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普通父母,為了子女而省吃儉用,老了卻被子女嫌棄”,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個親戚家的女子。單親家庭,母親含辛茹苦把她養大,節衣縮食供她讀大學,為參加工作也是勞心勞力,各種付出。最後那個女子結婚後,和老公居住在母親家,奇葩的是寄人籬下的女婿不僅不知感恩,反而經常和丈母孃鬧矛盾,甚至惡言相向,那個女子見此情景居然都不發一言。可憐的老母親為了女兒可能也只有忍了嘛,苦還是隻有往肚子裡吞。儘管如此忍氣吞聲,女兒女婿依舊我行我素,不知悔改喔。當然了,別人家的事我也不是太清楚箇中內情。但是就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假如我老公對母親不好,我可能會選擇母親而不是一味的袒護老公。所以,對那個親戚家女子的人品及三觀,我們這些旁觀的親戚也就只有呵呵了。


那一抹心香


唉;能怎麼看;為了孑女省吃儉用多的去;至於被子女嫌棄超出大家的想象;這就是養大的都是白眼狼;所謂父母不吃不喝也難已滿足子女要求;所以付出再多也是等於0 ;我們有個堂姑為了小兒子能上大學借錢借到哭還要繼續借;後來兒子大學畢業留在大學任教,娶了媳婦後根本不把農村父母放在眼裡,媳婦極度排斥二老,去年姑姑生病了想去兒子那裡看看;自己帶兩萬不用兒子一分錢;媳婦當她們是外人,難道不叫人心寒嗎,


遠道而來的胡媽


我一直認為,人首先要為自己而活,自己活明白了,才能惠及子女及其他人。


第一,為人父母的,不能把全部身家和希望都壓在子女身上,動不動就以“我以後就全指望你了”、“你是我全部的寄託”等言辭想法施加在子女身上。太沉重了。老了也要有老了的活法,有朋友、有興趣愛好、有老伴兒、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這樣的老人活得比較積極,也不會給子女太大的精神負擔。


第二,很多子女嫌棄老人的,並不是感情上很淡漠,只是嫌棄老人的一些生活習慣、不良嗜好、不講衛生、頑固不化、對年輕人的生活隨意干涉等等。比如有很多年輕人成家了,把父母從鄉下接來大城市住在一起,他們的感情其實很好,初衷是讓父母老年也享享福。但是相處久了就產生了矛盾,老人不愛洗澡、剩菜一吃三天、洗臉洗腳毛巾不分,等等。不是子女不愛父母了,而是父母一些習慣真的讓人喜歡不起來,還不願意改。所以老人要懂得與時俱進,敞開心扉,接納日新月異的新時代。


第三,當然,也有一些子女確實不孝順,父母省吃儉用培養他出來,他卻不懂得報恩。這裡面父母對子女從小的教育,可能也出了問題。導致了這樣的惡果。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把一切都奉獻給子女,也要多考慮自己,自己留一手,老了不用完全依靠子女,才是自在的人生。你嫌棄我?沒關係,我們各過各的!



花事小主


普通父母為了子女省吃儉用,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父母老了,身體不再健康了,子女嫌棄的也偶爾會見到或者聽說。

在這裡說下自己的個人觀點,也是自己的一些思考。總結一下就是作為父母的需要注意兩件事情,才能更好的做到老有所依。

第一:父母省吃儉用為了孩子一心付出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苦衷。讓子女知道,很多東西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讓子女看到自己的付出。如果有機會一定要讓子女理解到,父母是怎樣辛勤付出怎樣省吃儉用怎樣為子女遮風擋雨的。只有子女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到這其中的付出與努力,在以後的日子裡才會珍惜父母的情誼。

第二:作為父母,一定要盡力為自己以後的生活做好規劃,最起碼為自己以後的經濟來源做一些規劃。不要把自己年老後的一切都依賴在子女的身上。畢竟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社會中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壓力。自己手裡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為以後的老年生活提供更多的基礎保障,也能為自己的子女減少一定的壓力。

