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住宅區”是怎樣建成的

陳瞰

60年前,百萬莊從京郊農村搖身一變成為“新中國第一住宅區”,這不僅是由我國著名設計大師張開濟先生主持設計的國家第一批大型公務員居住區,也是西方“鄰里單位”的住宅理念在中國的先行實踐。

1953年3月22日,張開濟開會回來了。他胳膊肘下夾著一張大白圖,神采飛揚,旁人一看就知道——重要的任務來了。

張開濟是當時北京市建築工程局設計院鼎鼎有名的“大拿”——1935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先後執業於上海、成都、重慶、南京等地,新中國成立後來到北京,開始參與建設新政權下百廢待興的共和國首都。此前,張開濟正帶隊給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四個部設計新的辦公場所,人稱“四部一會”辦公群。這是國內第一個根據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和統一建設的方式建造的大規模政府辦公樓群。

1950年2月,建築學家梁思成和陳佔祥共同提議,在北京西郊月壇和公主墳之間,設置新的中央行政區,容納新政府所需的主要行政功能和配套設施。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提案,意欲在北京的西郊再造一座帶有中軸儀式感的新城。雖然在當時不具有完全實施的可能性,但卻給決策者提供了一種思路。

1952年,當時的中央政府決定在西郊三里河地區,建立“四部一會”以及其他一系列部委機關。而張開濟接到的新任務,就是給這些政府辦公組群修建配套的幹部職工住宅區。

鄰里單位

1953年的北京,出了阜成門再往西走,滿眼盡是空曠的農田。位於八里莊塔路與五號門路之間的百萬莊,只是這稀稀拉拉的村落當中不起眼的一個。正在地裡幹活的老大爺,剛剛從村幹部口中得知,這一片要被國家收購了。他心裡盤算的是,家裡的房子和那兩畝地,政府究竟能給賠多少錢?他萬萬想不到, “百萬莊”這麼個普普通通的京郊農村的名字,即將被寫入新中國的建築史。

身為工程總設計師的張開濟,當時手中可以參詳的資料並不多。解放初期,國內的住宅大多分散各處零星建造,集中成片的只是兵營式的機械排布,未形成有組織、有秩序並能將生活福利建築妥善安置其中的建築群體。老北京的衚衕四合院,雖然堪稱居住聚落的典範,但它們只是單層“平房”,而當時需要的則是能容納樓房及各種配套功能的“住宅區”。

難道真的無例可循?當然不是。解放前,在上海,張開濟就聽說過的一個新名詞——“鄰里單位”。這是從國外傳入的一種西方居住理念。首倡者中有位叫佩裡的美國社會學家,他總結出“鄰里單位”的完整體系,即在不被汽車幹道穿越的街區單元之內,通過合適的步行距離,組織起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既安全,又方便。

面對北京西郊百萬莊這片356.2畝的方正完整的地塊,張開濟感到,一個絕好的機會來了——他將有機會完整地實踐“鄰里單位”理論,親手規劃一個現代化居住區的樣板。

“新中國第一住宅區”是怎樣建成的


秩序!秩序!

秩序!秩序!這個詞在張開濟腦中一直縈繞。國家的秩序,社會的秩序,單位的秩序,居住的秩序,這些抽象的“秩序”概念,都得被妥善地安排到一個善美的形式秩序中來。

在總圖規劃上,最容易體現秩序的方式,就是劃分“格網”,形成區塊,繼而填充功能。張開濟鋪開圖紙,在東西橫向畫了三根線,大概四等分;南北畫了兩根線,大概三等分。這些縱橫的線條,是將來社區內的道路。這樣就分成了井井有條的十二個區塊,一種清晰的空間結構躍然紙上。

東西靠外側的八個區,可作為普通幹部的住宅,容納了大部分的居住功能。中間的四個區塊,對於方正的格網進行了錯動。既豐富了空間形態,也使社區道路不是一通到底,有利於降低車速。

