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書裡學來了將心比心與人為善,但這沒有讓我感覺快樂。只會讓我感覺到失望。那麼我學到的有什麼意義?

楊軍鳴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應該是心之交,常言道:君之交淡如水!如果心沒有融在一起,一切都是浮雲!如果沒有將心比心,多多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難免有些自私![玫瑰][玫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是你在書上學到了什麼而是你在行動了什麼!要行就要多行善積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向善若水,冰心玉潔,人生會因此不同也會因此而精彩!善莫大焉![玫瑰][玫瑰]

行善積德會讓人覺得快樂,因你溫暖了別人其實也是在感動自己!如果你學會了微笑,善待別人和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你的人生之路會越來越寬廣,你的人生之行會越來越充實!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自己的心胸寬廣人生的境界才高遠!

其實人生的快樂是在於自己的心態,應該不會被別人左右,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行善積德多與朋友一起分享快樂,和他人分享幸福,你會發現人生其實還是那麼的美好,人生短暫,也許有的人會碌碌無為而悔恨,也許有的人會一生向善從良,哪樣的人生態度就有哪樣的人生!靜觀天地變化,善待人生![玫瑰]





逗表哥666


我來告訴你為什麼,因為世界不是你想象的那個樣子。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有這個疑問的朋友對於這句話和如何與現實世界相處有一定的理解偏差。


1. 善良不是要滿大街都去愛,做人,講究金剛手段菩薩心腸


學會在面對不同的人和事的時候,採用不同的手段,保持不同的態度,這是成長路上必經的一道坎。不要把你的無情給了愛你的人,也不要把你的善良餵了狗。


我曾經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心狠手辣的人容易成功,還是慈悲為懷的人容易成功。


評論區最多的呼聲就是:金剛手段,菩薩心腸。


對人對事加以差異化對待,這是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誌。



就像那個人一樣。人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


出身官宦之家的他,滅二袁,殺呂布,北平馬韓,南定劉表,統一中國北方,叱吒群雄,獨立一方。論其慈悲之處,曹操下邳降關羽,將其收入曹營,極盡款待之能事,上馬提金,下馬提銀,後來任其過五關斬六將也沒殺他。最後關羽斬顏良殺文丑,華容道義釋曹操,就是曹操心善的戰利品吧。論其心狠之處,曹操攻打袁術時,軍中糧盡,曹操罪責強加給糧官王垕而斬之,這件事最後轉移了士兵的仇恨,防止了士兵譁變,真可謂是亂世梟雄。



2. 不要以結果為導向,降低你的期望值


將心比心,與人為善是我們的修煉,不是獲利變現的手段。


老子《道德經》裡講“出生入死”,說的是人生在天地間,其實也不過是過客罷了,出生入死,人一出生便直奔死亡而去。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其實就是一場修行。將心比心,一心向善是我們的修煉手段。


為什麼會失望呢?是因為你對自己的付出有了期待,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我們總希望我們傳遞出去的善良和溫暖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夠得到回報。但殘酷的世界告訴你,有時會,有時不會。有時你甚至會因為你的善良而受到傷害。以德報怨的人不多,以怨報德的人大街上多的是。


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所以啊,我的答案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金剛手段,菩薩心腸。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大家是否滿意。歡迎點擊關注並在下方留言,我會第一時間回覆大家。


無厘頭跨界


書裡還有這些話:

1.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2. 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拋卻一片心。

以及:

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們在書裡看到的很多話,都有具體的語境,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寫就的。當時的作者寫下這些話時,目的也許與今天的讀者並不一致。所以書裡讀來的話,不管多麼讓人拍案叫絕,拿到現實裡未必就是萬能鑰匙。


比如這句將心比心,和與人為善。話是好話,也沒有說錯。拿來用在現實生活裡,按說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你接觸到的人,未必和你一樣認同這句話。也許他們認同的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或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謂三觀不合,也就是如此了。碰上了的確讓人失望。


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你的理解力也會越來越強。讀來的東西越來越多,逐漸融會貫通。多讀書是沒錯的。大量閱讀的結果是,你會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這是最最重要的能力。


威斯特西


你學到的與人為善,將心比心這沒有錯,這是做人的道理,並不是能給你帶來快樂,但可以問心無愧


同同1765


我想我們應教育後代,人以本份為重,就是說做人要有人道與原則,並不是就讓人驅負…


小虎幾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要做一個帶吃刺的玫瑰🌹


何時醒悟


學來的都是假的,只有本性善良,才有快樂,所以,佛家不傳教,只靠本心悟


風起雲湧的大海


學會一分為二,換位思考、公平公正、厚德路寬、行善積德造福於孑孫後代哪有想不開不快樂的道理。


家和萬事興541118利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bca0000faba8adf3af2\

小衍時光


我從書裡學來了將心比心與人為善,但這沒有讓我感覺快樂。只會讓我感覺到失望。那麼我學到的有什麼意義?

關於你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有點難度。包含了我們生活,工作當中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下面我就作個自己的分析與見解。

1.儒家思想主張人性本善。

待人處事誠實不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行事。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從好的方面想,多從對方的角度分析處理事情,以益於別人,那麼久而久之,世界就變得美好和諧了。

2.法家思想認為人性是惡的。

法家思想認為人性是惡的,所以要以健全的法治來衡量人的行為標準,加以約束。此類型的人,大部分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有時候大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觸碰到法律的紅線。

以上我只簡單點把人分為二類。至於書本上學的,那肯定是倡導好的一面,引導我們多行善事,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和諧!當然,現實社會當中也確實存在一部分不好的不友善的人。可能這部分的人影響到了你,從而讓你發出這樣的感慨。所以你更要很好地去分析面對和處理好了。畢竟善的一面是多的,這也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參與,讓我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加美好和諧。

以上只是個人拙見,不知能否幫助到你。也歡迎大家共同參與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