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街道名字的來歷

【南昌】南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著名文化古城。據《漢書》記載,前202年(漢高祖5年),漢將灌嬰奉命駐軍當地,修築“灌城”,次年修築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4公里的黃城寺,城周長十里八十四步,稱為“灌嬰城”,開創南昌建城史。,開創了南昌的建城歷史,並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之後城名數易,漢稱豫章,隋唐稱洪州,宋元稱隆興,明更為南昌。


【中山路】1912年10月間,孫中山在南昌有過4天短暫的停留。1912年,已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從南到北,又從北向南巡行中國。於10月24日清晨8時抵達九江,午後2時乘輪赴南昌,並於次日進到南昌。在南昌,孫中山受到當時江西都督李烈鈞和全城市民的熱烈歡迎。在南昌期間,孫中山多次與群眾團體會談、演講,還抽空瀏覽了滕王閣。在李烈鈞的陪同下,進行了一場閱兵式。這是南昌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的閱兵式。為了紀念孫中山的南昌之行,1928年,南昌將孫中山下榻的百花洲旁邊的東大街,改名為中山大道。此路名一直延用至今。


南昌街道名字的來歷

中山路


【灌嬰路】因為灌嬰建南昌城而名。灌嬰,秦末漢初人,劉邦手下的著名大將,《史記》、《漢書》皆有列傳,官至丞相,封潁陰侯。


【孺子路】徐稺(公元97—168年),即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經學家,世人稱“南州高士”。徐孺子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而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和“布衣學者”,成為千秋傳頌的“人傑地靈之典範”。他曾赴江夏(今湖北雲夢)拜著名學者黃瓊為師,後來黃當了大官,徐就與之斷交,並多次拒絕黃邀請他去當官。黃瓊死後,徐孺子身背乾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後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里。”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


【淵明路】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我國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代表作品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


南昌街道名字的來歷

淵明路


【子安路】王勃,初唐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去看望遠在交趾(今越南北部)任職的父親,路過南昌寫下流傳千年的《滕王閣序》


【永叔路】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


南昌街道名字的來歷


【子固路】曾鞏(1019—1083)字子固,撫州南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


【安石路】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鹽阜嶺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文集》等。據《南昌市志》記,1934年6月14日《民國日報》載:“市政府委員會奉蔣介石手令,修建八大鄉賢路(王陽明、文天祥、王安石、黃梨洲、陸象山、歐陽修、謝疊山、王船山)”,這條安石路改建為現在的八一大道。如今的安石路,位於洪都大市場附近。


【象山路】陸九淵 (1139~1192) ,號象山,字子靜。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撫州金溪人。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陸九淵是中國“心學”的創始人。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被後人稱為“陸子”。


【疊山路】謝枋(bing)得(1226~1289)南宋文學家,愛國詩人。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人。自幼穎悟,“每觀書,五行俱下,一覽終身不忘”。寶祐四年(1256)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次年複試教官,中兼經科。又應吳潛徵辟,組織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得罪賈似道而遭黜斥,鹹淳三年(1267)赦還。德祐元年(1275),以江東提刑、江西詔諭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戰敗城陷,隱遁於建寧唐石山中,後流寓建陽,以賣卜教書度日。宋亡,寓居閩中。元朝屢召出仕,堅辭不應,福建參政魏天祐強之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在大都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堅貞不屈,絕食而死。門人私諡文節。《宋史列傳》對謝枋得是這樣描繪:“為人豪爽,每觀書五行俱下,一覽終身不忘。性好直言,一與人論古今治亂國家事,必掀髯抵幾,跳躍自奮,以忠義自任”。


南昌街道名字的來歷


【天祥大道】文天祥(1236年-1283年),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祥興元年(1278)夏在五坡嶺兵敗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1283年1月9日(農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義,年僅四十七歲。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陽明路】為紀念王陽明而命名。王陽明,浙江餘姚人,本名守仁,字伯安,曾築室陽明洞中攻讀、講學,故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為代表的宋明理學,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和實際政治家。其後任職江西,因鎮壓贛南農民起義及平定寧王之亂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他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創立了陽明學派,在中國儒學史上影響甚大。

