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三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三)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三


導讀:


  西方人更強調以會戰為中心,強調實力和綜合國力;而孫子避開會戰,強調避實擊虛。


全文約4905字,預計閱讀需要7分鐘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三

  柯林斯等論孫子

  美國國防部召開“孫子的戰略思想”研討會,與會的有:艾奇遜,謝偉思,文森特,戴維斯,馬歇爾,麥克阿瑟,史迪威,赫爾利,魏德邁,顧維鈞,胡適,艾森豪威爾,威斯特摩蘭,科林斯等,杜魯門總統發來賀電,電文稱:“孫武不僅是東方兵聖,而且是世界軍事思想的先驅代表人物,他影響了古代,將更長久地為未來的人們提供思想依據”。

  研討會開始後,科林斯首先發言,稱:“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略的思考比他更深刻”。

  顧維鈞說:“有一個‘孫子練兵’的故事,對後人啟示很大。孫子原是中國春秋末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因陳國內亂,陳完逃到了齊國,改姓田;孫武的祖父田書又被齊國國君賜姓為孫。一次,齊國發生內亂,孫武逃到了吳國,經大臣伍子胥的推薦,以《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閭。吳王讀罷兵法,雖讚不絕口,但也懷疑作者是否只是一個理論天才,於是,他召宮女一百八十人,令孫武操練。孫子將宮女分成左右二隊,命吳王的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稱為左姬、右姬;又設一人為執法,二人為軍吏,主傳令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數人,充為牙將,執斧鐮刀戟,列於陣前,以壯軍威。宮女們一個個身披甲冑,頭戴兜鍪,右手操劍,左手握盾,嬉笑不止。孫武於是當眾宣佈軍法:一不許行列不整,二不許言語喧譁,三不許違背軍令;然後他親自教習了‘前’、‘後’、‘左’、‘右’、‘坐’、‘起’等項‘約束’,並三令五申之。演練開始,擊鼓宣令‘右’,宮女們掩口嬉笑,行列參差不齊,孫武說:‘紀律不明,軍令不熟,是我為將的責任’。於是他再申前令。鼓吏又擊鼓宣令‘左’,二姬及宮女無不笑者。孫武大怒,叫道:‘執法者何在?’執法者前跪,孫武大聲說:‘紀律不明,軍令不熟,是我為將的責任,但現已三令五申,士兵仍不聽從,這是士兵的罪過。按軍法當如何處置?’執法者答:‘當斬!’孫子喝令:‘士不盡誅,罪在隊長,將左右二姬斬首示眾!’力士們不敢違令,便將二姬綁縛。吳王在臺上觀看操演,忽見斬愛姬,大為驚駭,讓大臣持符馳救。孫子說:‘軍中無戲言。臣已受命為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于軍前。宮女們見狀,無不大驚失色。孫武於隊中再取二人為隊長,並申令擊鼓,女卒們左右進退,迴旋往來,皆毫髮不差,寂然無聲。於是,孫子向吳王彙報道:‘兵已整齊,願王觀之,唯王所用,雖使赴湯蹈火,亦不敢退避矣’;這就是孫子練兵的故事,它說明,任何組織,沒有嚴格的紀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它就會失去凝聚力和行動力;只有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才能破堅克難,無往而不勝。孫武連被中國古人汙為‘小人’的女子都可練成‘赴湯蹈火’的士兵,更何況男子漢呢!吳王不得不承認其‘通天御地之才’;孫子於是被封為上將軍,號為軍師,責成伐楚”。

  麥克阿瑟說:“中國人是戰爭奇才,我深為佩服!顧先生,請問孫子攻打楚國,後來如何?”

  “伍子胥請教如何伐楚?孫子說:凡用兵,先除內患,後可外徵。現吳王之政敵掩餘在徐國,燭庸在鍾吾,隨時準備叛亂,因此必須先將之除掉,伐楚才無後顧之憂。於是,吳國派兵擒殺了掩餘、燭庸,並滅掉了徐國和鍾吾。可此時,孫武仍不主張貿然興兵,他認為己方民力疲憊,敵方士氣未消,因此必須積蓄力量,待機而起。他派部隊反覆襲擾楚國邊境達六年之久,使楚國兵疲力惰。一年,楚之屬國蔡國反楚,向吳求救,孫武乘機興兵六萬,殺向楚國。吳兵擅長水戰,但逆水行舟,速度太慢,達不到快速機動、出其不意之效。於是,孫武下令舍舟登陸,千里直趨漢陽。楚將聽說吳軍舍長取短,大笑孫武徒有虛名。孫子兵至大別山,先派敢死隊員三百名,擊敗楚軍先鋒,然後將計就計,設下圈套,趁敵夜間來劫營而大敗楚軍。楚之主帥隻身逃脫。在進攻郢都、紀南城時,孫武引漳江之水灌入城中,楚王棄城而逃。這是歷史上有史可查的借水殲敵之先例。

