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悅症》帶你看清取悅的本質,幫你摘掉“老好人”的帽子

每一個都希望自己受歡迎。為此,我們努力變得優秀,並且樂於助人,從不斤斤計較......可是,為什麼還是過得不開心,甚至焦慮呢?因為——你得了“取悅症”。

《取悅症》的作者,美國心理學醫生哈麗雅特·布萊克會在這本書中幫你找到取悅症的根源並且解決它。驅使你取悅於人的動力是這種思維定式:你需要並且爭取讓每一個人都喜歡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就是你為他們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個“老好人”,那麼你就會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心態中。當你有取悅於人的心態時,你相信討好能讓你免遭他人的拒絕以及其他刻薄的對待。

你是一個“老好人”,你就會被迫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你會為他人做得的比為自己做的多,幾乎從來不說“不”,很少給他人派活兒,並且會變得無力招架、疲於應付。為了減少取悅症帶來的困擾,在本文,我會結合我的思考和總結,談談取悅症的真實面貌,並在分析過程中提供幾個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取悅症》帶你看清取悅的本質,幫你摘掉“老好人”的帽子

一、正確認識“取悅症”:每個人多少都有取悅他人的行為,不自信的心態會導致取悅行為成為負面狀態

取悅症,亦稱“看管人性格障礙”,是一種病理狀態。大多數習慣取悅於他人者,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這種過分取悅於他人的好人常常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取悅症”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你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了。取悅者會執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認定別人也是這麼看的。但你的與人為善可能會讓你看不到別人正在利用你。

為了始終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現出憤怒和不悅,不管這樣的情感表露多麼正當。而且,你會避免批評別人,以免被別人批評。心理學家把這叫做“衝突避免”(conflictavoidance),你會把對抗和憤怒看做危險的情感體驗。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取悅他人的行為,但是有的人“取悅”行為有點過頭,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取悅症”。

非取悅型人格在不侵犯自己的利益下,在自己“不為難”情感下,偶爾幫助別人,以獲得自己情感的安慰是正常的。這種非取悅型的行為既幫助了他人,又滿足了自己的心靈安慰,使雙方都處於一個“被關照”的狀態下,就是合理的,健康的。

取悅型人格之所以變成一種負面的狀態,是因為取悅者本身對自己不自信,害怕不被自己的行為或思想不被認可,害怕與他人引起衝突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取悅症》帶你看清取悅的本質,幫你摘掉“老好人”的帽子

二、結合現實案例,從取悅症的3種類型來分析取悅症的成因以及影響

取悅人認為,取悅他人可以增進職場人際關係,夫妻情感,在家庭關係中處於被喜愛的角色。然而事實確實很多老好人不僅沒有處理好人際關係,反而給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了更大的困惑,並且一大部分取悅症患者是不自知的。那麼下面就從取悅症的三個類型來分析下取悅成因和不良影響

1.認知型:完美主義心態成為禁錮自己的牢房

因為長期的價值觀,世界觀,社會道德觀,導致心中有一系列的“我應該做”、“我必須做”。這一類型是我們最常見的。

那天,我的工作室就在討論去年一個孩子走失的原因,大家就在討論我們80後,在小時候家長教育我們就反覆強調出門要懂得謙讓別人,有好吃的好喝的要先給小朋友,不要吵架,不要打架.......打架,孔融讓梨的故事,一直在中華民族每一代小朋友身上講述,謙讓是種美德。可是,誰也沒有教我們如何保護自己。那麼在我們這一代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按照我們的父母首先教育孩子要謙讓。

我曾經的一個同事加舍友,就是取悅症患者。現在我每次看到“取悅症”三個字的時候總是想起她,那個時候,她總是幫我們打飯,頂班,甚至主動幫臨時有事的人加班,那時,我看她也是甘之如飴,積極向上的。不久後她就說自己總是頭疼。夜晚,同宿舍的人都能聽到她半夜說夢話,並且出現喊叫的情況。有一次我半夜就被她用她家鄉的語言罵人驚醒。可是每到白天,當別又向她求援的時候,她還是欣然的答應了。有幾次事後向我抱怨,當時我只是覺得她確實總幫助別人,但是時日久了我卻發現她心中其實對她那個部門的人都有怨氣,導致晚上睡眠中發洩不良情緒,這幾年我才知道她其實深受其害。

