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鬆成:全球“大蕭條”不會出現,中國投資增速將明顯回升

盛松成:全球“大蕭條”不會出現,中國投資增速將明顯回升

暴漲超2100點,一天的漲幅超過11%——北京時間3月24日晚,美股道瓊斯指數創1933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此前,美股歷經了10天內4次熔斷的“至暗時刻”。國內經濟學界質疑美聯儲亂世下重藥的方式失效,類似“子彈已經打光”的觀點頻頻見諸報端。

由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和勞工危機,全球失業人數預估將超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也在3月24日驚呼,“現在的情況和1929年大蕭條時期很像。”經濟學界也有瀰漫悲觀情緒,“我們面臨的有可能是經濟大蕭條,而不是經濟衰退,是1931年的情況,而不是2009年的情況。”

但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並不認可這樣的觀點。3月24日下午,他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全球不會走向大蕭條,“降息和量化寬鬆未必能完全解決經濟衰退,但可以避免流動性恐慌,防止經濟陷入大蕭條,這是美聯儲從大蕭條及次貸危機得到的最大教訓和最寶貴經驗之一。”

盛松成認為,1930年代的大蕭條與胡佛政府不當的經濟決策有很大關係,但目前美聯儲和美國政府的政策在極力刺激經濟,歷史不會重演。“美聯儲的反應非常迅速,其做法是基本正確的。美聯儲的擴張行動可以很大程度減輕經濟與金融相互衝擊的負反饋循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

大蕭條不會重演

時代財經:3月24日,法國財政部長表示:現在的情況和1929年大蕭條時期很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終身教授金刻羽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面臨的有可能是經濟大蕭條,而不是經濟衰退,是1931年的情況,而不是2009年的情況。有可能面臨的是大的國家40%的產出的喪失,而不是5%的產出的喪失。”你認為全球會走向大蕭條嗎?

盛松成:我覺得不會走向大蕭條。

1931年發生經濟大蕭條時,政府缺乏應對經驗,制定的經濟政策不恰當才最終釀成大蕭條。當時主導世界的經濟學思想是“小政府、大市場”,政府不應該干預,所以美國胡佛政府不僅沒有放水,反而緊縮貨幣和信用,引起了美國信用緊張、流動性收縮,最後導致大蕭條。

現在情況不可同日而語,美國政府和美聯儲都已經知道該如何處理經濟危機。雖然降息和量化寬鬆未必能完全解決經濟衰退,但可以避免流動性恐慌,防止經濟陷入大蕭條,這也是美聯儲從大蕭條及次貸危機得到的最大教訓和最寶貴經驗之一。

2008年的金融危機,“禍水”是從金融體系出來的。而這一次不同。美國金融體系很健全,沒有一家大的金融機構出現大風險。這次危機是由於疫情對經濟產生直接的衝擊,而不是金融系統受到衝擊。所以,美聯儲通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近期,美聯儲政策發佈了各種積極的刺激政策,如重回“零利率”時代,推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將數千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降至0,本週每天都將購買750億美元國債和500億美元機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甚至使出了史無前例的“直升機撒錢”政策,直接給個人發現金等。這些政策都是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同時把經濟拉上去。

時代財經:所以說,你不認同法國財長“現在的情況和1929年大蕭條時期很像”的判斷?

盛松成:回顧大蕭條的特點:第一延續時間特別長。從1929年到1933年連續4年,直到1936年,經濟才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

第二,對經濟影響程度特別深。美國的失業率高達30%,有的歐洲國家失業率超過50%,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當時在歐洲餓死幾百萬人。

第三,大蕭條几乎蔓延全球,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如果沒有大蕭條,希特勒可能上不了臺。哪怕希特勒上臺了,英國和法國原本經濟也是很強勁的,但大蕭條把英國和法國的經濟都打壓下去了。所以說,如果沒有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可能發生。

我們再看看當下:首先,美國已經有如何調控經濟危機的經驗;第二,和1930年代不同,現在的信息透明度和傳播速度比以前要快50倍到100倍,幾秒鐘、一分鐘之內,全球都知道疫情、金融市場等發生什麼情況;第三,科技的發展,如國內提出的“新基建”,以新技術代替傳統產業,從多方面促進經濟穩定。這些都表明了經濟不會再次陷入像大蕭條一樣的狀態。

當然,這一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很嚴重,波及全球,但我覺得影響還是短期的,可能持續半年或者半年以上。

美聯儲沒有被特朗普“綁架”

時代財經:儘管美聯署使出了一系列“救市”計劃,但熔斷還是10天內發生4次,美聯儲救市政策的成效曾經受到質疑。你怎麼看?

盛松成:我們是不是可以倒過來假設,如果沒有美聯儲的兩次降息,可能不只是4次熔斷,也許是8次?那麼,大蕭條可能真的要來了。歷史能假設嗎?

時代財經:歷史確實不可以假設,但可以覆盤檢視?

盛松成:我覺得美聯儲的反應非常迅速,其做法是基本正確的。儘管美聯儲此輪貨幣寬鬆行動在預期管理上存在失誤,但行動本身有其自身邏輯。

在美國,疫情與經濟、金融相互作用,可能使之陷入螺旋式下跌的循環之中,美國資本市場的調整更為激烈,貨幣政策也因此更為激進。

時代財經:那應該怎麼理解美聯儲的邏輯呢?

