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長老是會因自己小孩一次沒考好而否定他們?

王乾


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首先我是輔導機構的一名老師,我所教的學生大部分是被家長否定的,這些否定學生的家長,也許考試成績是他們可以找到的最有力的,同時也是學生無法進行辯駁的原因,對此因為一次考試而否定學生我的看法如下:

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而憤怒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現象,如果學生在某一階段認真學習,即便是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考試的時候肯定會有進步,哪怕只是小小的進步,家長也能夠感受的到,何況,考試沒考好呢?在沒考試之前,家長肯定也是會千方百計去幫助學生去學習,這個幫助其實對學生是沒用的,因為學生個人就沒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這裡說到一個內驅力,只要自己從內心願意去做,並付出努力,就會進步很快,否則,別人再怎麼幫助也是徒勞,那麼這次考試對學生的否定,其實是家長在為自己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回報而憤怒。

學生成績下滑嚴重

如果這名學生以前成績很好,而這一次成績下滑很嚴重,那麼家長就會很容易生氣,這時學生給家長的感覺就是,我好像不認識這個人了,家長心平氣和的去溝通,而學生始終說不出合理的理由,來說明成績為什麼下滑,家長有耐心的會想盡辦法去找原因,但是有部分家長,就把孩子成績下滑歸結到交的朋友、玩遊戲等等方面,學生認可還好,不認可家長的觀點,就會發生語言衝突,家長就不可避免的去否定學生。

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

現在的很少因為一次考試而全面否定自已孩子的,因為現在都在說鼓勵教育,我們去跟家長交流的時候,就經常說一定要多鼓勵學生,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所以,我感覺題主說的這個問題有點太絕對了,也可能是這個學生成績本來就不好,只不過這次考的更糟,還有可能就是家長因為孩子的這次考試被叫到學校,因此家長會去否定自己的孩子。

結語:不管學校的老師還是輔導班的老師,對待每個學生都是公平的,考試只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一方面,不要因為一次考試就對一個學生全面否定,我也教過很多考試不好的學生,但是我發現他們中有的人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有的有美麗的歌喉、還有的畫畫特別好,學生學習不行可以在其它方面去引導,去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還是要以鼓勵為主,不要用太苛刻的眼光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清華兩輝映


大家好,我是教育領域創作者,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堅信好的教育,還是應該給人帶來成功體驗。以下是我的分享和我的觀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r

考試總的來說分兩種,一種是選拔性考試,比方中考,高考,考研,第二種是查驗性考試,便是平常的各種考試。查驗性考試的真實含義是找出未把握的知識點加以解決,而家長往往只重視分數和名次,不引導孩子查漏補缺,這是一個嚴峻的過錯!期望後來者不要再犯這樣的過錯。\r

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不瞭解。自己的孩子考欠好的原因是什麼樂沒聽懂,上課不專注,欠好好學習,剖析清楚了才幹對症下藥,孩子生長才會順暢。\r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分享,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發。我雖是教書育人,但同時我也是一個愛學習的學生,\r

最後在這裡我祝福大家的子女能夠健健康康成長,能成為優秀的人,變成棟樑之才。謝謝大家!\r


kumo的日語世界


你好!非常感謝你的精彩提問。

可以這樣說,在日常的生活,類似情景司空見慣。家長不僅會因為孩子的一次考試而否定他們,還會因為孩子呈現出各種狀態,未達到家長的期望而不斷否定孩子。例如:

“唉,你以後怎麼辦呀?唉,唉...?"父母整日唉聲嘆氣,傳遞給孩子全是負面情緒。

“橡皮又丟了,你怎麼不把自己給丟了?丟三落四的,你以後能幹什麼事。”因為一個丟了的橡皮,傳遞給孩子”我不能”的錯誤信條。

“你看小朋,這次考試又考了滿分,你什麼時候也給我考個滿分回來。”時常將孩子與其他同學做對比,孩子感到自卑。

父母表現出來的一言一行,無不是在對孩子進行“犯罪”。導致的結果,自然是孩子的自卑,叛逆,親子關係緊張。

孩子是未成年人,屬於弱勢群體,根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孩子天生的有自卑感,父母要尊重和接納孩子的認知不足、身體弱小、能力欠缺的事實,尊重和接納孩子表現出來的各種錯誤情況,相信孩子努力朝向上、向善、向好方向發展的生物本能,從而不斷積累和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為建構良性、高質量親子互動關係,持續性地務實基礎。

那麼,這些現象背後的根源在哪呢?根源在於認知。

根源具體可以分為以下4點:

1.對於“家庭教育是什麼”我們家長是沒有科學的認知的更共識的

2.我們都再說,“教育孩子”那麼家長到底教育孩子什麼呢?這也沒有科學認知於共識的

3.到底要如何做一個合格、稱職的家長?我們家長也沒有認知和共識的

4.如何預防和矯正孩子身上可能的不良生活、行為和思維習慣,我們家長更是沒有認識於共識。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知如何做父母,甚至做錯了,都是可以的,也是正常的。但要命的是,父母在不懂教育,不懂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情況下,對孩子教育亂幹,蠻幹,遇到實際問題不躬身自身,反而外求於孩子。雖說,無知者無罪,但代價卻是孩子對未來的,對生活的感知力。

正如兒童心理教育泰斗陳鶴琴所說,做父母是一項技能,人人都得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