州,改屬思恩府。1911年改賓州為賓縣,治今新賓,屬思恩府。1912年改稱賓陽縣,因治賓水之北得名(“賓水”為古地名,經查有可能指如今的沙江,沙江有一支流流經原縣政府南面)。1913年屬邕南道。1914年屬南寧道。1930年屬第六民團區。1932年屬南寧民團區。1934年屬南寧行政監督區。1939年屬武鳴行政監督區。1940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1942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南寧專區。1950年春,治所徙今蘆圩。1951年屬賓陽專區。1953年直屬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屬桂西僮族自治州。1957年屬邕寧專區。1958年賓陽、上林2縣合置賓林縣,治蘆圩,屬南寧專區。1959年撤賓林縣,復置賓陽縣,仍治蘆圩。1971年屬南寧地區。

1984年8月至10月,實行政社分開,取消公社建制,建立鄉鎮建制,全縣劃為18個鄉、3個鎮,下設206個村民委員會、2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

1987年6月至10月,村民委員會改為村公所,在自然村建立村民委員會。

1995年3月,撤銷村公所和自然村的村民委員會,全縣改設208個村民委員會。2000年1月,王靈鄉改為鎮建制。2003年2月,撤併賓州、蘆圩、新賓3鎮,組建新的蘆圩鎮;撤併黎塘鎮和黎明鎮,組建新的黎塘鎮。

2005年7月,撤銷高田鄉,併入陳平鄉;撤銷太守鄉,併入思隴鎮;撤銷河田鄉,併入蘆圩鎮(2009年蘆圩鎮改為賓陽鎮);撤銷雙橋鄉,併入王靈鎮,同時,將黎塘鎮的三擇、義和2個行政村劃歸王靈鎮管轄。

截至2018年末,賓陽縣下轄16個鎮,另設有1個農場。

地名看中國之廣西:賓陽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