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4年,妻子精心打扮保持身材,卻仍被出軌,她錯在哪?

大家好,我是K叔。

我們每個人,很難脫離社會,獨自生存。

人的一生中,社交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無論家庭還是職場。

今天主要想跟大家聊一聊,人際交往中,我們可能會陷入的一些誤區。

就先從一部美劇講起吧: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這部美劇,女主米琪的經歷讓人頗有感受。


1.離婚後才發現,我的社交圈塌了

米琪是個精明、陽光、充滿活力、可愛的猶太女子,從小時候開始,米琪就有自己的規劃。

去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生幾個孩子。在這樣的規劃下,她遇見自己眼中的完美男人喬伊,和他戀愛、結婚生子,米琪認為自己擁有女人最幸福的生活。

父親母親通情達理,丈夫喬伊帥氣有為,她的公婆也十分友好,還經營著服裝公司,她確信未來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結婚4年來,她每天晚上都會等到丈夫睡著後再卸妝,在第二天丈夫醒來前化好妝,並且嚴格進行身材管理,每天測量腿圍、腰圍和胸圍,確保自己始終苗條。

結婚4年,妻子精心打扮保持身材,卻仍被出軌,她錯在哪?

丈夫喜歡脫口秀,經常會去咖啡館進行表演,哪怕是凌晨,她也會陪著丈夫一起去。

不僅如此,她在本子上認真地記下笑點,給丈夫提出建議,甚至為了讓丈夫的表演時間提前,作為富家女的她,主動向負責安排表演時間的巴茲示好。

可以說,結婚後的米琪一直都在圍繞著丈夫轉。

結婚4年,妻子精心打扮保持身材,卻仍被出軌,她錯在哪?

家庭就是婚後米琪全部的社交圈。

直到有一天,丈夫表演失敗後說出了自己出軌的事情,米琪懵了。

自己拼盡全力的為丈夫,為這個家,為什麼他還會出軌那個連電動轉筆刀都不會用的女秘書?

結婚4年,妻子精心打扮保持身材,卻仍被出軌,她錯在哪?

米琪失控了,她失去了平時的優雅。

醉酒後的她,跑到之前丈夫表演的咖啡館,衝上舞臺,藉著酒勁說了許多話,甚至脫下睡裙證明自己為了保持身材所作的努力。

她被警察以公然猥褻罪和無證表演罪,逮捕了。

從警局出來之後,看著口袋裡那個幫丈夫記滿脫口秀笑點的本子,突然間才發現不知不覺間,自己為了丈夫早已經失去了自己。

從身材到裝扮,從家人到朋友,看似美好的生活,卻始終一直在丈夫的周圍徘徊。

多年的精心維持,隨著丈夫的離開,化為了烏有。

直到她再次醉酒進了警局,她突然間醒悟了。

結婚4年,妻子精心打扮保持身材,卻仍被出軌,她錯在哪?

她不再對著空房子懷念出軌的丈夫,而是將家裡佈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開始新的生活。

她會約朋友去看爵士樂隊表演,會去百貨大樓找工作,會準備自己的脫口秀節目,會不斷豐富自己,向有經驗的前輩請教表演技巧。

就這樣,在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幫助支持下,她最終成功逆襲為一名脫口秀演員。

其實,米琪逆襲的故事並沒有多特別,生活中也有很多和她經歷相似的人,只不過多數人沒有如米琪一般逆襲成功。

那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呢?

事實上,從一個沒有社交的家庭婦女,到受人喜歡的脫口秀演員,米琪的逆襲之路,本質上是一場社交認知的改變之路。


2.比朋友少更可怕的是陷入社交陷阱


米琪一度接受不了丈夫出軌的事實,其實是她所有的社交都圍繞著丈夫,結果和付出形成的具體反差,才會如此崩潰。

甚至她兩次墮落到進警局,不過是因為她一直都陷入了社交陷阱之中。

所謂的社交陷阱,就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常常出於“自戀原則”與“懶惰原則”,自然而然地被與我們相似或者地理位置相近的人吸引。

