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老臣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清幽寧靜


李善長這個人相當厲害,相當於漢初劉邦的蕭何,但他能排到功臣榜第1名,我認為並不是因為他功勞確實是最大的。在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李善長相當於朱元璋的後勤大總管。他之所以能排在第1名。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淮西派代表

朱元璋、李善長、徐達、湯河等。是發小,都是淮西派的。這是朱元璋政權的核心。淮西派必須是排名第一。所以不可能是浙東派的劉基劉伯溫。那為什麼不是徐達呢?請看第2條。

第二:文臣與武將

徐達在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過程中。誅張志誠,陳友亮、北伐蒙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功勞比李善長大得多。帝王在征戰天下的時候,需要武將,但在奪取天下之後。武將就成了威脅。歷代帝王都是如此。把李善長排在第1位,正好可以打壓徐達。

李善長在朱元璋打壓清除功臣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李善長這個人性格嫉賢妒能、小肚雞腸、不能容忍。與賢臣良相相去甚遠。但這正是朱元璋所需要的。所以長期以來得到朱元璋的極大信任。朱元璋不放心徐達劉伯溫,正好讓李善長去對付他們。


李善長的取死之因

如果要說李善長的死因。那麼跟一個人有莫大的關係。那就是胡惟庸。胡惟庸何許人也?他是李善長一手提拔上來的。這個胡惟庸非常不簡單,從征戰天下時的默默無聞到最後權傾天下。就是投靠了李善長拍李善長的馬屁。所以胡惟庸也是李善長的代表。在這個過程中弄死了徐達以及劉伯溫。但,儘管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還不滿足。所以才有了震驚天下的胡惟庸案。現在到重點了。

胡惟庸在謀反的時候。他曾經去問過李善長。大概的意思就是,我謀反你有什麼看法?李善長沒有表態,沒有發表意見。

等到洪武二十幾年的時候。突然有人告訴朱元璋,李善長當時在胡惟庸謀反的時候是知情的。但他沒有告訴您。他到底是什麼目的呢?他不會是同謀吧。

朱元璋想,好啊,正愁抓不到你這隻老狐狸的把柄。

然後李善長就被朱元璋滿門抄斬了。

我是彈史遇見你。歡迎點評。


彈史遇見你


李善長回家養老,蓋了一棟大院等等。看著似乎有種杯酒釋兵權的意思。而他就是放棄了權力的那一種,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很明顯不是。李善長真的那麼簡單嗎?朱元璋真的是要把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全都趕盡殺絕嗎?很顯然也不是,究其原因其實還是他李善長不安分守己。最終還是觸怒了他朱元璋的底線了。



有一句話叫做心在朝廷,他李善長就是人在田野,心在朝廷。無論朝中什麼大事竟然都逃脫不了他的身影,即使他身居三線甚至還更遠的地方,但是幾乎什麼事情他還都能插一腳,這個朱元璋還能容他嗎?


肯定不能容他了。

什麼叫做功高震主,在明朝初期算是真正的詮釋了這一個詞。這一個朝代,開國元勳都很強大。他朱元璋其實才是真正的從底層爬起來的,其中更是有著不少人曾經都在他之上。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實他們還很多都不弱於朱元璋的。

於是朱元璋說實話對他們也是十分忌憚的。所以其實安分守己的話,朱元璋還忌憚三分,更何況他們這些人還居功自傲呢?

算一下,朱元璋在建國之後,他們這些淮西勳貴犯了多少事情。朱元璋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但是這個他就可以原諒嗎?更何況他李善長還很不安分,甚至連莫權篡位這種事情他都能摻和一些。

所以,這個就很簡單了。你看中了我的天下,我豈能留你。所以就算李善長躲在了鄉村田野,朱元璋依舊掛念著他。


一寸三分


李善長就是朱元璋故意要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李善長劇照)

其一,李善長當時已經77歲了,而且已經辭職退休回家了。這樣一來,他在朝廷中不可能再有發言權。沒有發言權,自然不會影響到朱元璋的統治,朱元璋根本沒有必要除掉他。

其二,李善長退休以後,就一心一意地栽花養草,不問世事,也不再關心朝廷中的事情。所以,既沒有出格的言論,也沒有出格的行為。

其三,朱元璋當時其實找不到殺李善長的理由,他是採用胡惟庸黨追問的形式,拿下李善長的。要知道,胡惟庸早在十年前就被處決了。十年後,又再一次追問,包括李善長在內,接連誅殺了三萬人,由此可見。朱元璋是有意要將這件事擴大化,有意要殺李善長的。

其四,朱元璋是利用“天變”殺掉李善長的。

胡惟庸在十年前就被處死了,卻在這時候翻出來追問。追問到的李善長的問題,其實就是兩點:一是胡惟庸想造反,聯繫李善長。李善長不答應,不過也沒有向朱元璋彙報。二是藍玉在征討蒙古的時候,抓住了一個叫做“封績”的奸細。據說這個奸細是胡惟庸和蒙古人聯繫的一個使者。藍玉把這個奸細交給李善長,但李善長並沒有上報朱元璋,也沒處置他,而是把他給放了。

(胡惟庸劇照)

這兩個問題,是不是真實的,其實是有疑惑的。而且,就算這兩個問題,李善長都存在,實際上也不足以成為殺他的理由。為什麼這麼說呢?

