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理解和寬容:被稱作“千里投毒”的背後


多一份理解和寬容:被稱作“千里投毒”的背後

全球疫情蔓延之下,有一個群體受到的關注越來越高,時常衝上微博熱搜,被人稱讚或詬病。有人對他們說:“千里送毒”;有人對他們說:“歡迎回家”。


他們是:留學生。


我們重點溝通了幾個目前就讀於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他們有的已經順利回國,有的準備回國,我們希望通過分享他們的經歷與感受,讓大家關注這個群體,分享目前國外留學生的真實處境和心態,並能幫助到目前還在外的留學生。


3月23日下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宣佈:從3月25日凌晨起,香港國際機場停止一切轉機服務。而我們這次訪談的P同學,於3月23日離開美國紐約,經轉中國香港,於3月24日到達北京,現在已經在境外歸國人員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

趕在了香港禁轉的“前一秒”。


回國前:超市脫銷 學校停課


P同學是美國紐約州某學校的一名大三學生,家在北京。在美國疫情還未爆發的那段時間,她並沒有決定回國:“那時候回國的同學還是少數,主要還是怕耽誤學習。”


隨著美國疫情的發展,紐約州口罩脫銷,P同學經常去的沃爾瑪超市很多東西都被“搶空”。


多一份理解和寬容:被稱作“千里投毒”的背後

不只P同學如此,目前,在美國、英國、歐洲各地尚有大量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其中有一部分面臨著這樣的情況:所在地區超市有限制營業,買不到充足的物品。


3月16日,紐約州政府在眾多學生的請願下,終於宣佈停課。P同學的線下課程轉為網課,學校圖書館的打印店、食堂等處都開始封閉。與此同時,紐約州的大部分商店進入歇業狀態,公共交通減少或更改日常運營時間,在國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亂”,很多留學生的心態也發生轉變:想要回國。


她表示:決定要回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一方面擔心美國的疫情越來越嚴重、不受控制;另一方面擔心國內嚴防境外輸入的政策越來越嚴格。兩地的政策可能會導致之後回國變得更加麻煩,到時候想回都回不了。


歸國之路:障礙重重


據P同學介紹,她回國後集中隔離的酒店是一家普通的經濟連鎖酒店,但14天自費隔離期間的花費也在5000元以上。她回國的機票價格在人民幣3萬左右,經由香港轉機才能到達北京,並不是直飛,總時長大概在20小時。這還沒有算上她從住處到紐約機場的費用300多美金。


而我們搜索後發現,在3月26日也就是今天,之後的一段時間,紐約到北京的航班只剩一趟:中轉莫斯科,總時長30小時35分鐘,經濟艙售價40,970元。


多一份理解和寬容:被稱作“千里投毒”的背後


而在平時,紐約直飛北京的機票價格平均在5千元左右。


花費問題的確“逼退”了很多回國心切的留學生,他們並不是很多人眼中的“富二代”。越來越多工薪家庭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尋求更適合自己的教育,擴寬視野,接觸外面的世界;也有很多學生,只是為了完成自己出國留學的夢想,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而一趟價值幾萬元的“路費”,令許多學生雖然擔心自己的安全,但還是迫於無奈選擇留守。


據P同學介紹,除了花費以外,現在回國的障礙也越來越多。不僅是國內的政策越來越嚴格(例如香港已經無法轉機;回國必須自費做核酸檢測等),美國本地的阻礙也讓許多留學生“望而卻步”:即使包車到機場的價格已經高達幾百美元,很多學生還是找不到願意承載的車輛,一些學生被困在了“出門的第一步”上。


提及為什麼即使需要自費這麼多也想要回國,P同學表示:因為中國是她的家,回國會讓她有“安全感”。


多一份理解和寬容:被稱作“千里投毒”的背後


不只P同學這樣想,對於目前在國外“心慌慌”的留學生來說:回國就是回家,“家”就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我們要知道的是,他們都是祖國母親的孩子。


回國路上:安全保障


在飛機上,P同學全程戴著口罩、護目鏡與一次性手套。她提醒準備回國的留學生:“大家要帶好消毒紙巾,吃飯喝水前要及時消毒;去洗手間的前後也要消毒。”


目前很多媒體都在宣揚“留學生輾轉近30小時回國,一路不吃不喝”,導致很多小夥伴覺得只有這樣做,才是對別人負責。P同學表示:“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保持身體健康,而不是硬撐著不吃不喝,結果落地就暈倒,這樣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在美國到香港近16個小時的飛機上,P同學吃飯喝水的速度都變得極快,並且在前後都進行了徹底的消毒;在香港到北京較短時間的航班上,她則沒有摘下過口罩。


多一份理解和寬容:被稱作“千里投毒”的背後


我們也想提示一下準備回國的留學生,“不吃不喝”的前提是量力而行。為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的確應該盡力減少吃飯喝水的次數,但是一切都應該基於健康的身體上。如果因不吃不喝導致低血糖、暈倒、身體狀況下降,那則是得不償失。


隔離期間:一切都好,請放心。


今天是P同學在某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的第三天,她已經進入了學習的狀態。隔離點的網絡狀況很不好,但她也表示“回程途中已經落下很多課程,學習不能停”。


她表示:雖然隔離酒店的條件遠沒有家裡好,但是對於這些辛苦的志願者,她心存感激。


Pansy隔離期間的計劃就是學習、發呆。她表示:其實想做很多事,心情也很複雜,但已經回到中國,“保命”後最重要的還是學習。要先解決學業問題,再去想其它。


隔離結束後,她希望能夠好好陪一下家人,見幾個摯友,想睡一頓好覺,想吃炸雞和喜茶。想看看北京的天,北京的雲,北京的日出和日落,然後銘記。


整個過程中,我們數次被P同學的冷靜、理智、縝密驚訝到,覺得她並不像一個大三的學生。她提及往事,說:18歲出國時哭得不行,可是留學在逼著她成長。從“十指不沾陽春水”,到獨當一面。即使在國外經常擔驚受怕,但漸漸明白解決問題才是第一,情緒什麼都解決不了。她說:“不能讓自己輕易地被打擊倒”。


寫在最後


目前,網絡上針對留學生的語言暴力依然存在。部分留學生在國外遭到歧視,被吐口水被罵;他們想回“家”,卻被“家人”稱作“千里送毒”,進退兩難。


作為曾經的留學生,我們要說:留學生出國後,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愛國;而不是出國後,就成為這個或那個國家的人。國內疫情爆發期間,他們在世界各地,蒐集口罩及其它防護物資,想盡辦法發送回國,只是想為自己的國家盡一份力。


多一份理解和寬容:被稱作“千里投毒”的背後


絕大部分留學生,在外注意言行,絕不會想給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家人”抹黑一絲一毫;回國過程中,盡力地配合檢測檢查。他們只求多一點理解。


這些留學生,不只是“流浪在外的遊子”,更是中國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