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勝蹟大石門(盧敬超)

明朝時,榮縣人、徐州學正龔匯有一首七言律詩《洛陽溪》: 石門門外白雲飛,路入東川步步奇。 馬上看山呼得應,溪邊留月影如規。 松房雨過飄丹桂,箐口煙寒護紫芝。 金馬玉堂人去遠,清風未許此山移。 石門,位於榮縣城北約八里,分小石門、大石門,屬東興鎮老君壩村2組管轄。出榮縣城北,取道雙溪涵翠樓,沿著湖邊公路往東蜿蜒而上,約莫五六里就到了黑林溝村,爬上牛角山的脊背,視野一下開闊起來,舉目遠眺,四圍都是波狀的山巒,起伏綿延至天邊,盆地的感覺頓生。翻過山脊,山峰往左前方迤邐而去,如彎彎的牛角直插谷底,公路則從右前方折而向下,活像從牛背滑到牛脖子上,斜斜的繞山往下走,不到一百米,路的前方一座山崖突兀於前,這就是有名的獅子崖。 公路右邊靠牛角山有一塊巨石矗立,此乃小石門,將獅子崖與牛角山相連。公路從獅子崖左側前行,只要抬頭便可見巖壁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經歷風霜的侵蝕,顯得斑駁陸離。 獅子崖三面懸崖,下臨深谷,地勢十分險峻,唯有正對公路的北坡稍緩,可以攀援。上面古松遒勁,山草繁茂。只是到了崖頂,草木稀少,巨石雜陳,放眼望去,往東正前方就是大石門,人們說這裡正對著明朝兵部左侍郎鬍子昭東川書院的大門,正是龍脈所在;往右則梯田層層,翠峰如簇,綿亙於天,有的如安然的睡佛,有的如仙人的玉指。此時回望牛角山,左面谷底是雙河水庫,右面谷底是雙溪水庫,他們如兩塊碧玉,綠瑩瑩的嵌在溝壑縱橫處。 繞過山崖,公路沿山腳延伸,路右側有村道上山,走不上百米,就來到獅子崖正面,遠遠望去,正像一隻盤踞山嶺的雄獅,對著大石門瞻望。好遊者都會想起那個傳說中跌下山崖的新娘,禁不住去探尋那條天梯,爬上半山上掱開蕨草,可見峭壁上有隱約的石梯,可是上有絕壁凌空,下有深谷難測,百步九折,猿猴難度,只有感慨蜀道艱難。 崖下不遠處一條古道赫然在目,此道全由黃漿石板鋪成,約有一公里多長,沿山脊延伸,每塊鋪路石長約70釐米,寬約50釐米,側面都是呈上大下小的梯形楔口,人們說這樣的石塊鋪路會越踩越緊,石塊會嵌進路基的泥裡,即使雨水沖刷也不易滑脫。這些石塊都往下形成一個斜面,上面車轍蹄痕,如鑿子戳就,即使苔蘚斑駁,依然清晰可辨。榮縣鹽礦豐富,明清時商賈雲集,這就是上成都的古鹽道,想當年,商旅往來,這可是交通運輸的大動脈呀。踩在這古道上,似乎就踩在千年榮州厚重的歷史上。 古道盡頭就是大石門。大石門的雄奇令人驚歎,你會驀然想起榮縣人、晚清第一詞人趙熙的《石門關》:“萬古懸崖一徑存, 無人銘字鑿雲根。 是尋鬍子東川路,第一乾坤此石門。” 這裡還有一段古寨牆遺蹟,有四五米高吧,條石砌成,大概五六米長,已經有些歪斜,緊鄰寨牆的山石上有四個大字“天然勝蹟”,字跡遒勁,雍容,沒有題款。由此往下,石梯陡峭,右側往山體鑿有石室一間,長約五六米,寬約二三米,高約兩米,石室原來供奉著佛像,現在空無一物,只有光光的石壁似乎在等待著什麼,石門楹聯在歷史長河中漸漸漫滅,只有左聯依稀可辨識:“慈雲法雨滿乾坤”,右聯已無法考證。 這是前人去東川的必經之路。明代大理人、榮縣知縣李銳經此去拜謁鬍子昭墓,寫有《石門》: “先生古忠臣, 我來訪故里。 下馬過高梯, 清風只在此。” 沿石梯下行約三十米,只見左側已無依傍,下臨深谷,一顆千年紅豆生於半山,就像石門的衛兵,為石門站崗、擋風雨,讓它可以在這裡安靜的生長,右側絕壁懸空,上有榕樹凌空,其根在石縫裡屈曲盤旋,與山崖扭在一起,有的悠然的垂在半空,絕壁上居然有泉水滲出,順著樹根滴答下來。 古道就此塌陷,無路可走,大概是山體滑坡,留下五米左右長的缺口,前方可見古道延伸,湮沒於叢林雜草中。山腳下就是我們上來的公路,沿著溪邊往東興鎮呼嘯而去。這不禁讓人記起明代崑山舉人、榮縣教諭王永的《大石門》: 久慕東川景,今過大石門。兩崖高峭壁,一路曲通村。好鳥和春晝,清泉漱樹根。若論忠義氣,此路鎮乾坤。(

天然勝蹟大石門(盧敬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