胡惟庸聯繫李善長造反,不管李善長有沒有向朱元璋報告,總之,他自己沒有任何造反的舉動。沒有造反的舉動,怎麼就一定要殺頭呢?朱元璋說李善長不上報,不過在李善長看來,胡惟庸其實並不是想造反,只是心中有抱怨罷了。李善長勸諫胡惟庸,緩解他心中的情緒,而不是急急忙忙就上報給朱元璋。作為一個宰相,他實際上做得是很好的。能夠化解矛盾,為何要擴大化呢?擴大化而被朱元璋殺掉,這是處理矛盾的好辦法麼?所以,實際上李善長做的並沒有錯。

至於藍玉抓到的那個奸細封績,我認為從後面封績的供詞來看,其實是存在很多漏洞的。因為封績說胡惟庸與蒙古人聯繫,並對蒙古君主稱臣,表示希望蒙古人能援手,讓他裡應外合搞掉朱元璋。這個說法非常可笑。一者,就算胡惟庸想搞掉朱元璋,也用不著聯繫蒙古人啊。一場宮廷政變,聯繫御林軍是不是更恰當一點呢?又不是發動戰爭,聯繫蒙古人有什麼用?二者,就算胡惟庸要聯繫蒙古人,他也用不著向蒙古人稱臣啊。大不了說一句“平分江山”這樣的話。稱臣,明顯就是假話,蒙古人能相信麼?三者,這樣機密的事情,胡惟庸竟然告訴遠在漠北行蹤不定的蒙古人,難道他不怕洩密嗎?

(朱元璋劇照)

總之,稍微有一點頭腦,就知道這個封績是胡說八道。既然是胡說八道,李善長有必要報告給朱元璋嗎?

我們還需要注意一點,李善長沒報告朱元璋,其實他也沒給胡惟庸說。否則的話,胡惟庸怕事情暴露,肯定就把這個封績給殺掉了,還能留到十年之後嗎?

正因為朱元璋殺李善長的理由站不住腳,因此,朱元璋才找了一個特殊的理由。當時管天相的官員說,天相有變,要降災難下凡。

古代所謂天降災難下凡,本來是應該皇帝受懲罰的。但是皇帝怎麼可能受懲罰呢,因此,只能是最重要的大臣受懲罰。李善長既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大臣,當然應該是他受懲罰了。所以,朱元璋便以這個理由,殺掉了李善長,還殺了李善長一家老小七十多口人。

總之,朱元璋是怎麼著都要殺李善長的。那麼,他為何要把“無公害人物”李善長處死呢?

從朱元璋處死李善長的那兩個理由,我們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殺李善長的時候,其實極力想表達一種觀點,就是李善長的錯,就是不對自己忠心耿耿,不是任何事情都無保留地向自己彙報。而且,朱元璋把這件事情放大,也想以此表明,凡是不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向自己表達忠心的,他都會受到自己嚴厲的打擊。李善長的其它問題越小,更能夠凸顯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更能因此引起天下人的注意。

或許,這就是朱元璋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吧。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製作了幾十塊

“丹書鐵券”給開國功臣們,絕大部分人都樂呵呵的領走了,李善長第一個領走,只有湯和沒有領。“丹書鐵券”在民間被稱作“免死金牌”,除了逆謀造反的大罪以外,一律可以免除死罪,現在看來這就是朱元璋事先挖好的坑,有“免死金牌”的開國功臣大多沒有好下場。朱元璋在心裡暗暗為這些“免死金牌”做了備註:最終解釋權歸朱元璋所有!(丹書鐵券,朱元璋發的基本沒用到,全部定的是謀逆大罪)

依我看在某些方面看,李善長死的有點冤,從另一方面看死的又不冤。

為何這樣講吶?就要看一看涉及李善長家族被夷滅三族一些主要人物關係:1.朱元璋。他和李善長是兒女親家,他的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2.胡惟庸。他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是偏親家;3.李存義。是李善長的弟弟,和胡惟庸關係密切;4.丁斌。他是李善長的外甥,曾經在胡惟庸家做事,被髮配邊疆,李善長請求朱元璋赦免,從而引發李善長被夷滅三族;5.朝中隱秘官員,劍指李善長。

李善長夷滅三族事件經過:李善長為自己的外甥丁斌求情惹怒了朱元璋,心想你李善長早就退隱了還干預朝政幹什麼,平時不怎麼積極,這時反倒積極起來。於是嚴刑拷問丁斌,丁斌供出了李存義和胡惟庸關係密切。接下來又抓了李存義父子,李存義父子又供出自己和胡惟庸曾經幾次勸說李善長謀反。李善長雖然沒同意,是聽之任之的態度,此為大逆不道。恰在此時,朝中有大臣上書將會發生星變,災禍要應驗到大臣身上,於是乎,李善長被夷滅三族七十多人,只有兒子駙馬李祺、臨安公主和他們的兩個兒子得以倖免。(朱元璋、李善長和太子劇照)

為何說李善長死的有點冤?