最後,請大家珍惜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請善待自己的長輩,畢竟誰都有老去的一天,願天下善良勤勞的父母都能老有所依得享天倫。


曼曼求索


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都是孩子,只要自己還有點力氣都會力所能及的給予幫助,幫助子女成家、立業、帶孩子,從小都是始終如一,不管怎樣還是要做到百善孝為先。

一、父母節儉有以下幾個常見的原因,3個是與父母有關的,2個是與子女有關的,不完全但很普遍:

1.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只能解決溫飽;

2.子女贍養能力不足;

3.父母有一定的收入來源,消費需求一般;

4.子女有經濟壓力;

5.身體不好省點錢看病買藥。

小結:不管年齡多大人的慾望是存在的,沒有哪個父母想吃的不想買,想用的不想用,身體不好子女該承擔的還得承擔,瞭解他們的需求,儘量提供幫忙,自己少買一件衣服、包、少一次聚會的錢都夠他們用一週了,人老了更加需要關懷,工作再忙、路再遠都無法隔斷自己的親情,影響你去關愛自己父母。

二、老了卻被子女嫌棄,不如改成老了子女不喜歡,嫌棄畢竟是個貶義詞不太令人接受,不愛自己父母的人畢竟也只是少數,可能是幾個幾種主要的因素吧:

1.父母喜歡嘮叨;

2.父母愛干預子女的生活;

3.父母能力不足,不能給予幫助;

4.父母的生活習慣不同;

5.年齡代溝無法理性溝通相處;

6.身體不能自理。

小結:綜合上述都是很常規的現象,生活中都很難去避免,如果都能把父母養你一半的用心賦予行動這一切都會被溫暖退去,畢竟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子女好,只是現在的年輕人過於隨性、崇尚自由思想步調很難一致,導致不喜歡的情緒油然而生,很多近40歲的人都還沒法做到與父母的和睦相處以心交心,只有待到浮華退去才能自然清醒。

在中國尊老愛幼是亙古不變的美德,不容忽略和漠視,拋開人性良知的泯滅,不能“娶了媳婦忘了娘”父母年齡大了作用及價值少了,但從不缺少對你的愛,多點溝通、多點關注,積極去愛,不要等到人不在了再去後悔,父母在家就在。


佛系張家大小姐


家裡條件一般的,自己原生態條件差的,還有就是夫妻感情不好的,都是把所有情感寄託在子女身上。

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沒有自我,眼睛就盯著子女,等孩子們大了,他們有了自己的生活,作為老人,還不知道退出,時間長了子女就會反感。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老人,兒子結婚了都30多歲,母親還把的生活重心還在兒子那邊,經常不打招呼就過去,直接開門,兒子媳婦不在家,她就把他們的衣服,內衣內褲都洗乾淨,把亂的家裡收拾好,結果有次媳婦和他兒子吵架了,說你媽來能不能先打個電話,我們也有自己的隱私。這是條件好點的家庭,差點的,在農村偏遠地區,父母都有殘疾的,他們就是教育孩子,什麼好的都給你,父母什麼都捨不得,孩子長大了,不學無術,還嫌棄自己的父母,根本就不養他們老,他的父親去世了,兒子口袋沒錢,還是家裡親戚湊錢下葬。

作為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要有自己的愛好,孩子小的時候需要你的愛,你的照顧,成年了就要學會退出,人生就是個大舞臺,演出結束了,該謝幕的時候要謝幕,年齡大了更要有自我,不要把所有的情感,精力,經濟都放在孩子身上。


健身的騎行客


母慈子孝,是母慈了子才孝的,很多父母年輕的時候不努力工作把日子過得一塌糊塗,然後美其名曰為了孩子省吃儉用。試問當今社會只要能吃苦努力工作哪有餓死的?只有懶死!自從關注頭條以來發現有相當多這樣的父母,養個孩子就是用來吃的。我的孩子成年了,我不會打擾他的生活,除非他需要我。養孩子是自己要養的,沒人逼著自己,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孩子孝順不孝順都是自己教育的結果。為什麼要把壓力本來就大的年輕人逼得一塌糊塗?要的不多反而得到很多,貪得無厭反而一無所有。


