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招”,找回疫情發生前的好睡眠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各行各業也陸續有序復工復產,不少人卻發現,想要找回疫情發生前的好睡眠,還真有點難。近日,一份來自中國睡眠研究會等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全民居家戰“疫”期間,我國居民睡眠時長明顯上升,但普遍比平常睡得晚、睡得差。其中,有一半的人在零點後才就寢,是平常數據的5倍。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劉忠純教授指出,恢復正常的睡眠,心理生理要同步調節,既要保持良好的睡眠行為習慣和舒適的睡眠環境,也要對睡眠有正確認知。

平均睡眠質量下降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夜貓子”明顯變多。其中,有一半的人在零點後才就寢,其中,61%的“夜貓子”選擇玩手機;47%的人關注公共衛生消息,46%的人刷微博、微信關注時事和娛樂消息,46%的人用微信聊天。相比“宅”在家前,人們的入睡時長普遍延長了30分鐘,睡眠困難現象凸顯,作息更趨紊亂,平均睡眠質量下降。

“面對疫情,出現入睡困難、眠淺易醒、多夢以及白天精力不濟、睏倦等失眠症狀,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劉忠純指出,疫情期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擔憂和恐懼。在這種情況下,機體處在應激狀態中,睡眠必然會受到影響。但如果失眠情況比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需要就醫了。

“四招”助你好入眠

“規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劉忠純指出,睡眠是一種自然的休息狀態,目的是為了休養生息,要保持一個好的睡眠狀態,就需要保持良好的睡眠行為習慣和舒適的睡眠環境。

一是要規律作息,不要受疫情影響胡亂作息。按時起床會帶來按時就寢,能幫助建立作息“生物鐘”。二是不要在睡前做與睡眠無關的任何事情。比如看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看比較刺激恐怖的書籍、玩紙牌遊戲、與人爭吵,以及思考問題或比較煩惱的事情等等。三是保持運動量。選擇在白天或傍晚的固定時間適當運動,但不要在睡前2小時內進行劇烈運動。四是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要規律進餐,睡前不宜太飽或太餓,避免進食過於油膩或難消化的食物;睡前少喝水,避免接觸煙、酒、咖啡、茶、可樂等物質。四是創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包括確保臥室乾淨衛生、溫度溼度適宜、寢具舒適、臥室光線和聲音可控,必要時可戴眼罩、耳塞。

糾正錯誤的認知

“並非人人都需要8小時睡眠。”劉忠純說,每個人的睡眠時間有長有短,並非都需要8小時,只需睡到第二天感覺精力恢復即可。如果前一晚沒有睡好,也不要第二天通過午睡、打盹來補覺。午睡、打盹會影響第二晚睡眠的驅動力,可能加重失眠,惡性循環。

“偶爾一兩個晚上的失眠,並不會對工作或身體造成多大影響。”劉忠純指出。入睡困難或夜間醒來難以再入睡時,不要一直躺在床上努力入睡,會增加煩躁感和挫敗感,加重失眠。可以起床、離開臥室,做一些溫和的活動,如看篇幅比較短的書報、聽節奏舒緩的音樂、散步等,待感到睏倦時再上床睡覺。

劉忠純說,當遇到失眠時,需要糾正錯誤的睡眠認知,審視自己是否過度惶恐,避免出現過度擔憂產生比失眠本身更大的不良影響。可配合放鬆訓練,通過身體肌肉的放鬆達到精神上的放鬆,必要時也可配合一些助眠藥物治療。(文俊 龍華 陳紅)

(來源:《湖北日報》2020年3月2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