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自律?

客家粒粒


貪玩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假期,孩子除了吃喝就是躺在床上或者沙發上玩手機,看電視,每天晚睡晚起,生活很不規律。讓孩子幫忙做一些事情,總是推三阻四。一個假期下來孩子會變得懶惰成性!

其實這是孩子自律意識差的體現。

那麼什麼是自律呢?用著名哲學家的思想柏拉圖的話來說,自律就是對快樂和慾望的控制。

自律往往和不願做或懶於去做但卻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聯繫。“律”即是規範,保證沒有行為會越出這個規範。比如,刷牙洗臉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筋疲力盡,如果你倒床就睡,是在放縱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克服身體上的疲憊,堅持進行洗漱,這是你自律的表現。人們往往會遇到一些讓自己討厭或行動受阻撓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克服對情緒的干擾接受考驗。

孩子的自律性差,導致懶惰成性往往跟父母的溺愛,孩子自身沒有時間觀念和父母的“壞”榜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家長要想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 家長做好榜樣,多做少說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從模仿家長開始的,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引導孩子。例如想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不是一味地催促孩子快去看書,而是家長在忙完工作和家務之後捧起一本書安安靜靜地在那裡看。想讓孩子少看手機,家長回到家裡除了必要的電話,其他時間要把手機放下。

二.做一張計劃表

孩子假期只有寒假作業,但是作為家長我們是希望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所以做一份寒假計劃表很有必要,這張計劃表包括孩子作業時間,藝術課,家務時間,運動時間,親子時間,自由活動時間等等。有了計劃 孩子就知道什麼時間幹什麼事情了。

三.有相應的激勵政策

為了更好地督促孩子完成計劃表上的內容,養成好的習慣,家長可以和孩子商討制定一些激勵的政策,告訴孩子如果沒有完成會有什麼後果,按時完成會有什麼獎勵,超額完成會有什麼樣的驚喜!孩子在執行計劃的時候心裡也會有衡量,每個孩子都是喜歡獎勵的,哪怕這獎勵只是一句話。

做到以上三點,孩子和家長一起變優秀。孩子成長中會出現很多不可預測的問題,遇到問題家長要耐心分析問題關鍵所在,才能更好地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sany自媒體


經常有家長抱怨:

“孩子做作業要大人守著,💻手機📱一玩一整天,睡覺、吃飯、上學都得催,總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著,否則,別指望他能自己做好。”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是家長頭疼的問題。對大多孩子來說,自律都是個稀缺貨。他們做事常常朝三暮四,想到什麼做什麼,沒一點計劃性,而且做事往往做到一半就不做了,不能有始有終,這其實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不止孩子管不住自己,大人也是一樣:

“早起時跟自己說:倒數三十秒,數完就彈起來。然而數到15就睡著了??”“就寫完這段話我分了三次,中間還分別刷了一次朋友圈和吃了零食。”想減肥,管不住嘴;想運動,邁不開腿,想早睡,還是躺在床上刷起手機?

我們都知道:自律性所體現的自制力,是一個獲得更高成就的人要具備的重要品質,它將決定著一個人日後的學業乃至他的一生是否成功與幸福。

每個人的人生高度,和自律密切相關。

01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自律?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心理學上有個特別有名的棉花糖實驗,讓4歲的孩子待在一個房間,告訴他們,棉花糖可以隨時吃,不過,如果等到實驗人員回來再吃,就可獲得更多的棉花糖。

實驗開始,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堅持了一會,最後沒忍住;有的孩子不斷用唱歌、自說自話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堅持到最後,得到了更多棉花糖。

實驗結束後對這些孩子跟蹤調查發現,能堅持的孩子明顯比其他小孩更優秀,更受人歡迎、工資更高等等。

而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人際關係較差、不善於應對壓力、注意力不夠集中??