李善長被殺是在1390年,而牽扯到的是1380年胡惟庸案,此事有點蹊蹺。胡惟庸案朱元璋屠殺3萬多人,也沒有牽扯到李善長;1385年,有人告發李存義和胡惟庸案有牽連,朱元璋也免了李存義父子的死罪,明顯的保護李善長及其家族。10年之後的牽扯胡惟庸案件,又是親戚,證據明顯不足,大多是屈打成招,胡亂咬人的口頭證據,證據上明顯不足。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跟隨造反不可能超過現在的待遇水平,沒有多少動機。

從證據(證據不可靠)和動機(動機不大)上來看,李善長不可能謀反。1391年,虞部郎中王國用曾經上書替李善長申辯,分析了李善長不可能謀反的事實。按照朱元璋的脾氣,替謀反者翻案應該立馬會處死或者流放,不過王國用一點事也沒有,朱元璋沒有追究,看來殺李善長另有深層次的原因。

從這一層面上講,李善長死的有點冤枉了。(湯和劇照,他是真正退隱,得以善終)

為何說李善長死得不冤?

怨恨是慢慢積累的,李善長不懂得尊重朱元璋,雖然立下了功勳,但早晚有一天會耗盡的。

實例1:朱元璋曾經病了十幾天沒有上朝,李善長居然沒有去探望,兒子駙馬也六天沒有去探望,遭到其他大臣的彈劾。

實例2: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牽扯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免死,他也沒有到朱元璋那兒謝恩。

實例3:利用權勢借湯和300兵丁修建豪宅,這事得上面批准,私自調兵是不可以的。

實例4:不能約束部下,作威作福,尤其是親族。

實例5:替自己的外甥丁斌求情,典型的護犢子。

他做人的風格是極力保護自己的得力部下和親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小集團。朱元璋最痛恨和最害怕的就是官員結成朋黨,動搖國家的根本,左右朱元璋死後的政局,胡惟庸案、藍玉案皆是如此。李善長雖然已經77歲了,但是朋友親族已經形成集團,為自己後繼者考慮,朱元璋藉著胡惟庸案,拔除了李善長及其培養的政治小集團,防微杜漸。同時受牽連的人有:

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營陽侯楊璟(已故)、濟寧侯顧時(已故)等諸多官員。

這些大都是李善長小集團的核心人馬,從這一方面講,李善長被滅三族一點都不冤。

李善長並不是真的回鄉種田,他的目光始終盯著朝堂,為朱元璋所忌憚,被殺遲早的事情。



穿越再現彼岸


王國用曾經上書朱元璋,對朱元璋說:李善長和你是一條心,陪著你出生入死打下了江山,可謂是第一功臣!

可是,對於李善長這個所謂的“第一功臣”,朱元璋不可謂不狠,一口氣誅了李善長一家七十幾個人,除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兒媳婦和兩個孫子李芳、李茂之外,他的親族統統被砍了頭。

這四個人之所以得以倖免,是因為李祺的妻子是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兒,所以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李祺的兒子自然便是朱元璋的外孫。

朱元璋為什麼對李善長這麼狠呢?

朱元璋對於李善長的怨恨可以說是一步一步積累出來的,當然,這幾乎是李善長一手造成的。

李善長在1371年的時候,因病辭官歸裡,朱元璋將濠州的一片土地賜給了他,怕他撐不過去一命嗚呼了,又給他弄了一百五十戶守冢戶,然後給了他一千五百戶佃戶,儀仗隊也給了二十家,這在當時絕對是殊榮。

過了一年,李善長病好了,朱元璋又迅速起用了他,讓他督建臨濠宮殿,讓他留在濠州經營了數年之久。

對於李善長,朱元璋也算是愛屋及烏,先是提拔他弟弟李存義為太僕丞,後又將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可謂是恩寵有加。

但是,也正因為李善長太受寵了,所以難免也有點膨脹,最後遭到了御史汪廣洋和陳寧的彈劾:皇帝呀,你看看那個李善長,他可真是恃寵驕縱了,你生病了,快10天沒有上朝了,可是李善長這個老貨也沒來問候一聲。還有,你的好女婿李祺也有6天沒來朝見你了,讓他來了,他也不知道賠禮謝罪,太不是東西了!

實際上,朱元璋對李善長的驕縱早已生出了厭惡之心,只是一直沒有找到藉口辦他。

1380年,朱元璋藉著胡惟庸案的機會砍了一批腦袋,不過,作為胡惟庸的“親家”的李善長卻沒有受到牽連。

不過,這時候沒有被清算,可不意味著李善長將來也能高枕無憂,對於李善長這樣的功臣,所謂的“第一功臣”,往往不能一招致命,只能循循善誘,讓他不斷地犯錯,然後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便可一刀斬了。

1385年,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被人告發,說他是胡惟庸一黨,朱元璋想了想,也沒砍了他的頭,只是將他發配去了崇明。可是,李善長對於此事,既沒有謝罪,也沒有謝過朱元璋對李存義的不殺之恩,總之,他沒有任何表示。

朱元璋心中也不舒服了,我好心好意饒了你弟弟,你連句感謝也沒有?

1390年,這時候的李善長已經76歲了,可是他卻人老心不老,突然想著要給自己建一座豪宅,為此專門向湯和借了300個衛卒,然後這事便被湯和給捅到朱元璋那裡了。

同年4月,李善長的一個親戚——丁斌,因罪被髮配邊疆,李善長知道此事後好幾次去找做朱元璋,讓朱元璋放過丁斌。

朱元璋看李善長來給丁斌求情,頓時怒了,我怎麼處置犯人,還得你李善長批准了是不是?