所以說,過分取悅他人的老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價,譬如活在對拒絕和失敗的恐懼中、充滿自卑、失去自我、時常自我責備、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無力抉擇、疲於追求完美、感覺被孤立等。

此外,取悅症會造成心理障礙,阻止你發出和接受這些消極情感。如果你不能表達消極情感,你的人際關係就會變得不再真實。而且受到壓抑的消極情感也可能會表現為偏頭痛、失眠、緊張性頭痛、背痛、胃痛、高血壓等與緊張相關的症狀。

取悅型人格的人是完美主義者,希望所有人都能夠接受,能夠滿意,讓所有人開心,並把把這個當成了自己的責任。

《取悅症》帶你看清取悅的本質,幫你摘掉“老好人”的帽子

2.習慣性取悅症(認可成癮):型認為,獲取他人的肯定和讚許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

習慣性的認可成癮其實還是很普遍的,因為不能聽到否定自己的聲音,希望他人對自己所有的評價都是肯定的,這種人非常在意別人的關注並且敏感。並且得到了讚賞是給下一次取悅奠定了基礎,這樣週而復始,習慣成自然。

前兩天我們新招聘的員工中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小女孩,她對誰的衣著都能夠品評的很有水準,並且在工作分配中有一點不平衡的時候,她總是以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別人,待人接物很有禮貌並且謙讓。

有一次我卻發現了她性格中的謹小慎微,在我瞭解了她的身世之後我找到了原因。

這位女孩從小父母離婚,自己住在舅舅家,舅舅自己還有兩個孩子,但是舅舅還是很照顧她的,即便如此,她還是事事謙讓著舅舅家的孩子,學著說恭維大家的話,然而舅舅舅媽也經常在家中和外人面前誇讚她乖巧懂事。在這種情況下,她比正常的孩子更需要早早學會察言觀色並且從中得到認可,久而久之養成了認可成癮型的取悅性格。

3.情感逃避型:藉此逃避不安的情感

對這一類型來說,取悅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導致的。表現在家庭關係和夫妻情感中比較常見。

在生活中,知道對方脾氣不好,為了永遠不發脾氣,或者降低吵架的概率,總是用你的態度來逃避,把吵架這件事規避過去。

這種情況出現在兩性關係中最多。夫妻或是情侶一方,為了保持關係和諧很多人壓抑自己的情緒,自生活細節方面為對方做到面面俱到。

有的人覺得對方什麼都不用幹,自己辛苦事事考慮周全做的妥帖,為什麼還是不幸福?

因為你的取悅是可取代的,當一個人在家把什麼都做好,另外一個什麼都不做,那麼給這個人傳遞的信息就是“不被需要”。那麼久而久之對方就沒有責任感並且越來越不在意你的感受。

其實在更加親密的關係處理中一味地討好取悅不僅不會給雙方帶去真正的愉悅,反而因為一方的隱忍,加上另一方無法正確的捕捉的你的真實情緒而讓問題被掩蓋,一次次掩蓋就讓問題累積的更深。久而久之,越討好別人的人,別人越不在乎,最後變成了那個付出最多卻沒有存在感的人。那麼建設性的衝突,忍忍耐,隨時會爆發,你忍耐的越久,爆發力越強,衝突是讓兩個人共同表述情緒,我們要學會建設性的衝突,就是說吸取教訓,防止這種錯誤持續的防止錯誤持續的衝突,讓表述情緒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三.取悅症的治癒方法

取悅症不是一天得的,想要解決自己老好人的問題就要審視自己的行為,在習慣中慢慢改正,做事先考慮自己的能力和感受。

  • 應該首先專注於理解和糾正取悅於人的心態。
  • 把努力的重點放在理解和打破取悅於人的習慣上。
  • 學會表達憤怒。
  • 練習說“不”的能力。
  • 最後,也可能在你的取悅症中,沒有哪一個根源更突出。因此,你可以在任何一個方面開始自己的改變過程,效果是一樣的。

《取悅症》帶你看清取悅的本質,幫你摘掉“老好人”的帽子

寫在最後: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不管全世界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 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放在第一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首先學會取悅自己,才懂的用真實的自己和別人相處,那樣的交往才讓雙方都如沐春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