自律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自律的人痛苦卻大同小異。

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似乎很難。

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忽視孩子的自律能力。

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需要父母從小培養。

02

培養孩子自律性的幾點建議

1.幫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

自律是什麼?通俗說就是一種自控力,即剋制自己想做某事的衝動。

想想作為成人的我們是怎麼控制衝動變得自律的?舉個媽媽們都深有體會的例子。我們都曾有過買衣服的衝動,很多當媽的人說,以前怎麼剋制自己都不行,有了孩子,怪了,這種衝動下降了很多。這其實很能說明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動機才是自律的關鍵。有了愛仔之心,知道要省錢養仔,動機強大了,自控就不難做到了。

平日有些家長說自己給孩子做了很多計劃,還想盡法子盯,不過好像沒什麼作用,還是不能使孩子自律。

這話讓我想起一個道理,如果我一時沒錢,當然能剋制不買衣服,等有了錢,沒準還是會去當剁手黨。原因就在這――當孩子被逼著自控,自身沒有自覺性,是做不到真正自律的。

想想自己,在那些不自律的日子,有個很深的感受就是不懂自己熱愛什麼。

以前看北京衛視的《傳承者》,陳道明做點評時說:“一個人,當他擁有了熱愛的事業,他就找到生命的意義、存在的意義。”這話對我特有觸動。

都說認識自我會帶來成功的機會,因為“ 認識自我”意味著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種興趣,會使一個人意識到抵制玩樂的誘惑,意識到把時間白白浪費掉的可惜;這種興趣,也會使一個人願意制定計劃,願意堅定執行,因為他知道,這會讓自己離自己熱愛的未來越來越近。

2.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有個詞叫拖延:

“作業週一交,我明天晚上再完成”“爸媽還沒催,我再多玩會手機”“沒事兒,再睡會,上學應該不會遲到”“反正不急??”

成人眼裡,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拉磨蹭。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地管理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

比如當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願意做的事情時,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

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3.幫助孩子樹立守規則的意識

凡事設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

規則是什麼?就是定出來讓人遵守的做事規程和行動準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則的爭先恐後會造成社會的混亂,想孩子自律,也要教他學會遵守規則。

現在的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如果都滿足,他們會變得無法自控,所以平時在生活細節上就要有意識培養孩子自律的美德。

一次,帶兒子買完零食,他說又要吃火腿,可在家我已經跟他約定好只買兩樣,我想看看他能不能遵守,於是對他說:“買了火腿,就得等兩週後才能來超市了(違反約定的懲罰是兩週不能來超市),你自己決定。”兒子想了想,還是選擇了不買,那時他只有三歲多。凡事設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規則一旦建立,就不能違反,違反就要懲罰,孩子為了避免懲罰的後果,會逐漸學著約束自己。

4.孩子的自律,根源在於父母

一個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養出一個真正自覺的孩子。在自律的這條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樣。

甚至可以說是一場苦修,因為自律之路是需要勇氣和決心的。

記得有一次,我上午開了電視在看一檔節目,兒子就跑過來問:“爸爸,你怎麼上午也看電視啊!”

“哦!今天電視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爸爸要看一看,等一會就關了。“

後來,我就儘量避免在我們規定的時間內看電視。因為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孩子去做。

有人就會問,“難道為了孩子,我要放棄自己嗎?“

我只想回答:“做了父母,不是要你放棄自己,而是要放棄很多不好的自己。因為父母,不是一個稱呼,而是一種責任。”

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所以,天天沉迷麻將,或者回家就拿著手機玩遊戲的父母,不要怪孩子學習不努力,因為你自己混亂的生活,無法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榜樣的力量。

要記得:自律的父母,孩子都不會差。

在這條路上,彼此守望,一起成長,越來越優秀。





北漂海濤哥


自律,其實是自我約束的一種能力。心理學家認為,由於小孩子的心智還不是很成熟,所以自律能力差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管教時,家長要把握好度才行,過嚴或者過鬆都不合適,而且方法不能太過生硬,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中慢慢去引導,逐漸培養起孩子的自律。