於是,朱元璋一氣之下決定嚴懲丁斌,這個決定也促使丁斌一事成了李善長一家七十幾人被誅的導火索。

這個丁斌雖然只是一個小人物,可是他曾經在胡惟庸家中謀職,知道胡惟庸的不少事。最後,丁斌因為經不住審訊,將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胡惟庸之間相互勾結的事給供了出來,李存義也因此被捕。

李善長的這個弟弟也很夠意思,在被捕之後,將自己的哥哥也給供了出來,李存義在供詞上寫了一件事——

胡惟庸在企圖造反的時候,想要拉攏李善長,此時李存義已經投入了胡的陣營,所以胡便讓李存義當自己的說客,去勸說李善長,讓李善長投靠自己。

李善長聽了李存義的話後,驚詫不已:你知不知道你在說什麼?這事一旦敗露,可是要誅九族的!

胡惟庸見李存義說服不了李善長,又改派李善長的老朋友楊文裕去:老李呀,你要是投靠了老胡,事成之後,他說了,肯定以淮西之地封你為王!

李善長聽了,心裡也有一些意動,他已經被封為國公,這個條件雖然沒有想象的這麼誘人,可是也算是更上一層。

胡惟庸聽說李善長有所意動之後,也親自去了李的府上游說,不過,李善長卻仍然保持著頭腦清醒,始終沒有答應。

又過了不久,胡惟庸又派了李存義來:我的親哥哥呀,你就答應了老胡吧!我們老李家可全看你的了!

誰知李善長仍然堅定地搖了搖頭:我說不行就不行,我已經老了,快77歲了,半截身體都躺進棺材裡了,你還讓我跟他胡惟庸玩造反?你們好自為之吧!

朱元璋突然決定“重審”胡惟庸案,不是為了給胡惟庸翻案平反,而是他此時對李善長的忍耐已經超過了他的底線,所以想要趁機拿下李善長。

對於李善長而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史們看朱元璋想要向李善長開刀,立刻又發動了起來,紛紛落井下石,彈劾李善長:當年藍玉將軍率軍出塞打蒙古的時候,打到了捕魚兒海,抓到了胡惟庸派往沙漠勾結蒙人的使者,可是,李善長這個老東西竟然隱而不報,這分明便是想要配合胡惟庸一塊造反!

事情到了這一步,不管你李善長有沒有真的投靠胡惟庸,這“知情不報”一條便能置你於死地!

胡惟庸造反,你李善長知情不報,也等同於謀逆造反!

李善長的罪名有了,朱元璋當然也能有理由砍他的頭了,他也一口氣之下砍了李善長一家七十幾口人的腦袋。

朱元璋從一個乞丐當上皇帝之後,最想做的便是想方設法地延長朱家江山的國祚,所以,他最痛恨的便是謀逆,對此他是寧可殺錯也不放過,這才導致了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兩案牽連甚廣。

所以,別說李善長76歲了,即便他已經86歲了,只要他涉嫌謀反,恐怕也難逃一死。


史不知味


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後,大封功臣,一口氣封了六個“公”。

這六個“公”是朱元璋心目中功勞最大的六個人:

李善長,封為韓國公;徐達,魏國公;常遇春,鄭國公;李文忠,曹國公;馮勝,宋國公;鄧愈,衛國公。



李善長位居六公之首,朱元璋稱其為吾之蕭何。

李善長真有兩把刷子,竟能力壓戰功赫赫的徐達、常遇春。

朱元璋不僅封李善長為韓國公,還特意賜給他兩張鐵卷,說到鐵卷,也許你會嗤之以鼻,鐵卷有什麼稀罕,又不是金卷。

但金卷銀卷不如鐵卷。這個鐵卷,可不是一般的鐵卷,上面有免死二字,還蓋了皇帝的大印,有了這個,就可以免死兩次了。

哇,令人豔羨啊!有了這張卷,就可以赤裸裸的凌駕於法律之上,就可以肆意踐踏國法的尊嚴了,就放浪形骸為所欲為了!



你想多了!因為鐵卷夾縫中還有幾行肉眼可見的小字:

除謀逆不算,其餘若犯死罪,免死!

看到這,大臣全都傻眼了!這是坑啊!謀逆,只要被扣上謀反罪名,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啊!忠肝義膽如岳飛,謀逆而死;功高蓋主如韓信,也是謀逆而死。

謀逆,就是皇帝屢試不爽的殺人法寶啊!

你和家人在家殺豬宰羊,吃著火鍋唱著歌呢,這邊衛兵踹門而入,手持搜查令,大喝一聲:“都別動,手扶牆站好,我們是警察,你們有權保持沉默,你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作為呈堂證供。”

你一臉懵圈,這吃火鍋礙你啥事了,影響空氣質量了嗎?你據理力爭道:“我們是良民,我有免死鐵卷!”

士兵撿起一把殺豬刀,冷笑一聲:“這就是謀反罪證!你還有何話說。”



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當時,朱元璋一口氣下發了34張免死鐵卷,李善長得到了三張,兩張是自己的,一張是兒子的。

其餘的功臣都是一人一張。

那麼,這些有免死鐵卷功臣結局如何呢?

徐達有一張鐵卷,吃燒鵝而死;藍玉有鐵卷一張,全家被殺;胡惟庸有鐵卷一張,全家被殺。36個功臣,基本被殺光了。

免死鐵卷,就是然並卵啊!



