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與己為善,是智,與人為善,是聖”這句話?

櫻鬍子


戰國《孟子·公孫丑上》雲:“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其意思是說:就是善待天下人,而善待天下人就是最好地善待自己。更明確地說: 學習人家的優點以提高自己善良的品德,就能更好地善待天下人。有德行的人最優秀的品質,就是時常行善幫助天下人。

而“與己為善,為智,與人為善,為聖。”則進一步昇華了其內涵。從單純的善待自己,這種智的行為模式,到善待他人,成為聖行的境界。更具了人生的積極意義。有兩句話經常在說:“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的確,在我們的生活中,“與己為善,與人為善。”實際上是有機結合的,無法割裂的。何為“智”?在人的思想行為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對事物認識和掌控能力,即為智者。“與己為善”是一種聰明,同時,也是為人的基礎。

而“聖”則上升一個高度,“與人為善”就是一種聖者的行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簡單地說:“愛人先愛己。” 善待自己的前提,就是熱愛生活,用陽光的心態面對一切,在此進一步拓展而善待他人。為人處事,多一分愛心,多一分寬容。與人為善,和睦相處。

從更深的角度上來講,聖者的行為,就是“上善若水,大愛無疆。”“與人為善”並不侷限於生活中的小事,更多的是表現在對社會共同利益的奉獻上。比如,做好事樂於助人行公益之舉,就是聖者的善舉。

宋.楊萬里雲;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而三國劉備言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都是說明了人之為善的基本準則。

因此而言: “與己為善,為智,與人為善,為聖。”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其最終的人生目的,就是從“智者”而達到“聖行”的境界!


醉愛詩書


人生的成敗,是取決於對自己,對別人的態度。不珍惜自已的人怎麼與診愛別人呢?

珍愛自己走大智,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珍惜自已才能更好地關愛別人。自己優秀了,健康,家人也就少操心了,反回來說,只有自已善待好自己,才能去善待親人,這是辯證的關係。有血緣關係相互善待是人之常情,如呆說一個人能無所索求地善待所有的人,那你就脫俗為聖了,因"為你的境界己經十分開闊,以天下為己責,善待一切,就是善舉,義舉,你己經衝破了世俗的樊籬,走出了自我,把自己容入到社會的大家庭裡。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忘我的人先天下憂而憂,這是生活做高峰,是生命的歸縮。善待別人就是尊重生活,熱愛生活,珍惜生活,把生活提升到空前的高度,那不是聖,衝破習俗便是聖,相對於不`善待自已的,是不珍惜生命,不懂的生活,人生也不會轟轟烈烈。

能夠善待別人的人,一定是一個不凡的人,一個讓生活充滿陽光的人,他的生活肯定是豐富多彩,充滿樂趣的


墨香飛筆


善,是道的一個方面,是道的一種特性,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人知善、懂善是一種智慧,行善或者說為善是為道德,道德是人最大的智慧。

與己為善,即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本來應該是人的一種本能。可是現實中的人們總是兩眼緊緊地盯著那些身外之物,整個心神都被物慾所佔領,很多時候為得到那些身外之物而不惜對自身造成傷害。這些行為是捨本求遠,是為極大的不智。可悲的是這樣的不智成為了現實中的常態。相對於這種常態,與己為善的本能倒成了一種智慧。本能進升為智慧,是人智慧的一種退步,這都是人的物慾和貪念矇蔽了人的心智造成的。

與人為善,是順應天道的品行,是道德的行為,那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那種智慧比較高深,而一般的俗人眼界短淺,心胸狹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根本看不到道的運行規跡,更不知去順應道的運行,最關鍵的是不懂得順應道的運行是可以利用天地大道的能量獲取更多利益的道理。這些道理只有大智慧的聖賢才會懂得,與人為善只是這些道理中的一個方面。


夢113300796


與己為善是修心達意,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即有出世的看淡生死,善存於心,悲憫生靈,善對己心,心地閒靜,雜塵無染,善己善人,

與已為善,心中有己有善,積極入世,有所作為,做事不要傷心動火,活的從容自然。滾滾紅塵,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名利束身,幾人能做到與善?故此,與已為善是智。正是勝人易,勝己難,難於心勝。

與人為善是聖。人和人相處,實質是和錢物相處,沒錢沒利沒名,和你相處聊天是浪費時光,倒不如打麻將,上網,閉目養神舒心。與人為善,不僅是性情好,說說笑笑,時常要你免費幫忙出力,時常白要點東西,借點錢。不付出落個虛偽收摳。善又從那裡體現出來。心胸豁達,樂善好施,善耶。善聖耶。

還有一種大聖,行為聖,教化萬民聖,這為思想的聖者,千年能出幾人。

於己為善是智,於人為善是聖,境界高遠,內勝外達,善哉!