01鼓勵孩子內在的自律性

自律是通過鼓勵孩子內在驅動力與興趣,通過給他設置一些溫暖慈愛而又對他充滿尊重的限制來形成的。如果孩子取得任何的小小成績會得到別人鼓勵的回應,而他的不當行為也會給他帶來相應的懲罰。這樣,你的孩子便會主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並且會有意識地給自己設定一些行為約束,所有優秀的孩子最終都能夠很好地來掌控這套成熟的自律體系。

02家長的榜樣

家長自身的行為方式對孩子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原則、注重自我約束,並體現在行動上,就會對孩子起到強有力的模範作用。家長的行為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如果家長喜怒無常、做事隨心所欲,不考慮後果,孩子就會學到同樣的行為風格。

03讓孩子掌握控制自己行為的技能。

也許有的孩子已經明白了自律的道理,知道要自我約束,知道該幹什麼事情,而什麼事情又不能做,但是孩子畢竟還很小,有的時候還是不能很好的約束自己、控制自己,常常是事後後悔。提供訓練活動。如做手工、剪紙、下棋、畫畫等需要集中注意力、靜下心來才能完成的活動,同時提出時間、質量上的要求,長期堅持下去,使孩子逐漸形成自律的能力。

04延遲對孩子需要的滿足和抵制

慾望不要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不要讓孩子的慾望膨脹。如果孩子在商場裡看到了一個自己中意的玩具,非常喜歡,提出讓爸爸媽媽買給他,作為父母當時不一定馬上答應他,而是可以適時的和孩子提出要求,這些要求可以是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和需要學習的方面。等孩子通過一個階段達到了以上的要求,再作為禮物送給孩子。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而且也讓他們真正的學到了東西,改變了以往的不良習慣。

05時間管理

父母亦可與孩子一起調校鬧鐘,讓孩子學習自己起床。設定孩子某個時段做某件事,如幾點到幾點看電視,幾點到幾點讀書(父母最好陪伴)





小玉一家在上海


1不要無原則的愛孩子:愛孩子要有一個度,做到有原則的愛孩子。是父母培養孩子自律的關鍵所在,父母要給孩子訂立一個規則,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讓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2自律不同於說教:對孩子進行說教甚至進行警告,談論他們的行為會導致的結果。嘮叨著孩子讓其遵守規定。父母仍為孩子收拾衣服,整理玩具,疊被子,收拾書包,下次再次犯錯又是同樣處理。則長期以往反而會使孩子不負責任。

3不要即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缺乏自律能力的孩子,一般自控能力也較差,無法抵禦外界的誘惑。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等待,不要即時滿足他們的要求。讓孩子明白實現他們的願望要學會等待。

4通過遊戲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經常和孩子一同玩遊戲,就能讓他們學會規則,在此基礎上不斷地訓練孩子抵禦外界的誘惑,讓他們的自律性得到發展。

5父母要為孩子做好榜樣:父母在要求孩子遵守規則的同時,自己也要遵守。如果父母自律性好,孩子也會跟著模仿,自律性也會很好的。





光輝歲月冬子


孩子自律問題是沒有準確的定位和怕挫折產生的!

首先孩子要明理,什麼是明理?

最直接方法要讓孩子切身感受到需求,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想要一臺電腦。父母不能立刻答應,應該用孩子改正壞習慣來換!一般人知道孩子喜歡吃糖,那就讓他一週內不吃一塊糖來換取這臺電腦!孩子就能明白要收穫就要有付出!反之家長,孩子變成啃老族了!

其次孩子需要打鐵自身硬!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這個做不了那個辦不好,而且很多孩子都認為自己做不到我不行,產生這樣的現象主要在於父母沒有給孩子客服困難的機會。孩子天生不是神人,都是通過做不錯、調整方法、改變看法,客服困難,最重總結經驗成為習慣,面對現實!久而久之,孩子就明白失敗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有勇氣有毅力去面對重重困難,不抱怨坦然接受一切,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真諦!