李善長結局如何呢?

胡惟庸案過去了10年了,李善長76歲高齡,半截身子都入土了,朱元璋還是沒讓他壽終正寢。

李善長以勾連胡惟庸罪名被殺,一家70餘口無一倖免。

怎一個慘字了得!


一半秋色


李善長被殺,很大的原因是他當過丞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能量,雖已退位,勢力還是很大,而明初五個丞相只有徐達得以善終,其餘的都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在胡惟庸之前,李善長還是很小心謹慎的,徐達經常帶兵在外,汪廣洋只知飲酒作詩,這時候皇權和相權的矛盾還不突出,楊憲當丞相後,專決省事,罷去舊吏,更用親信,剛有了實權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頭對準李善長,整日與李善長、胡惟庸明爭暗鬥,只不過沒鬥贏,被李善長彈劾“放肆為奸事”,然後在成為中書左丞的當月被朱元璋殺了,至於犯了什麼事,史書卻沒記載。

胡惟庸當了丞相後,擅權亂政,獨斷專權,當了幾年獨相,有架空皇權的嫌疑,這使得朱元璋很是不爽,於是安了個謀逆罪給胡惟庸,徹底的端掉了胡惟庸,把中國的宰相制度也廢除了,大大加強了皇帝專制集權,勤快的朱元璋乾的不亦樂乎,卻苦了後世的皇帝。


其實看看胡惟庸的謀反案,其中有很大的漏洞,胡惟庸說家裡的水井湧出了醴泉,邀請朱元璋去觀看,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朱元璋的車馬前,拉著韁繩卻急的說不出話,在被衛士亂棍打的半死情況下,指著胡惟庸宅第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感覺不對勁,就返回宮中,登上宮城,開啟了他的千里眼,掃描一番後,發現胡惟庸宅第牆道藏著好多士兵,心裡暗吸一口冷氣,然後就把胡惟庸抓了。

沒多久胡惟庸就以謀逆罪被誅了九族,為了快速定胡惟庸的罪,連告發胡惟庸謀反的塗節也被殺了,因此死無對證,胡惟庸坐實了謀逆,只不過胡惟庸案卻沒有就此作罷,在此後十餘年,不斷有人被牽連進胡惟庸謀逆案中被殺,一大批功臣被牽連進去,家族慘遭滅門,開國元勳李善長最後也被牽連,一家七十餘口全成了冤死鬼,胡案前後共被誅殺了3萬多人。


為什麼李善長已經退休好久還是沒逃過朱元璋的屠刀?

李善長和胡惟庸是同鄉,兩人還有一層姻親關係,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而胡惟庸也是因為有李善長的推薦,成了右丞相,最後擔任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李善長這人有個毛病,就是護短,喜歡拉幫結派,對於自己的老鄉,很是維護,而對於別的地方的人,極力打壓,明朝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因為是浙江人,不是淮西派,也遭到李善長的打壓,因為李善長的緣故,朱元璋也不怎麼信任劉伯溫了,劉伯溫只好告老還鄉,而朱元璋的功臣中有很多是淮西人,這些人也都以李善長為首,對於淮西黨坐大之勢,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雖然他也是淮西人。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實屬不易,坐上皇位後對於驕兵悍將本就疑心重重,李善長身為大明王朝開國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門生故舊自然不少,而且李善長和朱元璋還是親家,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兒,李家受寵顯赫,權勢地位到達頂點的李善長也滋生了傲慢的情緒,朱元璋對其也開始有所反感。

在李祺結婚一個月後,就被汪廣洋奏了一本:“李善長恃寵自縱,陛下因病幾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來問候,駙馬李祺也六日不來朝見,這是對陛下的大不敬。”然後心裡極不爽的朱元璋將李善長的年祿削去了一千八百石。

1380年胡惟庸案發後,對於胡惟庸的推薦人李善長,朱元璋倒沒有將他牽連進來,只不過隨著朱元璋的年紀越來越大,想法也就會有所不同。


1385年,有人舉報所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是胡惟庸的黨羽,朱元璋也沒將他們殺頭,還下詔免死,安置到了崇明,李善長對朱元璋的開恩卻一點表示都沒有,既沒去謝罪也沒去謝恩,這讓朱元璋心裡又多了個疙瘩。

到了1390年,76歲的李善長想在家鄉造個豪宅,找湯和借了300個衛士來用,湯和害怕惹禍,跟朱元璋說了這件事,這讓朱元璋心裡又咯噔一下,這要是李善長找的是別人借兵,別人會告訴他嗎?而且李善長能借到兵,就是因為他的威望和曾經的職權,說明他雖然退休在家,影響力還是很大。

同年四月,李善長的親戚丁斌因為犯了事要被髮配到邊疆,李善長就找朱元璋求情,結果把朱元璋惹毛了,決定嚴懲丁斌,丁斌曾經在胡惟庸家做過事,然後丁斌就牽扯出李存義和胡惟庸勾結的事,李存義父子被抓來後,招供說胡惟庸想謀反,曾經派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李善長沒答應,胡惟庸親自去找李善長,李善長雖然還是沒答應,卻說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自為之。”