  大敗強楚之後,孫武退隱歸山,不知所終。據載,孫子還曾力勸伍子胥急流勇退,可惜未果;伍子胥後來也預見到吳國滅亡的結局,被吳王殺害。”

  麥克阿瑟:“孫子不僅在言語上表現得聰明異常,而且從行動上也顯得大智大睿!我聽說中國人崇尚急流勇退,這也是中庸之道吧!我們西方人不太理解,萬一有更輝煌的前程,不就半途而廢了?”

  胡適:“老子稱‘功成而身退’,這也算中國特色的智慧吧。漢朝的張良建朝後杜門不出,得以善終,而韓信及諸王均被剪滅;明朝的劉伯溫即使退隱,也未得善終,其他如文臣第一的李善長、武將第一的徐達等皆被殺戮。中國有句話叫‘功高震主’,‘家天下’或許只能如此吧,至於說耽擱了前程,這是必然,不過也沒辦法,腦袋更重要”。

  眾人哈哈一笑。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三

  科林斯宣讀他的最新論文:《論孫子的戰略戰術》,大致是:

  未戰廟算,知己知彼。

  中國古代作戰前,要在廟堂舉行謀劃會議,稱為“廟算”。廟算不僅在於準確地分析敵情,還在於如實地瞭解自己一方的戰鬥力和其他主客觀條件,做到成竹在胸,未戰而先勝。

  孫子認為,“五事”、“七計”是知勝之道。“五事”即道、天、地、將、法。“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也就是說,決定軍事組織效能的因素有:政治背景,人心所向,戰略方針;智、信、仁、勇、嚴等將帥的素質;環境,條件,天時,地利;軍法制度,職責劃分,等等。除此之外,孫子認為,還可以通過“相敵”、“角之”、“用間”等方法來獲取情報,從而穩操勝券。所謂“相敵”,即直接觀察敵情,孫子列舉了32種敵情觀察法: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來也;鳥起者,伏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半進半退者,誘也;鳥集者,虛也;旌旗動者,亂也……。所謂“角之”,即通過與敵人小規模直接較量而知敵我的實力及特點,孫子說:“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所謂“用間”即使用間諜,從而獲得許多絕密的軍事情報。

  上兵伐謀,出奇制勝。

  孫子十分重視謀略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認為“兵者,詭道也”,“上兵伐謀”。為了以謀略“不戰而屈人之兵”,一方面將領要提高自身的修養素質和領導水平,做到“靜以幽,正(嚴正)以治”,“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因利而制權”,另一方面君主要放手讓將領去發揮自己的才幹治軍用兵,發號施令。孫子說:“將能而君不御(不從中牽制)”,“君命有所不受”。只有這樣,才不會錯過戰機,導致失敗的局面。還有,中國謀略的關鍵在於一個“奇”字,用兵要正奇結合。孫武說:“戰事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老子也說:“以正(光明正大的無為的方法)治國,以奇用兵”,“奇”字典型地反映了炎黃子孫重計謀的特點。“兵以詐立”是奇,出敵意外是奇,變幻莫測是奇,將計就計也是奇,在實際作戰中,“奇兵”要建立在一定的預測的基礎上,不可一味出奇,否則,會被敵識破和利用。所以,正兵與奇兵要結合,它們之間相輔相成,互相轉化。李世民就說:“吾之正,使敵視以為奇;吾之奇,使敵視以為正”。