王高華9999999998


與己為善,是智。與人為善,是聖。首先得懂得善的因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積獸之家必有佘殃。看來積善首先是為了自己,人總想自己一生吉樣平安,而脫離了這種想法和要求的人,談什麼智,自己立了善根。回得了應有的善報。再將這種善根善報司與他人,司與千百萬人,讓善普級與天下。天下皆善,何不為聖呢?


時光流逝歲月如歌662


與已為善是人之本性,與人為善卻需要良好的思想品德。

人的一生偶爾做幾次善事不難,難就難在一輩子都堅持做善事,這不但要有崇高的思想品德,更要有堅韌的毅力。能堅持一生從善如流的人,當為聖人。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好像你的這些話 總結開來 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京城藥香人


與己為善就是善待自己,是一種人生境界,凡事拿得起,放得下,知進退,不強求,無貪慾。表面看是自私,實則是看淡一切的大智。

與人為善,不僅是心生慈悲,樂善好施,更是一種理解,包容的大度胸懷,是無私的付出,給人心的感動,情的愉悅。可以感化別人,都與人為善,是一種超凡的大愛,無上的人生美德


地上老君


  用自己的認知評論事物,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人人都有不足。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心是一杆秤,稱人先稱己。挑人過錯,自己也有不完美;責人短處,自身也有缺陷。一味步步緊逼人,不會讓別人走上絕路,而會讓自己無路可退;眼睛總盯人是非,不會讓人顏面盡失,而會讓自己顏面掃地。

  與人為善,於己為善

  一個人的寬容來自一顆善待他人的心;一個人的涵養來自一顆尊重他人的心;一個人的修為來自一顆和善的心。眼裡容得下別人的人,才能讓人容得下他;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柔和待人的心態常伴讓自己處處祥和。

  不要以自己的判斷去評論一個人,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波及其他人。每一個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尊重他人的選擇。人不能霸道,霸道無友;心不能自私,自私則困。心中有愛有情誼,眼中能容有世界。路,不在他人的行裡,而在自我修為裡。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做事要留有餘地,說話要留些口德,惡語出口不足以喪身,卻足以喪德,言語之惡,莫大於造誣。人的嘴要吐真話、善語,不要無中生有,信口雌黃。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戲謔有度。

  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得理不必爭盡,留些寬容;凡事不必做盡,留些餘德。多一些捫心自問,少一些爭執指責;多一些觀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責。有所覺悟會從自身找問題,沒有覺悟只會把箭射向別人。

  與人為善,於己為善;與人有路,於己有退。他人有過不究,於人有恩莫念,愛人先愛己,責人先問心。地至穢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無魚。對待伴侶需要包容,對待朋友需要寬容。君子有容人之雅量,不會為小事而一爭高下。

  人人都如同有缺口的杯子,只要你不從缺口處去看,杯子就是完整的。朋友對你說了慌,應考慮他是否有難處;他人給你帶來麻煩,應換位淡定面對。看事不要武斷,做事不要趕盡,智慧不生煩惱,慈悲沒有敵人。真正的愛心,是照顧好自己這顆心;真正的慈悲,是在日常的一言一行裡。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煩惱如風,無根而起;憂愁似雪,無源而來。為他人想,為自己活,做事不佔全利,為人不求苛盡。路要用心去丈量,人生要靠自己完成。入目的即是風景,原諒的即是寬容,退讓的即是慈悲,不爭的即是智慧。

  做事,進有招退有術;做人,心無邊行有度。看淡紛擾,看輕得失,來了、去了,隨緣隨喜。功名利祿皆為過眼雲煙,不是自己的不要強求。真正的君子是,明知有機可投卻不為所動。做人不求問心無愧,只求無愧於心。

  所遭所遇皆看成難遭難遇。跌倒,只為更堅強的爬起;挫敗,只為更好的成功。朋友背叛,應心生歡喜,總比到最後知道的好;遭人背後使壞,不要生惱戳穿,讓你看清人的真面目。

  以歡喜心看事,事事為我而生;以感恩心待人,人人皆是我師。親人讓你懂得大愛;朋友讓你知道感恩;對手讓你知道包容;小人讓你知道看清。好心情來自好素養,好素養來自好心態。眼寬能容人,心寬跳出三界外。安然,自然;豁然,悠然。


三農創業集錦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才會有對待事物不同的看法。

並且人是環境的產物,性善論與性惡論一直在爭論不休,我只想說,這是由於每個單獨的個體所吸收的文化屬性不同,才會導致惡,與善的局面。

與己為善可以說是一個修行的過程,給自己注入了善因,才會有與人為善的良好結局。這是一個主管選擇的結果。

所以說與己為善是智,與人為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