最後是自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有了明確的定位才可以說出自律,比如考上985或211!對這些大學有簡單瞭解,然後就要確定多少分能上線,或者找到一些特招!滿足分數或者特招,那就要自己要多少分,有哪些題可以滿足這個分數!每天定時定點將那些知識學會!最後到應試的時候,自然水到渠成~

下面顯示自己平時積累,要每天按時按點做的功課!




Headline好奇


對待孩子,我們要有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真誠

在每個獎懲也好,孩子的要求也好,出口之前先想明白,做的做不到,合理不合理。你不欺騙孩子,孩子也不欺騙你。有很多人就是一次次地騙孩子,導致孩子一次次失望,最後就不再聽你的話。

1,樹立自律的榜樣

孩子總是在模仿,每一個人,所在的環境很容易改變這個人。一個從來不讀書、每天打麻將的大人,反覆對你說:“要多讀點書”,“你怎麼不讀書”,“你怎麼就知道玩”……你聽了,是不是很厭煩?

因此父母首先要自律,每天起來帶孩子一起跑步等等,是不是就很容易。

2,引導孩子去完成目標

舉例:如何控制吃甜食?

一般小孩不愛吃飯,飯量特別小,喜歡吃甜食。孩子的嗜甜天性我不想一味阻止,但問題每次吃完甜食就不吃飯了,因此不能因為吃甜食而影響了正餐。

因此,你就要定下規則:甜食只能在飯後吃,把盛在碗裡的飯菜都吃完,就可以吃甜食;否則就沒有甜食吃。並要嚴格要求,從一件件小事情完成一個個目標。

3,多一些正向反饋,少負面反饋。

我們成人當然知道自律有很多很多的好處,但我們要讓孩子心服口服,要讓孩子是打從心裡願意去做的。

4,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

如果我們聰明的爸爸媽媽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有什麼特點,那麼我們不會希望3歲的孩子就要有5歲的乖巧。並不會期待5歲的孩子就有8歲孩子的成熟度,更不會要求一個8歲的孩子就要有12歲孩子的懂事。所以,我們需要尊重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這個年齡層就有一個屬於這個年齡層的模樣。

希望這些能夠給大家點提議,希望大家都有一個自律的好孩子。

還有什麼好的建議在下面討論討論。


學以致用z


家長從自我做起先規範自己,再規範孩子,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律的習慣。

一、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在家長看到孩子不自律的同時,先看看自己是否規律,比如工作時間,學習時間,衣食住行,也包括看電視、看手機,用品的擺放、室內的整潔等,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模仿的。孩子養成惡習,再想強行去改變就困難了,比如家長一直看手機,孩子從小就會好奇,自然也想要看手機。

二、怎樣規範孩子

家長應該樹立榜樣,培養孩子各方面習慣的規律性,比如,家長工作可以讓孩子去學習或者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朗讀等,規範孩子每天的作息時間。

對於生活習慣,家長可以規範自己和孩子的用品的擺放,告訴孩子的用品放在哪裡,長此以往孩子會學會在哪裡拿再放回到哪裡的習慣。

對於孩子的需求,要言而有信,不要隨便讓孩子得到,也不要徹底毀滅孩子的願望,根據孩子需求的正確性,適當滿足孩子,比如孩子要玩具,可以讓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或讓孩子到達某種效果,再去滿足孩子的需要,否則不要買給孩子。或者採取積分制,平時根據孩子的表現,可以給孩子獎勵分值,滿足孩子的要求後要扣掉想應的分值,讓孩子主動規範自己。

對於不利於孩子的事情,要說明道理,堅決不要讓孩子做,比如品行不正確的事要禁止,不要讓孩子有僥倖心理,還有看手機、看電視都是不行的,孩子小視力沒有發育完全,1-6歲是孩子視力發育的高速期,到20歲才趨於穩定,所以6歲以前不要看手機、看電視,7-20歲要控制好觀看的時間。

總結建議

孩子的培養很重要,有些家長為了工作賺錢,就把孩子推給託兒所或推給父母,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培養好孩子才是積累自己最大的財富,好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好的需要一生來治癒,家人們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吧!