盛松成:從美聯儲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看,核心在於提供信貸可得性,防止短期衝擊演變為長期衰退,與我國在疫情爆發初期所採取的企業紓困和流動性支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謂異曲同工。

3月2日至3月16日,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跌幅超過20%,經歷四次熔斷,其他多國股市也大幅下跌,COMEX黃金下跌3.33%。3月18日,美元指數升破100大關,為2017年4月以來首次。

疫情衝擊愈演愈烈,對經濟的傷害很大,美股估值原本也已處於高位,最近資產價格的暴跌根本上還是由經濟和金融形勢決定的,呈現典型的流動性踩踏,因而美聯儲的行動宜早不宜遲。

美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關聯非常強,金融衝擊會反向再衝擊居民和企業,形成螺旋反應。當前,美國疫情有加速擴散的風險,經濟與金融相互衝擊的負反饋循環很難打破。

一是疫情衝擊趕上了美股估值的頂峰,因此美股下跌除了反映疫情影響,也加速了長期以來累積的資產價格泡沫的出清。二是美股是美國居民財富的重要載體。一旦美股出現系統性恐慌踩踏、拋售,居民財富將急劇縮水,進而降低居民的消費能力和企業投資能力。這進一步增加了短期衝擊演變為長期衰退的風險。

美聯儲的擴張行動可以很大程度減輕經濟與金融相互衝擊的負反饋循環。美聯儲為維持充分就業和經濟穩定,給企業和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從而防範疫情對經濟從短期衝擊演變為長期衰退。

時代財經:但有聲音認為,美聯儲密集而激進的“救市”舉措,超出了市場預期,這或多或少是被特朗普政府綁架了。你怎麼看呢?

盛松成:首先,美聯儲反應特別迅速,快得連美國總統特朗普可能都始料未及。有人說是特朗普對它施壓,實際情況不可能是這樣。特朗普對美聯儲施加壓力最大的時候不是現在,而是一兩個月前。那時,美聯儲不為所動,為什麼這次突然行動了呢?所以主要不是特朗普的施壓。

第二,美聯儲並不是主席鮑威爾一個人說了算。美聯儲“12+1”(聯邦儲備系統由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儲備委員會和12家分佈全國主要城市的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有13個人,如果大多數美聯儲成員反對,政策是不會通過的。每一次大的政策都需要投票,如果不是比較一致,不可能通過。

中國出口將受波及

時代財經:美聯儲不斷升級刺激措施,以零利率、無限QE等最大限度地阻止金融危機爆發。你認為,美聯儲會使用負利率這一政策?

盛松成:目前美國已經降息接近零利率,但很難走向負利率。美聯儲價格工具的使用空間的確縮窄了,而數量工具仍然有較大的空間。

美聯儲在7000億量化寬鬆後,資產負債表可以達到5萬億美元,也僅佔美國GDP約23%,同時考慮到美國核心PCE同比增速僅1.6%,這使得疫情衝擊疊加油價下跌後通脹將進一步走低,理論上美聯儲擴表仍然有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此次還取消了貼現窗口的罰息,這增加了現有擴錶行動的彈性。通過貼現窗口,美聯儲可以為銀行提供緊急流動性支持。如果銀行願意通過貼現窗口向美聯儲借錢,那麼美聯儲擴表的規模可能不止7000億美元。

最近美聯儲開啟無限QE直接購買企業債,也是為了確保信貸的可得性。美聯儲有的是“子彈”,工具沒有用完。

時代財經:當下全球央行開啟降息潮,中國會降息嗎?

盛松成:國內在一個多月前制定對沖疫情政策時,也有考慮到通貨膨脹。物價指數比較高,所以政府沒有使用較激進的手段。

當下,全世界疫情的發展和美國是同步的,而中國的疫情已經控制住了,武漢地區也已經零增長。我們下一步貨幣政策該怎麼走,會不會降息等要根據自己國內的情況。

眼下全球經濟往流動性發展,而中國還是堅持常規,常規的好處就在於後遺症會比較少。我是建議要降息的,應該進一步寬鬆。

時代財經:疫情衝擊下,經濟衰退對中國帶來什麼影響,該如何應對?

盛松成:第一,國內供應鏈可能會受到影響。第二,最大的影響是出口。從支出法核算,GDP包括投資、消費、淨出口。今年外部環境複雜,淨出口對我國GDP的貢獻難以保證。

國內一季度消費受疫情的衝擊很大。人們收入下降,對消費的影響會傳導到後面的季度。但政府已在採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消費,包括消費券、減稅等。

中國的財政赤字率在主要國家中是最低的,而且中國的債務99%都是國內持有,其中中長期國債佔了很大比重,短期國債佔比較少。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遠超過其他主要國家,所以我國財政赤字的風險實際上比較低。

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支持下,預計今年基建投資增速將明顯回升,投資在2020年經濟增長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時代財經

時代財經從企業新聞出發,及時客觀的報道企業的資本動態,人事變局以及模式解讀,為企業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