朝廷裡的大臣看到朱元璋在調查李善長,也開始出來爆料,說藍玉在捕魚兒海抓到胡惟庸派去和蒙古私通的使者,李善長卻隱瞞不上報,御史們也爭相彈劾李善長和胡惟庸兩人走的很近,這兩人肯定有問題,種種跡象表明李善長知道胡惟庸要造反,卻不揭發舉報,實屬大逆不道,於是朱元璋決定收網,將李善長和妻女弟侄七十餘口一併處死,李祺因為娶了朱元璋的女兒得以免死。


76歲李善長沒有逃過朱元璋的屠殺,明面上是涉嫌謀反所以被殺,其實背後的原因主要是朱元璋想要剷除功臣中有勢力、平常又表現的心懷怨望的人,為了鞏固大明江山,只要有一絲對朱元璋不滿,朱元璋都會毫不猶豫的舉起屠刀,更何況李善長是功臣之首,淮西黨的領頭人,雖然退休在家,勢力還是很大,加上和胡惟庸的姻親故舊關係,這都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隱忍多年後,還是動手拔掉了!


歷史紅塵


洪武二十四年,77歲的“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長,抱著他供了二十年的“爾免二死”金書鐵卷失聲痛哭,自己曾視為珍寶的救命符,如今已成為一塊廢鐵。



李善長,安徽定遠人。1354年,朱元璋南下攻打滁州,李善長來投奔。朱元璋久聞李善長大名,問安定天下之大計。

李善長答:效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用、不亂殺人。朱元璋做到了,成就了劉邦一樣的霸業,而李善長也成了朱元璋手下的“蕭何”。

朱元璋曾這樣評價李善長:“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蕭何未必過也。”

李善長立此奇功,朱元璋也並沒有虧待他。官職太師、中書左丞相。爵位韓國公,位列六大開國功臣首位。朱元璋還同李善長結了姻親,可以說李善長榮譽、地位,大明無人能及。


洪武三年,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李善長率淮西集團鬥倒了浙東集團,劉伯溫被賜告老還鄉。

李善長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不引以為戒,反而在權力面前迷失了自己,愈發膨脹。朱元璋曾告誡他“常自檢點”,但李善長並沒有收斂,於是朱元璋只得暗示他告病還鄉。

李善長還鄉,朱元璋賜良田百畝,佃戶一千多家。朱元璋本來想他在家鄉安心養老,但迷戀權力的李善長寂寞難耐,第二年連發幾道奏摺,要求繼續為國效力。

朱元璋不忍挫了他的熱情,就安排他在安徽鳳陽主持修行宮。洪武七年,大功告成。李善長又請求回京。

朱元璋答應了,但並沒有再對他委以重任。作為彌補,朱元璋提拔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他的兩個兒子。

洪武九年,御史彈劾李善長父子,皇帝朱元璋生病十日,不來探視。李善長因此被罰年祿一千八百石。

李善長此時雖然沒有手握重權,但畢竟還是皇親國戚,這點事被彈劾,少不了朱元璋的授意。但李善長仍沒有引以為戒,繼續和官員特別是胡惟庸交往甚密。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貪汙和結黨,李善長的恃寵而驕讓朱元璋深深地記在心裡。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死的很多,而李家安然無恙。不過李善長仍然沒有收斂,繼續活躍在政壇。

洪武十八年,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被人告發,曾參與胡惟庸謀反案。但朱元璋免了他的死罪,只是將他們一家發配到崇明島。

多年的舊案被翻出,李善長此刻知道了朱元璋是要為孫子掃清一切障礙,嚇得趕緊跑回了老家,不過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沒有謝罪,也沒有謝恩,直接一走了之。

這讓朱元璋動了殺心,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時機和一個藉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要修建府邸,問好友信國公湯和借兵士三百。


老兄弟一個一個被朱元璋“送走”,湯和正為如何保命而發愁,所以不可能放過這次表忠心的機會,於是密告了朱元璋。

機會終於等來了,理由有了。怎麼審訊,什麼證據確鑿,那是錦衣衛、御史們的事,這些都已不重要了,李善長的末日到了。

洪武二十四春天,李善長因參與胡惟庸謀反,被賜死,同時誅滅三族,七十多口無辜生命成了刀下鬼。僅朱元璋的女婿李祺和兩個外甥因“公主恩”,得以倖免。



花木童說史


李善長,字百室,生於公元1314年,和朱元璋同鄉,也是安徽濠州府鍾離縣(今安徽滁州鳳陽縣)人。與赤貧的朱元璋不同,李善長出身於一戶衣食無憂的地主家庭,因此進過私塾,受過教育,雖不能說學富五車,但也筆墨皆精,深諳治亂之道。史載,他為人極富心機,也很聰明能幹,在鄉下頗有威望。據說他自幼異於群兒,有雄心,有大志,很想做一番事業。

朱元璋投郭子興淮西紅巾軍後,憑戰功被郭攫升為侍衛九夫長,後來又娶了郭的義女馬氏為妻,從此漸漸發跡。朱元璋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卻很重視文人,尤其對於淮西故人(鄉親),他更為注意與重用。1354年,朱元璋率部路經滁州,李善長慕名前來投效,朱元璋早聞其名,熱情的收留了這位老鄉。