依燃的小白胖


如何讓孩子自律,首先要了解作為父母,是否自律


孩子喜歡模仿,身邊的一切人與事,都是他模仿的對象,作為最親近的父母或者帶孩子的人,都無法做到自律的話,又如何讓孩子自律呢。

現在,很多年輕人無法早起,不喜歡運動,不喜歡讀書,這是為什麼?因為大部分的父母都沒有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


解決方案:從現在開始,身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我們要從自身做起,起到榜樣作用,言傳身教,這樣,孩子自然就越來越自律了。



從自律的生物學來講。 請參考《The RavenousBrain》


我們的大腦太活躍了:working memory不足的人,很難剋制住自己。重複一遍,做不到自律的人,其實就是腦容量(此處指working memory)無法應付做正事所需要的信息處理強度。做不了正事,但是意識仍然活躍著,這些活躍的意識不甘心被忽視,只能用低密度的無腦任務自我消化,比方說看動畫片,玩遊戲,玩手機等。

注意:每個人的working memory值都不一樣,很多人天生和後天鍛鍊的原因,它的數值非常高,所以自律性就很強。


如何訓練working memory,前面講了,working memory不足,會讓你不由自主的拒絕深度思考,沉迷於膚淺無腦的活動,意志力變的薄弱等。方法1:良好的睡眠。研究表明,睡眠不足,working memory下降的速度飛快。
方法2:訓練大腦,通過記憶法記憶數字,下棋,讀長文,記憶單詞,背誦散文等。多做一些複雜,鍛鍊大腦處理複雜能力的事情。方法3:冥想。具體對注意力的作用,請自行查找。



(我是李子謙,您身邊的生意智囊。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只要把握了最基本的做事原則,就會輕鬆面對。如你有不同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謝謝你的閱讀。)


李子謙vlog


你好!看到你的問題我深有感觸,這也是我面臨的難題。

自律,也是分層次的。譬如寒假期間,我們家長對他的要求像在學校裡一樣,白天好好學習,晚上可以玩到11點。也像平時有雙休日。我們家長自認為對他要求不高,他能做到就認為自律了。但是他自認為每天學習兩個小時就好了,家長沒權干涉他的其餘時間。我們家長空有望子成龍的美夢,結果只能承受恨鐵不成鋼的巨大打擊。所以,有時候孩子眼中的自律在我們眼裡就是渣渣。

那麼,自律的標準是什麼呢?我認為應該以我們大人眼中的自律作為標準。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真愛,他們不會害自己的孩子。他們給孩子的必然是好的。再者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們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想當年,我怎麼怎麼。他們這樣完善的人生觀,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

那麼,家長認為這麼好的自律標準,孩子卻不執行呢?我用自己的經歷,來分析失敗的原因。首先,沒有對他從小嚴格要求。樹苗容易扶直,長成大樹就難以改變了。

其次是我們家長沒有給他起到榜樣作用。一方面是我們本身沒有自律,另一方面我們沒有讓他感到驕傲,我的爸爸如何如何好。所以,家長必須要充電。

再者,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出了問題。他排斥你,就別想讓他聽話。你叫他往東,他往西。假如兩個人之間溝通無障礙,我們就能把我們的觀點完整地灌輸給他,更能讓他接受。

如何讓孩子自律?我有幾點想法。

1.從小就抓。

2.豎立榜樣。

3.保持溝通。

4.給他好的學習方法,使他學習起來不枯燥。

5.幫他戒網癮。如他愛打遊戲,先不要呵斥,給他講危害。然後教他怎麼玩。一頓亂按,遊戲就結束了。經常這樣,就失去了興趣。如他愛追劇,追小說,就教他大幅度地跳躍著看。看著看著就索然無味了。