吃貓的魚8049


世人常嘆:“好老人遇不到好兒女,好兒女遇不到好老人”。人生總是不諸多不如意,看穿了總讓人後怕而氣餒。不過事出有因,你省吃儉用卻對子女嬌生慣養最後便害兒害己,有的卻非打即罵,更有甚者用自己的言行把子女帶入溝裡去了,其結果都一樣:老了被子女嫌棄。

對子女的教育是一門科學,有道是:養子不教父之過。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們應借前車之鑑把家教傳好,否則,老來的疑難雜症悔之晚矣。





毛躍成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信絕大多數家庭都會從小教育孩子要尊老敬老,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可以經常看到年輕人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主動給老人讓座的行為。

世上既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嫌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

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應運而生,青年人在生活習慣、消費觀念、文化程度、思想觀念等方面都和老年人的傳統思想產生激烈的碰撞。

在年輕人的眼裡,父母是傳統價值觀培養出的一代人,他們的價值觀已經過時,難以得到下一代的認可、傳承。尤其是當年輕人遇到一些倔強、守舊、跟不上時代的老年人,觀念的衝突就更激烈。

有些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不注重個人衛生,邋里邋遢,子女有意見俄同時也會提醒父母,說輕了不管用,說重了,老人會認為子女不敬,久而久之,矛盾產生了。

有些老人倚老賣老,總是指責子女做事行為這個不對,那個不是。老人沒有邊界感,干涉子女生活過多。作為老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情,按時吃飯,按時吃藥,鍛鍊身體,保持良好心態,不要換其它任何事情。兒女自有兒孫福,

兩代人接觸的東西不一樣,接受的思想不一樣,生活經歷也不一樣,導致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形成代溝,年輕人首先要學會溝通和理解,年輕人要多些耐心,讓老人感受到尊重和關愛,老年人切記不要以長輩的身份硬壓著年輕人,用理性去解決問題。


雲臺山風光


嫌棄父母肯定是不對的,父母為了子女傾盡所有,老了卻被子女嫌棄是常態,經常聽到某某把父母趕出來了,某某被子女拋棄了,某某獨居在家中去世幾天無人知道了,總之聽的心裡也是很淒涼的感覺。母親懷胎十月曆盡辛苦,每天感受胎兒的成長開始就對這個孩子有了一生要保護他哪怕放棄生命都可以的保護慾望,嬰兒呱呱墜地就是生命的延續,愛情的結晶,被父母呵護掌心,吃好喝好穿好,為了孩子將來可以有優質的生活上最好的學校,報各種才藝課外班,把自己畢生沒有完成的心願都在孩子身上寄於了厚望。而有些孩子覺得沒有按照自己的希望長大,或許有很多不滿意,也或許是家庭給到的關愛不多,導致很多孩子叛逆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給的愛是枷鎖,以至於本身對父母有意見等父母老了成了老小孩,對孩子反過來的依戀,還有老了以後身體問題造成費用得負擔會讓孩子產生壓力感,有些身體不能自理的父母更是弄得家裡一團亂,一些沒有承受能力的兒女因此也就有了厭惡。但是我覺得以上說的都是個別的兒女。大多數兒女還是很孝順,現在的父母呢也為了減少兒女負擔又是貼錢又是出力的,我覺得放開這些方面不講,就單單他們生養了我們這個恩情都不夠我們還的,哪裡還能去嫌棄她們呢,我的母親身體不太好,洗腳的時候臭的不行,我就想小的時候也是給我端洗腳水為什麼他們不嫌棄,我就給母親洗腳,母親反而覺得不好意思,耳濡目染,我的女兒也會給我母親端洗腳水,上廁所的時候母親有時候會沾到衣服上,說實話肯定也會噁心,但是還是會想到母親天天給我抓屎尿的時候不也忍著噁心了嗎,我也就釋然了。所以大家為人子女多想想父母是怎麼為我們忍受我們所不能忍,小的時候沒有嫌棄我們沒有扔了我們,我們又哪來的權利去嫌棄生養我們現在滿頭白髮的父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