最北側的區塊內,沿街佈置了一棟辦公樓,形成門面和屏障。辦公樓南面則規劃為高級幹部的居所,被四周拱衛。

再往下一個區塊,是整個百萬莊的中心。張開濟向左右各擴張了一片,分別安置了商業和小學,二者之間則為一大片公共綠地。綠地、小學、商業,都是輻射整個社區的重要公共設施,安置在正中央,從社區內哪一點去都很方便。住區的核心是居民的公共活動,這也符合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中心區域最南面兩個區塊,主要作為後續建設的儲備用地。以綠化相隔,區塊北側是擬建的人民文化宮,南側沿街預先考慮了建設高層建築的可能。

經過設計部的日夜奮戰,一張秩序井然的規劃圖終於出現在了圖桌上。張開濟別出心裁地給每個區塊都起了名字——以地支為名,自左上角開始,逆時針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八個區,中間的部長住宅則為申區——方正的區塊,對稱的佈局,嚴謹的軸線——秩序!秩序!

區劃格網完成了,每一項功能也都被妥善安置在了特定區塊內。接下來的難題是,採用什麼樣的建築形態呢?

有兩種類型可選:一種是“行列式”。所有樓棟都一排排平行佈置,清一色的南北朝向。好處是日照通風俱佳,壞處是整體形態過於死板。

另一種是“周邊式”。建築沿基地周邊圍合,形成院落。這樣一來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東西朝向的戶型,舒適性上會比南北朝向的戶型差很多。

不過,周邊式佈局也有諸多好處。它提高了建築密度,節約用地;圍合院落利於促進居民交往;同時也避免了行列式的單調感。

張開濟最終堅定地了採用周邊式佈局。在百萬莊這個被大家寄予厚望的樣板項目裡,他渴望達到一種嚴謹而富於美感的秩序。他時常翻看案頭那本1951 年出版的俄文譯著《蘇聯工人住宅區設計》。書中的例圖,那種周邊式的佈局特別具有一種嚴謹宏大的秩序美感。

於是,在後來報給都市計劃委員會審批的圖紙上,我們看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八個區的普通幹部住宅,清一色為三層坡頂小樓,沿區塊周邊鑲了一圈,又延伸進區塊內部再繞一圈。這種“雙週邊”的模式,對於場地的利用更為充分。

只有被拱衛的高級幹部住宅區——申區,採用了二層聯排坡頂小樓的形式。這一小規模的行列式,被藏在了小區中間,並不影響整體的規劃結構。北側為入口,南側為花園,住宅全部呈南北向。意在以這種更高規格的居住形式,與其他區塊區別開來,形成級別的差異性。

“新中國第一住宅區”是怎樣建成的


不斷生長

1955至1956年,百萬莊住宅區的第一代居民先後住了進來。他們是首都的新移民,被從全中國抽調到北京,操著天南海北的口音,組成了新中國重工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通了暖氣的寬敞明亮的兩居室,東北紅松木做的大窗戶,傢俱是公家統一配給的。這樣的住房條件,在人均居住面積只有不到五平米的時代,足以令無數人羨慕。

再後來,發生了很多事:唐山大地震後的結構加固,百萬莊中裡小區的建設,北側原先的辦公小樓,變成了如同一面高牆的核建大廈,周圍三個批發市場的建立,帶來大量生意人湧入,以及一輪又一輪的拆遷風雲……六十年來,大大小小的改變數不勝數,但是無論發生了什麼,百萬莊的大結構一直沒有變,所有的變化,都被限制在張開濟當年規劃的區塊網格之中,只是換了局部“填充”,而沒有傷到整體“骨架”。

百萬莊是中國近代住宅規劃設計史上,在初始時期做出的非常有意義的一次探索和實踐,有人稱它是“新中國第一住宅區”。所言不虛。作為西方“鄰里單位”理論在中國的早期實踐,百萬莊在一個社區裡完整地安置了居民所需的各項功能,如同一個小小的城市。現如今各種時髦小區的噱頭越來越多,但是在浮誇的外表下,一個居住區所應固有的內核,反而越來越缺失。

百萬莊作為一個宏大的居住實驗的活樣本,由其衍生的建築智慧,早已超越了經濟與美學方面的思考,觸及了更加艱難的課題——我們該如何對待身邊這些承載了文化記憶與情感寄託的珍貴遺產?我們該如何重新建構屬於今天這個時代的居住社區的內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