之後,李善長追隨朱元璋東征西討,積極為他出謀劃策,嚴肅軍紀,他不僅善文治,而且偶爾也能以奇用兵。朱元璋在和元軍、張士誠、陳友諒輪番鏖戰之時,李善長一直留守應天府(今南京),替朱把守並經營好這塊後方根據地。應天自古是龍盤虎踞之地,地勢尤其險要,城垣依石而建,易守難攻,朱讓李留守此城,足見他的忠心與才能深受朱肯定。李善長倒也不負厚望,把應天府治理的井井有條,在軍隊後勤保障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使前方將士能安心征戰,就像當年輔佐劉邦建漢的蕭何一樣,盡最大的努力為朱去除後顧之憂。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正式登基稱帝,改應天為南京,國號大明,改年號洪武,登基儀式由李善長主持。

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李善長被封為開國輔運韓國公,賜予護身鉄券一副,可免死罪兩次,至此,李善長由一刀筆小吏化繭為權勢煊赫的開國功臣。朱元璋對李的評價極高,誇他:“東征西討,目不暇給;爾犯守國,轉運糧儲,供給器杖,未嘗缺乏;剔繁治劇,和輯軍民,各靡怨謠。昔漢有蕭何,比之於爾,未必過也《明史》”。朱對李大加褒獎,不吝讚美之詞,將他比作建漢首功之臣蕭何,而且受之無愧。

縱觀李善長之一生,特別是他效力於朱元璋後,立過三件大功:一為剛投軍時以劉邦的事蹟激勵元璋,為他樹立了榜樣,激發了他奪天下的雄心;二是他竭盡全力,夙興夜寐的治理後方,保障大軍糧草、軍資器械的供給;三是他能化解矛盾、維護團結、聚合人心、協調關係。他確實類似蕭何,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立此三功,雖然算不上登高望遠、足智多謀,但也足以揚名立萬了。

但李善長畢竟與蕭何、張良甚至陳平不同,他甚至比劉伯溫也有不小的差距,這倒不是說他對明王朝的建立毫無貢獻,而是說他學識、智略一般,見識有限 ,境界不高,最終不能免俗,對名利也無力超脫,終致塌天之禍。

《明史·李善長傳》 對他頗多貶抑之辭,尤其是對其性格弱點說的很是尖刻,比如什麼“外寬內忌,性格執拗、頑梗,愛記恨人,睚眥必報”等等。或許是因為他由開國功臣淪為階下囚最終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死的緣故,史料中這些話也不能全信,但從明王朝建立後他的一些所作所為也確實能看出他身上也有著許多的性格缺陷。

史載,大明開國後,李善長曾被任為宰相,權勢熏天,黨羽眾多。

《明史》載,他的心腹中書省都事李彬貪贓納賄,被人揭發後由御史中丞劉基(伯溫)負責調查此事,李善長多次阻撓劉基審案,還找其說情,暗示網開一面,最後,剛直不阿的劉基還是查明真相,奏準朱元璋,將犯貪汙罪的李彬處死。李善長懷恨在心,就唆使他人栽贓誣陷清正廉潔的劉基,還親自上書彈劾劉基擅權獨斷,結果劉基只有辭官回鄉避禍。參議李飲冰、楊希聖曾無意觸犯過他,他耿耿於懷,最終羅織罪名展開報復,結果楊希聖被處以“刖鼻(割掉鼻子)”之刑,李飲冰被割掉胸乳,導致一殘一死。

李善長很看重同鄉之誼,極力培植淮西集團的勢力,他一手將出身淮西的鄉黨胡惟庸從知縣攫拔為丞相,也算一步登天,後胡惟庸擅權枉法,貪汙納賄,弄得朝野激憤,也引發了一些正直大臣的反對。

後來,朱元璋見子孫柔弱,開始為朱家江山大肆“削棘”,也就是誅戮功臣之意。由於朱元璋用法嚴酷,而且株連甚廣,胡惟庸擔心自己被殺,就秘密策劃了一場謀反活動(此事存疑),想把朱元璋誆騙出宮後一舉誅殺。朱元璋心細如髮,很快就使胡惟庸的企圖敗露,於是興起大獄,被胡案牽連而遭殺害者多達三萬餘人。李善長在此之前早已告老還鄉,每天耕田種地,飼養鵝鴨,絕口不談國事,但他是胡惟庸的故舊,又是胡的“伯樂”,其弟和胡惟庸結為兒女親家,也算沾親帶故,關係非同一般,按律當連坐,朱元璋念他為建明立下汗馬功勞, 位居“勳臣第一” ,於是從寬處理,免其死罪,將其貶謫流放蠻荒之所,後又以星象突變須殺大臣為藉口賜死了李善長。

李被賜死時已經77歲高齡,李氏一門70多口男女老幼皆被處死,相當於被滅門。

李善長本為建明首功之臣,最後卻身死族滅,這種巨大的人生落差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別說朱元璋這類大殺開國功臣的戾狠帝王,即便換一位“寬仁”的開基之君,像李善長那樣居功自傲、擅權攬政、結黨營私的功臣,也不會有好結果的。回望歷史,能善始者多如牛毛,能善終者卻屈指可數,或是由於自身原因,或因為其他原因,總之,建功立業者大有人在,能急流勇退、功德圓滿者卻如鳳毛麟角。先秦名言警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闡述了這個人生道理:人不是沒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不忘初心並能善始善終。

李善長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告訴後人,他雖是開國丞相,但卻無法和蕭何、房玄齡等人比,無論是才能、見識、志向、度量還是在結局方面都差之千里,他有運氣卻無德才,才德不配位,其實也是取禍之道。