南昌街道名字的來歷


【長庚街】宋應星(1587年-1661年),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朝科學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製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圖。


【船山路】王夫之,字而農,號溳齋,別號一壺道人,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世稱“船山先生”。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四大學者,是明末著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學問淵博,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等。


南昌街道名字的來歷

船山路


【榕門路】陳宏謀(1696-1771),字汝諮,號榕門,原名弘謀,晚年因避乾隆(弘曆)諱,改為宏謀。臨桂(今廣西桂林)人。雍正進士歷官布政使、巡撫、總督,至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政績卓著而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得乾隆帝信任。革新雲南銅政,興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處水利,疏河築堤,修圩建閘。先後兩次請禁洞庭湖濱私築堤垸,與水爭地。治學以薛瑄、高攀龍為宗,為政計遠大。乾隆三十六年卒,諡文恭。輯有《五種遺規》,是清代社會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學堂修身科教材。


【天佑路】詹天佑(1861年—1919年)字眷誠,號達朝,廣東南海人,原籍婺源(今屬江西),是中國首位傑出的愛國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鐵路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


【丁公路】清光緒年間形成街巷,因廟得名。據清光緒33年《南昌縣誌》載,丁公即丁永祚,明朝鹽糧參政,後升任江南巡撫,為官較清正,後人立丁公廟紀念。


【沐英城街】清乾隆年間稱磨鷹城直大街,道光年間改稱沐英城直大街,1989年改名沐英城街。相傳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義子,文武兼備,戰功卓越,官至將軍,死後贈封黔寧王。


【康王廟路】清代此處有康王廟,乃奉祀宋朝忠臣康保裔之廟,1958年拆廟修路亦名康王廟,1984年更名為康王廟路。


【將軍渡巷】老海關大樓背後,清同治九年《南昌縣誌》記載,相傳撫河一渡口因東晉平南將軍溫嶠來南昌時官船在此停靠,故稱將軍渡,將軍渡巷也由此得名。


【萬壽宮巷】晉代年間為奉祀許遜(真君)而建鐵柱宮,後改為萬壽宮,市區萬壽宮在文革完全被毀,原地址已被開發為南昌市區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皇殿側巷】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公元959年)建南都於南昌,並營造宮殿,此巷因位於原長春殿一側而得名。


南昌街道名字的來歷


【蘇圃路】得名於宋朝名士蘇雲卿,他曾於此隱居務農。


【三眼井】據清乾隆二十二年《江城名跡記》載,東晉時,南昌為水鄉澤國,城內江河縱橫,洪水成災,相傳西山道士許真君為根除水患。親自擇地鑿井擒龍斬妖,在南昌連鑿6眼井,此處有一口三眼井。


【大士院】當時此處有一供奉觀音大士的寺院,清康熙年間稱大悲院。道光年間稱大士院。


【友竹巷】此處原為明朝太師嚴嵩府第的後門,為求高升而從後門給嚴嵩送禮者不絕,清光緒年間稱高升巷。嚴府之後花園種有友人贈送之名竹,民國年間稱竹花園。


【東上諭亭街】【西上諭亭街】據清光緒三十三年《南昌縣誌》載“上諭亭在瓦子角地段,為張掛皇朝上諭的地方”


【羊子巷】羊子巷原來是回民集居地,設有羊交易市場。清乾隆五十九年的《南昌縣誌》稱這條巷子為羊叉巷,光緒三十三年《南昌縣誌》才開始叫羊子巷。


【百花洲】即南昌東湖畔之洲,是因為洲上遍長奇花異草而得名。


【後桶巷】清初有一李姓木匠在此做木桶,手藝出眾,生意興隆,故稱桶巷。


【楊家廠】據新建縣誌載,元朝曾設平章府於此,明代改為都指揮使署,清初改為提督軍門府,康熙元年改為總督官署。四年改提鎮衙門,十三年提鎮楊富叛逆被殺,衙門被廢,俗稱楊家廠。