簡單來說,就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好相處的人選擇性的交往。

米琪因為深愛自己的丈夫,她便將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從而忽略了社交的意義和自己在社交上真正的需求。以至於當變故來臨,米琪以丈夫為中心的社交圈塌了。

女人千萬不要把一個男人,當做你的全部,在你的生活,你的社交圈全部內容都是他時,那真的是大錯特錯了。一定要更在意自己,去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生活圈。

真正的社交圈,從來不是如此固定簡單的,它是具有多功能性的。

在這一點上,馬雲的理解便非常深入。

此前,馬雲因為沒有現身在2017年的烏鎮飯局,被人質疑社交圈不行。

對此,他霸氣的用:“信不信我今天真搞個飯局,可以把全世界頂級的人請來”作為回應,而這句話真的不是在吹。

結婚4年,妻子精心打扮保持身材,卻仍被出軌,她錯在哪?

早在1980年,馬雲為了練習英語結交外國朋友,便在西湖邊當起了導遊,如今他這麼成功,最離不開的就是他這具有前瞻性的社交手段。

2013年,有人曾扒出過馬雲的圈子,發現那時他至少有4個核心社交圈:互聯網圈、浙商圈、投資圈、影視圈。

如今,馬雲的圈子遠不止此。

在馬雲退休後,他成了阿里巴巴的全球推廣大使,在這個過程中,馬雲得到了多個國家政要的接見,世界圈不斷擴大。

並且在不斷髮展企業的同時,還支持鄉村教師項目,創建湖畔大學等等工藝項目,與許多大佬相接形成公益圈。

可以說,馬雲比誰都重視社交圈,在社交這條路上,馬雲從一開始就避開了社交陷阱。

我們在與人交往中,最可怕的往往不是缺少朋友,而是缺少與“不舒服的人”交際的勇氣。

僅僅待在舒適的社交圈,所到的的聲音就像是迴音,永遠得不到新的內容。

只有不斷融入新的圈子,我們才能感受到外界的變化,及時的做出應對和改變。


3.學會正確評估自己的人際關係


很多人在面對生活的變故時,沒有站起來,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無法擺脫自身的社交陷阱。

歌德曾說:“毫不奇怪,我們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樂於跟平庸者打交道,因為那會使我們心安理得,使我們產生一種與自己相同的人交往的舒適感。”

可以說,喜歡呆在舒適的圈子裡是人的一種本能。


結婚4年,妻子精心打扮保持身材,卻仍被出軌,她錯在哪?

但生活僅僅靠本能不併能讓我們過得更好。

所以,擺脫社交陷阱,自己擁有足夠的底氣,才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本錢。

那麼如何擺脫社交陷阱呢?

要想擺脫社交陷阱,就一定要懂得評估自己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主要有三種:

1.運營關係,這是保證你工作順利運行的關係。

2.個人關係,這種關係可以提升你個人的發展空間。

3.戰略型的人際關係,是指可以在你未來發展道路上有所幫助的關係。比如說,我打算在某個領域發展,為了這個目標,專門去認識該領域的大學教授,這個叫戰略型人際關係。

這裡著重提一下戰略性人際關係,換句話說就是去認識特定的人,進而提升自我。不難看出,這個對人的幫助最大。

畢竟,只有和更優秀的人交朋友才能帶來更大的價值。

這裡我用巴菲特的經歷來舉例:

巴菲特還是一名股票經紀人時,他想認識當時的華爾街的傳奇人物本傑明·格雷厄姆,他就向格雷厄姆所在的哥倫比亞大學提交申請,去上格雷厄姆的課,最後格雷厄姆成了巴菲特的導師。

在畢業時,巴菲特非常想和格雷厄姆一起工作,儘管多次請求都被拒絕,巴菲特依舊不斷地給他寫信。

就這樣堅持兩年後,巴菲特得到了與格雷厄姆共事的機會,甚至格雷厄姆退休後,將許多客戶都推薦給了巴菲特,由此,讓巴菲特建立的非常廣的人際關係網。

結婚4年,妻子精心打扮保持身材,卻仍被出軌,她錯在哪?

