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活擊垮的前一晚,請通宵讀完一個少女的《無聲告白》

成年人被生活擊垮的前一晚,總有太多的相似與巧合:二三十歲不上不下的年紀,身處千萬人口的異鄉都市,白天被上司嚴厲批評,沮喪時愛人不在身邊,電話裡與父母大吵一架……當勵志的雞湯故事充斥著生活,現實卻仍不見好轉的時候,我身邊最好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像我們所有人一樣,曾經遊走在崩潰邊緣的少女的《無聲告白》。

被生活擊垮的前一晚,請通宵讀完一個少女的《無聲告白》

小說《無聲告白》封面

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都無法躲過被劇透的命運。作者開篇便給人一聲悶棍:“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旁人都知道了少女莉迪亞的死亡結局,唯獨她的家人們不知道。

這是怎樣一個詭異疏離的家庭?

少女莉迪亞經歷過怎樣的生活?

她的告白之聲為何從未被聽到?

每個人,都有不堪言說的悲傷秘密

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作者伍綺詩(Celeste Ng)的父母都是科學家,作為香港移民二代,她有著非常好看的履歷:秉承著亞裔聰慧且勤奮好學的品質,畢業於哈佛大學,長篇小說處女作即登上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一名。

被生活擊垮的前一晚,請通宵讀完一個少女的《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作者伍綺詩

2014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圖書,《紐約時報》暢銷書……但是在一位作者看來,本書所有已經獲得的讚譽,都不及讀者的一句短評:“在這部小說裡,我看到了自己。”

小說《無聲告白》女主人公是少女莉迪亞,她的父親家境貧寒,過人的學習天賦與華裔身世令他始終懷有“進入主流社會”的執念,而這,似乎只能藉助妻子的身份達成。

莉迪亞的母親一心想成為醫生,卻因意外懷孕與家庭責任未能完成學業,終日周旋於孩子與瑣事之間。

莉迪亞的哥哥從小便承受著父母的深切厚望,作為家庭中唯一可以走進妹妹世界的人,卻總報以虛假的安慰。

莉迪亞,一個在青春期弄丟了自己的女孩,被父母的期待幾近壓垮,像一把弦繃得太緊的小提琴。

頭腦裡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卻總事與願違。——《無聲告白》

一家子,每個人,都有不堪言說的悲傷秘密。他們都在生活中找到了自以為是的、應對痛苦的方式,卻忘了分擔彼此的悲傷、擁抱、安慰、相互療愈。

父母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在子女身上,他們以為那是愛。子女默默忍受,努力完成,直至無法面對平庸的自己,他們認為那是因為愛。女孩將自己毫無保留的奉獻給愛人,卻發現並非對方所願,他們將其視為愛。

生活向人們展現過太多的“事與願違”,讀過《無聲告白》的故事,細細想來,我們才明白:並非事與願違,只是我們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錯誤的方式。

直到最後那天,你都不知道我為何離開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無聲告白》

也許得益於作者華裔的身份,故事中呈現出的家庭氛圍總讓中國讀者倍感親切。你是否也滿懷一腔溫柔卻不知如何表達?你是否也有著望子成龍的父母,親切而懦弱的兄長,掏心掏肺也換不來的愛人?

《無聲告白》並不是一個令人“驚豔”的故事,作者的敏銳之處在於,從一個普通少女的情感糾結出發,描繪出整個家庭的錯節與動盪,將種族與性別的天花板娓娓道來,以上種種,終究不過是社會洪流所折射出的一顆水滴而已。

被生活擊垮的前一晚,請通宵讀完一個少女的《無聲告白》

即使朝夕相處,還有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黑暗中,他們溫柔相待,似乎明白彼此的脆弱和不堪一擊。——《無聲告白》

死亡是喚醒自我最有效和最殘酷的方式,它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也帶著萬分的兇險。如果沒有開篇莉迪亞的死亡,我們可以想見,這一家人會像無數個往常一樣,重複著雖不太如意但至少平靜的生活。

生活向來沒有假設,莉迪亞的死,這致命一擊,讓家庭中的每個人陷入痛苦、引發自省、化解矛盾、抵達頓悟。家庭鉅變的邏輯竟如此微妙:失去家人的不幸中,為何蘊含著自我覺醒的契機?

一切苦難都會過去,學會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過自己,也放過他人。——《無聲告白》

這本書在國外出版時被命名為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直譯過來的意思是“我從未告訴過你的一切”,似乎更有深意。面對至親至愛,我們總習慣於將一切苦難壓在心底,卻因此而陌生疏離。直到離開的那天來臨,我們都忘了自己。

這不是個能讓讀者讀完後長舒一口氣的懸疑小說,而是一個讓人難以釋懷的家庭故事。

合上書時,你會偶然發現很多欲言又止的伏筆,關於年少時的願望,關於負重後的前行,甚至關乎旁觀的我們。正如全書流傳最廣的那句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被生活擊垮的前一晚,請通宵讀完一個少女的《無聲告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