  因敵制勝,求之於勢。

  孫子認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應當“因敵而制勝”,“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又說:“善戰者,求之於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此隨機應變和用勢之策應當考慮:(一)組織好自己的隊伍。隊伍的編制要嚴密,指揮要統一,但在關鍵時刻又要授權部下,臨機處置,靈活作戰。孫子指出:“凡治眾如治寡,分數(形成各級組織)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號令一致)是也”,又說:“紛紛紜紜,鬥亂而(自己)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陣形圓滿)而不可敗也”,可見,孫子要求軍隊成為“實”的團體,步調整齊,軍紀嚴明,遇亂不亂,遇敵不散,這樣兵勢就操在自己手裡了。(二)鼓足士氣。孫子之“佚能勞之,飽能飢之”,“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投之亡地然後存,置之死地然後生”等都是針對士氣而言的。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必須想方設法籠絡人心,鼓舞士氣,使士兵“可以為之生,可以為之死”。(三)雜於利害。因敵制勝,應當考慮正反兩個方面的因素綜合決斷,以免失之偏頗,反為敵所誑。孫子說:“先知迂直之計者勝”,迂直之計即:能從迂中見直,直中見迂,不利中見利,利中見不利,並且善於化弊為利。(四)利用地勢彌補兵力不足。孫子對地理與軍事的關係敘述得十分詳細,他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還說:“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險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孫子具體地指出:“高陵勿向(別仰攻),背丘勿逆(別攻擊背靠山丘的敵人)”,“絕(穿越)山依谷,視生處高”,“絕(橫渡)水處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如此等等,孫子幾乎對每一種可能遇到的與地理有關的問題都作了交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從理論的高度系統地總結了各種地形,分為“通”地(四通八達之地)、“掛”地(易去難回之地)、“支”地(於敵於我都不利之地)、“隘”地(關隘重地)、“險”地(易守難攻之地)、“遠”地(雙方都不宜前往挑戰之地)等六種類型,爾後,又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論述了“圍地”(前險後窄之地)、“死地”(無處可走之地)、“衢地”(暢通無阻之地)等九種可能遇到的境地。以上,特別是通地、隘地、衢地值得軍事家們深入研究。

  在現代戰爭中,通地就是指戰略要地,如重要的國家、大陸、河流和島嶼等。從世界範圍來說,土耳其、波蘭等國家屬於通地,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馬六甲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波斯灣是通地;從中國範圍來說,徐州、鄭州、錦州等城市屬於通地,安慶、杭州、上海也是通地。通地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可以自由地調遣部隊,攻守自如;二是糧草給養十分充足。而隘地屬於易守難攻之地,如中國的南京市、四川省和山西省。所謂的衢地既可以理解為通地,又可指戰役戰術要地,如制高點、橋頭堡、渡口和交通樞紐等。

  我們西方也有類似於孫子的通地說和衢地說的“心臟地區說”,代表人物是麥金德(Mackinder1861—1947)。基於大陸國家馬其頓打敗海洋國家雅典,羅馬戰勝迦太基,以及英國在現代的衰落,麥金德認為陸權比海權重要。他把歐亞大陸和非洲合稱“世界島”,與周圍島國合稱心臟地區。東歐為通向心臟地區的大門。他說,如果德國與俄國聯盟,或德國征服俄國,則奠定了征服世界的基礎。由於海權國家無法進入心臟地區,使得心臟地區邊緣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和德國等大陸能獲得和平安寧。除此之外,西方還有海權說和空權說。海權說的代表人物、美國的馬漢(Mahan 1840—1914)總結了英、日、西班牙等國稱霸世界的歷史,認為“海上交通線是一個國家實力和戰略的最為重要的獨一無二的因素”。一個強國應該控制海上的貿易,建立海上基地,牢牢地掌握制海權。喪失制海權,國家的經濟將被扼殺。“戰爭最終不是戰鬥而是實業”,故應通過制海權保護本國的經濟貿易。如果制海權受到威脅,就必須進行海上戰爭。此時,應集中力量摧毀敵人的一切戰艦,給敵人的海上力量以致命的打擊。馬漢的海權主義給老羅斯福政府很大的影響。另一個用勢學說便是意大利少將杜黑(Douhet 1896---1930)的“空權說”、“空軍制勝論”。他極早地預見了空中戰爭,認為在未來戰爭中制空權絕對重要,“掌握制空權就是勝利,喪失制空權就是失敗”。因此,杜黑主張加強空軍威力,大力發展航空工業,在實戰中,集中使用空軍力量,不僅打擊敵人的前線陣地,而且攻擊敵人的後方,以破壞敵國的工業、挫傷敵國人民的鬥志。他的這種空權主義理論極大地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從上可見,孫子的戰略戰術與西方的學說是有相通之處的,不過,差異也是明顯的,如:

  西方人更強調以會戰為中心,強調實力和綜合國力;而孫子避開會戰,強調避實擊虛;

  西方人更重視用兵之“快”,而孫子更重視用兵之“奇”;

  西方人看重兵種、武器的作用,而孫子在這方面沒有論述;

  西方人古代主要運用騎兵,兵員少,機動快,補給容易;而中國人主要依靠步兵,兵員龐大,難以真正快速地機動,糧草供應非常困難,所以,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帶甲十萬,千里饋糧……。

  科林斯宣讀論文完畢,謝偉思、文森特分別就吳起、孫臏的軍事思想與孫子思想的聯繫和比較作了報告,以後三天,馬歇爾、威斯特摩蘭、艾森豪威爾、史迪威等就孫子兵法在當代的運用進行了激烈的辯論,《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對此作了深入的報道。(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