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不是你

傳說希臘德爾菲神廟的門楣上刻著這麼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你真的認識你自己嗎?

這樣的問題似乎有些幼稚與無聊,但這也是我真心提出的問題。

別人口中描繪的你是否和你心中的自己完全匹配呢?

究竟誰才是對的,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你呢?


你是否也在心裡想過,別人不瞭解自己,或者感慨別人口中說的並不是真正的自己。其實,誰都沒有錯。

每個人都有多重性格,展現出自己的哪一面取決於面對的不同的人和環境。或開朗、或沉默、或單純、或世故……

別人口中的你便是你所展現出來的那一面,但絕不是全部的自己。


*

那麼全部的你又是什麼樣子?

這個問題大概沒有答案,

因為你還有無數個沒有發揮出來的潛能

和沒有展現出來的不同於之前的個性,

這是你自己都不曾瞭解的。


然而人們總是習慣於根據

一個人的外表和淺顯的幾次會面

來給一個人下定義,

認為某個人就應該是這樣的。

甚至讓我們在別人的定義中迷失了自己。

按照別人設定的框架去控制自己的行為。

抑制了自己的個性。


是你,不是你


每個人不光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時期還會有不同的改變,正如那句話所說的:別用過去來評價我,我已經不是過去的我了。

有些習慣與個性是會隨著成長而變化的,但有些個性又是永遠不會變的,找到能讀懂你隱藏在變化中不變的個性的人也便找到了知己。

是你,不是你


上高中的時候,最喜歡看哲學家盧梭的文字,彷彿字字叩擊內心,大概就像別人所說的,我們時常能在書裡看到自己隱藏在社會秩序下的個性。

盧梭有段話是這樣說的:“我的性格對我為人處世的習慣影響很大。我對社會的瑣碎規則並不太在乎,也不樂意按照這些陳腐冗繁的規則辦事,更多的是依著自己的性子來。”

這大概是很多人的心聲吧,有時候不經意間讀到的某些文字,沒準更能讓自己認識自己。更能容易地讓自己找到知己,哪怕有些文字的作者和讀者不處於一個世紀,也能讓看到文字的人體會到內心的共鳴。


是你,不是你


每個人都不想被集體忽略

每個人又都渴望做真正的自己

何為真正的你

大概就是你每一句言語和行動

都組合成多面的你

大概最好的狀態也就是

不缺乏稜角的同時

又平和些


別說你愛吃甜

有些時候你也會拒絕一口奶油

別說你喜歡宅

有些時候你也愛上旅行中的海浪沙灘

或者西湖瀲灩

別說你喜歡安靜

有些熱鬧你也會參與

別說你只喜歡流行樂

你也愛上了幾首民謠

也別說你天生性格怎樣

時而乖巧 時而瘋狂

一時冷靜 一時放縱

可都是你

說到底

誰都是多重性格的本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