而評估你人際關係,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指標來考慮:

1.廣泛性

你的社交圈裡是不是包括各行各業的人?大部分人的人際關係,都限於他們的專業領域、所在的部門或公司,很少有範圍之外的社交。

2.連接性

意思是,你作為“中介”、去連接沒有關聯的人或是團隊的能力。

如果你認識的人互相之間也認識,意味著你作為朋友間的關係橋樑,連接性很強。

3.動態性

即能跟隨你的進步不斷髮展的關係。那些我們所熟悉的人不一定能幫助我們成長。

我們可以針對這三個方向,梳理自己的關係網。

以前我會覺得,把我自己手邊的事情做好,就夠了。

所謂的走關係、走後門,跟領導們去建立社交關係,我是特別不屑於去做的一件事情。包括我創業之後,在初期的時候,我也不願意混圈子。混什麼圈子,就把自己做好就好了。

但事實上,你會發現,當你切斷了這種跟外界的人際關係更豐富度的鏈接之後,你看事情的角度,看世界的豐富度是完全不足的。

換句話說,你作為一個企業的創始人,你應該對整個世界的運行規律很瞭解,你知道周圍的人在做什麼,你的整個大行業是怎麼發展的?

在這種瞭解的程度下,你才能夠做出更好的企業選擇,而不是僅僅沉迷在你自己擅長做的那件事情,你的能力越強,你就變成了一個孤島,但你絕對不能讓自己變成,在能力陷阱下的孤島,這是我對人際關係網絡的一個新的思考。


4.我們如何才能擺脫社交陷阱


《能力陷阱》一書裡,提供了幾個方法,可以有助於我們擺脫社交陷阱。


1.充分展示自我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說過:“成功的百分之八十在於自我表現。”

人人都可以試著組織會議、或者是當主持人,來擴展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活動,最好主動出擊,成為活動組織者。

我們需要培養“有聯繫性的大腦”,去主動建立人際關係網絡,並且延伸到新的領域。


2.利用好二度分隔理論

領英的創建者裡德·霍夫曼發現,我們通常只需要通過兩個人,就能與其他人取得聯繫。但是,往往我們沒有利用好這些關係,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意識。

3.維持關係

將現有的朋友和可發展的的朋友以及缺失的朋友整理成關係圖譜,標記上友好度和困難程度,然後針對性的進行交友、維持關係。

4.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改變自己最快的方法,是與你想成為的人做朋友。因為朋友間的行為和觀念會相互傳染,這可能會讓你變得更好,或是變壞。


與優秀的領導者在一起,成為優秀的領導者的幾率也隨之增加。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不妨充分利用以上4點方法,把自己的社交圈不斷擴大。

很多人之所以社交圈子狹小,不是因為不會社交,而是懶得社交,認為社交的本質是利用。

這是非常錯誤的理解。

實際上,良好的社交關係是一種合作共贏。

最終雙方目的是一致的:

保證工作上擁有能夠良好運轉的運營關係,生活上擁有幫助提升自我的個人關係,以及未來發展道路上有所幫助的戰略關係。

最近,我報名得到大學,並被錄取了。

報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擺脫人際交往陷阱。

作為一個管理者,對於外部資源的合作,以及外部的人際關係的溝通和處理是非常重要的。我急需要向更多、更優秀的人去學習,防止自己封閉,讓自己在能力圈以內,失去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事實上當一個人在職員的崗位,或者說非領導者崗位,或者說基層領導崗位做到一定程度,你想要進一步晉升,你必須要提升你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你需要跳出你以前的單打獨鬥的這種困境。

否則的話你是很難從領導者的這種角色和視野,去看問題,去想問題,去解決問題的。

張方宇在《單獨中的洞見2》中寫道:獨處是自我發現之旅,社交是自我實現的渠道。

個人的能力和眼界畢竟是有限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則是取長補短。

因此,別再侷限於自己的小圈子裡面,看看外面的人和事,你會發現,生活可以遠遠你比想象的簡單、美好。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