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心疼你?是他不懂得感恩嗎?不是……

《詩經》裡說: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緣於愛與被愛。你贈送我木桃,我會拿瓊瑤美玉作為回報,不僅是為了答謝你,更重要的是珍重這份情意。現在到處都在講感恩教育,說實話我並不喜歡強加的孝道,畢竟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過去都各不相同,不可能一概而論,但我卻對感恩充滿了敬畏,也力求做到好好關心家裡的老人。也許正是如此,我才希望這種美好的品格能夠被真誠對待。

為什麼孩子不心疼你?是他不懂得感恩嗎?不是……

我有了孩子,每當看著他的時候我心裡就充滿了歡喜,我希望他過得好,也希望他會關心我,希望他能對那些愛他的,幫助他的人,也能回報愛和幫助,但我不希望他用犧牲自己來過多的關心我或者幫助他人。所以,在養東來長大的過程中,感恩教育,是我小心翼翼地努力做的。因為我養大你,並不是為了得到你的感恩。但我還是有責任讓你明白感恩的意義。倘若你得到他人的幫助,視其為應得的,不知感恩,甚至去無休止的索要,只會成為一個人人討厭的人。我發現有的孩子,他們寧可把肚皮撐破一次性把東西吃光,也不願意留一點明天吃。一旦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趕緊滿足自己,而不顧他人。有人說這是天性。的確,這是貪婪的天性,這天性未必是好的。而且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會感恩。有很多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可以放寬一點,長大後再嚴格一點”,或者是“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懂事的。”其實不然,因為“樹大看苗,人大看小“在孩子年幼時,父母的影響是最深刻,最直接的。如果你從小對孩子驕縱寵溺,到大了的時候估計就來不及了。而沒有感恩之心的孩子,長大後真的比白眼狼還要可怕。感恩,不是天生就會的。它需要引導,需要榜樣,需要父母的智慧。

為什麼孩子不心疼你?是他不懂得感恩嗎?不是……

盧梭在《愛彌爾》中一針見血指出: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所以你無法包辦孩子的一生,那就不要讓他覺得什麼都是“現成的”和理所應當的,結果還不知感恩。有時候別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過多。我們很多家庭就把孩子當作家庭的中心。然後百般寵溺,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比如一袋水果,父母總是洗好後就先給娃吃,然後再自己吃。全家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時時刻刻都扮演著被愛的角色,要什麼家長都會千方百計得滿足他們。父母過於強烈的愛,不僅僅讓孩子失去體味生活的機會。更容易讓孩子變得麻木。孩子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可他們不知道爸媽的辛苦。長大成家後會不知道伴侶的辛苦,然後引起矛盾、自食苦果。

我們愛孩子,但是一定要教會孩子“去”愛。我們自己的需求也應該得到滿足。做父母久了,千萬不要忘記了自己也是有需要的人。很多媽媽為了讓孩子感到舒服,想著去戒掉自己的脾氣。結果幾乎憋出了心理疾病。為什麼不好好看看自己的內心?你也許是累了。你感覺自己好像被困住了。你也需要一個抱抱,一聲安慰。其實你需要發洩自己的壓力。你的感受可以明確告訴孩子,只要不隨便發脾氣就好。比如東來不認真吃飯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媽媽做飯很辛苦、你不好好吃飯媽媽很傷心,比如一個人推著東來去逛超市他要求抱抱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媽媽一個人抱著他還推著小車很不方便,抱一下後自己再坐著堅持一會就到家了,你正面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不致於陷入自我否定和情緒低潮之中。

為什麼孩子不心疼你?是他不懂得感恩嗎?不是……

疲倦、壓力過大、動不動就發脾氣的你肯定不會受歡迎的,當然,在給孩子愛的時候,請記得給孩子想要的愛。很多時候,我們說自己愛孩子,是基於自己的判斷,而忽視孩子的需求。這個判斷往往來源於自己童年的一些經歷。比如有的父母小時候捱過餓,所以覺得讓孩子吃得飽飽的,就是愛。有的父母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好的衣服鞋子穿,所以覺得給孩子買漂亮昂貴的衣服,就是愛孩子。因為自己曾經感受到了童年的痛苦,就不希望再讓孩子重複自己的痛苦。所以會想著彌補孩子,其實這也是在彌補自己小時候的缺憾。可這樣的行為,並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愛。至少,不是孩子需要的那種。所以當你生氣地抱怨:“為什麼孩子感受不到我的愛,是不懂感恩嗎!”其實,答案也許就是孩子根本就沒有感受到。你們兩個人過去的經驗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甚至需求都不同。你對孩子的不懂感恩失望,孩子對你的憤怒感到疑惑。所以當你花費一整天的時間來裝扮房間,想給孩子一個生日的驚喜,結果孩子視而不見,反而把你的傑作破壞掉,請不要生氣。也許你跟他來一次枕頭大戰會更加讓他感受到你的愛。他們希望你花一整天陪他玩,而不是去裝扮房間。

我們付出全部的愛,並不一定讓孩子心疼我們。因為他們能接收到多少?往往取決於你懂他們的世界有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