6.讓他擁有好的興趣愛好。

7.退而求其次。既然他不優秀,家長也就不必對他高要求。加強監督,讓他保持他的自律,別做出更差的行為。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示。


客座評論員


如果說,自律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那麼,學會自律應該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

很遺憾,儘管現代社會給家長們提供了許多關於孩子成長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在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律方面,卻少有顯著的成果。

最近看了一份研究報告,上面記錄了一項關於21世紀的孩子和20世紀40年代的孩子的比較研究:

3歲、5歲、7歲的孩子被要求站著不動一段時間。70年前,5歲的孩子可以站大約3分鐘,7歲的孩子可以站到所要求的時間。在現在的研究中,5歲的孩子不能做到站著不動,而7歲的孩子只能遵循指令站3分鐘,相當於20世紀40年代的研究中5歲孩子的水平。

 “自律”在心理學上表示為“自我控制”。

它是一種抑制人們的衝動和慾望,作出正確和有效選擇的能力,通常需要與人的天性發生交互作用,通過推遲即刻的滿足去追求長遠的成功。

眾多的社會事例已經證明:有高度自我控制的人——即更加自律的人——通常能取得較高的成就,比如取得更高的成績、爭取更好的事業、擁有更健康的身體、享受更安全的人際關係。

而那些低自我控制的人,往往會被社會很不公平地貼上許多負面的標籤。這些“錯誤的標籤”不僅讓其他人帶有有色眼鏡看待他們,更要命的是給本人帶來了心理暗示,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認知偏差。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能夠做到“自我控制”有兩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是遺傳。

二是後天環境。

前者確立了我們管理情緒和控制衝動能力的基線水平,也就是說,遺傳基因決定了個體“自我控制”的難易程度。

後者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使環境的影響能夠延伸到“自我控制”的“基因束縛”中。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概括出一條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總規律:兒童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0歲以前,屬於他律道德;10歲之後,屬於自律道德。

他認為,兒童道德的發展具體劃分為4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性階段和公正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範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此時兒童的道德判斷達到了自律水平。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是一個連續發展的整體,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階段。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培養他兒童的自律意識,應該根據兒童發道德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的特點,有針對地施加環境的影響,從而促使孩子較好地”自我控制“。

總體而言,由於大腦發育和可塑性的影響,在每個發展階段,越早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就越有好的培育和發展自律意識和能力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講,自律要從娃娃抓起,而且越早越好。

以下提供可參考的一些做法:

1、自律的父母,孩子通常都不會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中提出一個觀點: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父母是孩子們觀察和模仿的對象,孩子則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自律、自尊、自強,孩子就更傾向於自律、自尊、自強。因此,在自律這條漫長的修行道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樣。

2、樹立清晰一致的規則意識。清晰一致的規則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並提供如何實現他們目標的指導。在很多幼兒園裡,老師會給孩子們分發小紅花來獎勵孩子的良好表現。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能夠得到即時、可接受的反饋,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對的(好的),什麼是錯的(不好的),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規則、遵循規則,並在規則範圍裡作出正確的決定。

3、給孩子適合其年齡的自由。在清晰一致的規則範圍內,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選擇決定,自由支配時間。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充分的自由狀態能夠讓孩子的情緒處於放鬆狀態,大腦神經通道更加暢通,使孩子能夠更好地感知、記憶和思考。

4、多玩充滿想象力的遊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類似於過家家這樣的富有想象力的遊戲,比結構化遊戲(樂高積木)需要更多的思考、計劃和自我管理,能夠幫助開發孩子的執行功能或大腦前額葉與目標實現和自我管理有關的區域。換言之,玩更多有想象力的遊戲的孩子會較快發展執行功能,能更好地與朋友合作、在分配任務重有更高的參與度及責任感,同時獲得認知靈活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