【南海行宮】據清光緒三十三年《南昌縣誌》,因有祀奉南海觀世音的南海大士行宮而得名。


【鴨子塘】此地原有一口水塘,旁有一鴨店,以塘養鴨。故名鴨子塘


【射步亭巷】清雍正年間是巡撫部院武將習武射箭之地。當時名為“射圃”。圃中有一亭,稱射圃亭。巷以亭名,到清末才改為射步亭。


【蘿蔔巷】原是買賣羅帛、手巾及絲織品的地方,為羅帛市。宣統二年成蘿蔔市。1986年改名蘿蔔巷


【勝利路】勝利路始建於1928年。初定名德勝路,因其終端為德勝門,故得名德勝路。抗戰時期,1942年偽政權將德勝路改為興亞路。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國民黨當局將此路改名為中正路。1949年5月南昌解放,改為勝利路。


【二七路】解放前是一條小街稱前街,1950年拓寬稱站前街,1966年為紀念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改稱二七路。


【八一大道】如今八一大道的前身,是安石路,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是在拆除城牆的基礎上,北起永和門(今疊山路口),南至永叔路,為紀念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而命名。1950年起,省人民政府將安石路拓寬至40米,開闢一條縱貫市區南北的主幹道。1956年又作了大規模的改造擴建,為紀念八一起義改稱為八一大道。


【老福山】曾經是一片荒地,那裡有個小山包,形狀有點像老虎,再加之歷史上做過刑場,所以得名老虎山。1947年以後,為了雅化這個地名,老虎山變成了今天的老福山。


【洗馬池】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灌嬰在南昌築城,常於此處供馬吃草飲水,洗馬,因而得名。


【賢士湖】原相傳古代湖中有少女姺子墓,故稱姺子湖,後諧音“賢士湖”


【繩金塔】相傳建塔前異僧惟一掘地得鐵函一隻,內有金繩四匝,古劍三把(分別刻有“驅風”、“鎮火”、“降蛟”字樣)還有金瓶一個,盛有舍利子三百粒(又有說200粒),繩金塔因此而得名。


【老貢院巷】寧王朱宸濠在進賢門內建陽春書院。嘉靖元年移建,移東湖貢院,為全省鄉試的考場。清順治十年遷回進賢門內舊址重建。清康熙二十年又將貢院移至東湖貢院故址,俗稱進賢門內貢院為老貢院,該巷因此得名。


【幹家大屋巷】清乾隆年間,寧夏兵備道幹以濂辭官來南昌定居,在進賢門內廣置地產興建府第,人稱幹家大屋。現大屋已不存,空留幹家前巷、幹家後巷和幹家大屋巷。


【繫馬樁】古代全省參加鄉試的考生騎馬自進賢門來貢院應試,便都把馬拴在這裡。時間一長就稱該處為繫馬樁。


【後牆路】清撫臺衙門後牆緊靠的路。1905年南昌地圖上稱為藩後牆。1926年,巡撫部院改為省政府駐地,路亦改為省後牆路,1945年擴修後改稱厚強路,1950年更名為後牆路。


【民巷】清代因緊靠巡撫部院圍牆,巷內多官員居住,得名官巷,南端偏東有2條並列小巷,分稱罐子巷、草鞋巷,1977年統稱民巷。


【青雲譜】青雲譜前稱“太極觀”,晉朝道士許遜攜其弟子黃仁覽等在“梅仙祠”舊址創建道院,創“淨明”道派,又於晉建興元年(313)在贛江、撫河一帶治水。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賜號南昌人萬振為天師,將“太極觀”改名為“太乙觀”。宋朝,青雲譜之名見諸於文獻記載有樂史編著的《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江南西道四土產》:“青雲浦在城南十五里,產異花,名七里香。”明末清初,八大山人在此隱居,改“青雲浦”為“青雲圃”,後清朝禮部尚書戴均元又將“青雲圃”改為“青雲譜”。


【民德路】民德路的雛形是1928年擴寬修建江西省第一條水泥馬路,最初的名字叫培德路,培德路就是由當時的國民黨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的名字命名的。上世紀30年代熊式輝上臺後,培德路遂改名為民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