【插圖源於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盜剽】


鐵馬冰河wu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歲的李善長與妻女弟侄七十餘口,一起被冤斬,儘管他手執丹書鐵券(老朱的免死金牌,此鐵卷的最終解釋權歸老朱所有),仍難免死罪。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兒女婿,也即公主和附馬(李祺)。


1368年,當年的放牛娃、和尚、叫花子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登基後,封賞了一批開國功臣。在這一批開國功臣中,有6位被封為爵位最高的公爵。他們的排名依次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這就是通常所稱的“開國六公”。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他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在“開國六公”中,李善長位列第一。李善長負責經營後方,供給兵糧,居功至偉,朱元璋親賜其鐵券。李善長在眾功臣中第一個獲得鐵書丹卷。他被封為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他這塊丹書鐵券可以免死兩次,連兒子也可以免死一次,“他免二死,子免一死。”


老朱的授封制詞中將他比之“在世蕭何”。朱元璋對李善長的評價:

“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

君臣友誼的建立

公元1353年 ,25歲的朱元璋投奔明教。那時天下大亂,元王朝奄奄一息。當剛剛起步的老朱率部南下滁州途中,41歲的李善長德高望重,他主動前往迎接拜見沒有多大勢力的朱元璋。

朱元璋請教他:

“四方戰鬥,何時定乎?”

李善長回答:

“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意思是勸老朱善於用人,不濫殺無辜,平定天下易如反掌。二人談話很投機,老朱虛心聽取李善長建議,留下他做幕府的掌書記。1354年郭子興率萬人南下,相中李善長的才能,想把他從老朱的手中奪為己用。但李善長極力推託,從一而忠。

位高權重

洪武初年,他成為開國元勳第一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善長變的刻薄、驕橫,憑藉自己的權勢,頤指氣使,凌駕於百官之上,為非淮人集團和朱元璋日漸不滿。


當胡惟庸一等先後獲罪被殺後,老朱念及李善長過去的功勞隱忍不發。一天,朱元璋借與陶凱論齋戒當至誠為由, 暗示李善長應趁早退休。他說:

“人之一心,極艱檢點,心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則百事皆廢,所以常自檢點,凡事必求至當。今每遇齋戒,必思齊整心志,對越神明。”

在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辭官回鄉,朱元璋親賜封地,賜臨濠地若干頃,置守冢一百五十戶,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百家。並在之後提拔他的弟弟李存義和其侄子李紳為官,還將自己的大女兒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琪,拜為駙馬都尉。李家成為僅次於皇族的第二大貴族,朝野上下人人羨慕,李善長越發恃寵而驕,待人刻薄。

罪:受賄並和逆臣胡惟庸組團

以李善長為核心的準西集團勢力越來越大,他收老鄉胡惟庸300兩黃金,讓胡惟庸成了這個集團的知名人物,他們合夥排擠非淮西籍大臣,妒賢嫉能害死山西陽曲人楊憲。

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其權,即按其罪奏黜之;李善長的親信中書都事李彬貪汙犯法,劉基鐵面無私,按法處死李善長的親信李彬,招致李善長報復,他“惡人先告狀”,致劉伯溫被迫辭職告老還鄉。

罪:對皇帝大不敬

朱元璋已經對李善長不滿。李善長目無君主,不守禮節,沒人情味。臨安公主嫁後一個月,朱元璋重病,有十幾天都沒法視朝。李善長冷漠不去問候,他的兒子李祺也沒有去問候朱元璋,也不向朱元璋謝罪。《明史》記載,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疏言:

“善長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

於是坐削李善長歲祿一千八百石,幾及其半。

親人出賣:已在死亡的邊沿不知回頭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密說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胡惟庸勾結謀反,於是朱元璋馬上逮捕了李存義和兒子李佑(胡惟庸的侄女婿)在嚴刑逼供下,李存義不僅承認了自己與胡惟庸勾結,而且指出李善長有參與。於是朱元璋馬上召見李善長,眾大臣求情以及動用之前的丹書鐵券,李善長逃過一死。對李存義父子朱元璋從輕發落,詔免其死罪,安置崇明。但是李善長自以為朱元璋不捨得殺他,仍不知避其鋒芒,作死的節奏更加強烈。

故友出賣:私自調兵建豪宅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年齡已是76歲的李善長大興土木造府邸,他找到老戰友湯和,從湯和手中借300士兵來充當了勞工。湯和為了獲得老朱的信任,抓住這個機會表忠心,他將此事秘密報給朱元璋。明朝私用士兵是重罪。這讓老朱起了殺心。

下人出賣:替罪人求情,明知胡惟庸謀反不報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份,京城受株連的百姓被髮配到邊疆。李善長請求朱元璋赦免親戚丁斌,朱元璋大怒,非但不赦免丁斌,反而將丁斌下獄治罪。丁斌在嚴刑之下,招供出李善長的各種罪行。

當時有個李善長的下人被屈打成招:“胡惟庸在朝時”,曾想拉李善長下水,善長不 從,胡拉李善長的弟弟勸說善長,時間久了,李善長終於說了一句: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朱元璋忍無可忍,給李善長加上罪名:

“知謀逆不舉發,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

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謀反罪。最終朱元璋將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人一併斬首示眾,家產被抄。李善長終於把自己作死了,痛心的是連累了全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