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哲學講什麼?

儒家講如何做人,道家講如何處事,佛家講如何成佛。儒家的聖人,道家的道,佛家的佛,是同一類人,都是具有無上智慧和道德的完美人格的“至人”。

黑格爾哲學講什麼?

但如何獲得“無上智慧”和完美人格,三家都沒有說,因為沒法說,這根本就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


但是,黑格爾說了,用了整整一本《邏輯學》,由淺入深,由易入難,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


這就是東西方哲學的區別:一個講整體,一個講個體;一個從上到下,一個從下到上;一個是你不懂的話學再多還是不懂,一個是你只要學總會有點收穫。


黑格爾哲學有個特點,就是他喜歡用“三段論”的方式講述,比如《邏輯學》就分為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三部分。存在就是現象,從現象入手,然後談本質,最後總結出“概念”。

精神哲學又分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三段論,主觀哲學又分成人類學、精神現象學和心理學三段論。掌握了黑格爾的這個特點,學習起來就相對容易的多。


比如說我們看到一滴水,這就是現象,也是存在。水遇熱變成汽,汽聚多了變成雲,雲又變成雨水,雨水遇冷又變成冰。水的成分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所以從本質上說都是原子,只是遇到不同情況會變成不同形狀。


明白了水的這些變化,這就形成了一種概念,這就是知識。

如果你想研究土,就把土遇到各種物質的變化都瞭解一下;如果你想研究人,就把人遇到各種情況的變化都瞭解一下;如果你想研究人的意識,就把意識的產生變化都瞭解一下。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就是研究人的意識的學問。


黑格爾《邏輯學》其實講的是一種方法論,借用他的這個方法,你可以對任何你感興趣的對象進行研究。


黑格爾《邏輯學》


黑格爾認為本質是過去的存在,因此本質才是真正的存在。存在與本質最終形成的是概念。概念才是本質與存在的總和,所以黑格爾的《邏輯學》從存在(現象)入手,然後談到本質,最終形成了“概念”。存在論和本質論是過程,是播種、施肥、灌溉,概念論才是最終收穫。


概念又分為普遍概念,具體概念和個體概念。個體概念又可以分為兩個概念,這樣就產生了判斷。將兩個相連的概念糅合成一個概念的,就是推理。推理過程就是邏輯,概念經過這種邏輯推理過程,就成為了“理念”。 而到達“理念”的程度也就是接近了真理,真理就是絕對知識。


精神現象學


精神現象學是講精神意識的成長過程。我們“莊周夢蝶”的故事,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故事是一回事。都是提出一個問題:到底我做夢的時候是真實的,還是我醒來以後是真實的?


黑格爾認為意識有八個階段或八種形態:感性確定性、知覺、知性、自我意識、理性、精神、宗教和絕對知識。從第一個開始循序漸進,到達最後的這個絕對知識的程度就能夠確切回答什麼才是真實?


精神現象學就是一個人精神成熟過程,也是一種訓練,對人的精神的一種反覆的打磨和激發,鼓勵人們對每一個問題產生懷疑,鼓舞發揮創造力去突破舊的命題,建立新的命題。


辯證法


辯證法是黑格爾哲學最重要最實用的一個內容,其中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之一“對立統一”是重中之重。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的來源就是“對立統一”。馬克思認為政治問題就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問題”,經濟問題就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問題”。老闆和工人兩者之間是對立的,老闆的利潤高了,工人的工資必定減少;工人的工資高了,老闆的利潤必定減少。怎麼辦呢?答案就是“統一”,互相妥協和解,雙方達成一個都可以接受的客觀事實,工廠老闆能賺到錢發展工廠,工人也能拿到相應的工資。


但這個“統一”只是暫時的,因為隨著時間的進行,又會產生新的“對立”,新的“對立”又需要“統一”,就這樣不斷對立不斷統一,社會也就會不斷髮展下去。


辯證法也是形而上學,辯證法的三段論:建立對象、概念互換、確立概念,和佛家的“見山只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也大致相同。


對立統一有個誤區,統一是融合,而不是消滅,就像陰陽理論一樣,一旦對立面消失了,另一面也不會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