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一個遊戲(第四章)

第四章智慧設計

如果自然法則不是自然形成的,那麼是否就證明確實存在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神靈,只能用神的創造來解釋自然法則的存在了呢?

事實並非如此的絕對。

我們還是從近年來頗受爭議的“人擇原理”開始說起吧。在教會主導著社會主流觀念的年代,人們曾經相信人類是上帝的寵兒,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這一理念後來被哥白尼的“日心說”打破了。於是有人提出了“哥白尼原理”,認為宇宙沒有中心,宇宙中的任何一點都不是特殊的,上帝並沒有對人類特別關愛,人類也沒有在宇宙中佔據特殊的地位。

1973年在紀念哥白尼誕辰500週年的一次會議上,英國的天體物理學家布蘭登·卡特卻發表了一篇闡述“人擇原理”的論文,提出了一種與“哥白尼原理”完全相反的觀點:“雖然所處的位置不一定是中心,但不可避免的,我們人類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宇宙中是處於特殊地位的。”

“人擇原理”之所以認為人類在宇宙中處於特殊地位,主要是基於這樣一種懷疑:自然定律為什麼會驚人地適合生命的存在,就像是為了生命量身定做的呢?

這一原理後來發展出了強、弱兩種解釋版本。“弱人擇原理”認為,因為自然定律必須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才有可能存在,所以現在我們既然已經存在了,那麼自然定律就一定會是這樣,其中就是有再多的巧合也無須感到吃驚。就像一個身高166CM,視力1.0的年輕人想要參軍,對於他來說,體檢的標準要求必須等於或低於他的身高和視力,他才有可能參軍。而如果現在你看到他已經在部隊裡了,那麼就說明體檢的標準一定是那樣的。

“強人擇原理”要更誇張一些,它認為自然法則之所以會像現在這樣,是因為它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方便人類的出現,生命的誕生也許本身就是宇宙演變的一個目的。就像在前面的例子中,參軍的體檢標準本來就是為了確保那個年輕人能夠順利入伍而設置的,所以為什麼是那樣的標準就不難理解了。

強人擇原理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意味。為了人類能夠存在,自然法則才被設計成了現在的樣子,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把它和上帝創世的觀念聯繫在一起,因而並不為多數的物理學家所喜歡,然而它卻提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世界是否真的經過了事先的精心設計呢?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用一個事件來進行類比。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有一個場面令人印象深刻,至今難以忘懷。奧運場館中,一大群綠衣人在場地上走來走去,時而組出一隻和平鴿的圖案,時而搭出一個綠色的鳥巢,整個過程看起來如行雲流水一般,十分自然流暢。

這一複雜的過程是如何形成的呢?為什麼場上看不到有人指揮,綠衣人卻能走得如此井然有序呢?我們先來看看,假如認為它是自然形成的,用達爾文進化論的邏輯來解釋的話,會是怎樣的。

對於生物界的複雜性,達爾文的解釋是偶然之中有必然。生物會持續產生變異,這一特性使得生物的形態出現了無數多種可能性。但為什麼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個混亂的局面呢?因為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制發揮了作用,對它們進行了海選,最後保留下來的物種,就組成了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個紛繁複雜的生物界。

如果沿用這一思路來理解開幕式上看到的情景,事情應該是這樣的:綠衣人在場上隨機地走來走去,這會產生無限多種可能性,但其中必然會有那麼一種情形,剛好和我們看到的畫面完全一樣;電視臺的導播發揮了自然選擇機制的作用,把走得亂七八糟的部分全都剪了,最後留下的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個精彩場面。

這樣的說法你同意嗎?是不是感覺有點荒唐?但是,許多從事前沿研究的科學家們高智商的頭腦中,現在就充滿著這種邏輯。要能夠讓生命出現,僅靠一種膠原蛋白是遠遠不夠的,人體內的蛋白質也許就達到了100萬種之多。一種蛋白質的生成,根據概率原則已經近乎不可能了,何況還要生成如此多的種類?

接下來是由蛋白質和比蛋白質更復雜的DNA,以及其它的生命要素,組成細胞,這是一種複雜程度更高的結構。有人這樣形容,即便是製造一個基本的酵母細胞,所需要的零部件就和一架波音777噴氣式飛機那樣多,而且你還必須在直徑僅有5微米的球體內將它們組裝起來。

單個生命已經複雜得令人難以想象,但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比起來,又根本算不了什麼。生態系統是一個完美的體系,例如其中的食物鏈,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從土壤中攝取養分茁壯成長;食草動物吃植物,大型食肉動物吃小型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動物死亡後,由腐食性動物或者微生物進行分解,重歸於塵土,就是一個完整而周密的循環系統。

假如你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嚴密與複雜缺少直觀感受的話,可以去看CCTV9的紀錄片。萬物休慼與共,生命週而復始,每種生物都只是整個系統上的一個小小節點,但卻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那些經過精美製作的紀錄片中,你會感覺到這個系統的複雜與巧妙,大自然的神奇必定會讓你歎為觀止。

地球生態系統的形成,與整個宇宙的演變相比較,又只是小菜一碟了。如此宏偉的體系,如此複雜的演變過程,假如沒有事先設計好的程序,而完全只是一個隨機的過程,那麼究竟會有多少的概率,能夠形成我們眼前這個秩序井然的世界?

宇宙的演變,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理解為所有粒子運動變化的過程。我們可以把宇宙中的每個粒子都看作是一個綠衣人,你是否還會堅持認為,宇宙演變的這幕大戲,只不過是綠衣人們隨意走動的結果?如果只是隨意走動的話,宇宙的演變能這樣的井然有序嗎?

理由之二,宇宙的物理定律太精確了,無論怎麼看都不像是偶然形成的,更像是一種精密的設計,這也是“人擇原理”的支持者們最為懷疑的事情。

英國皇家學會前任主席、天文學家馬丁·里斯認為,宇宙似乎受到了6個數字的支配,其中每個都有很精確的數值,就像是被精心調試過的一樣,它們哪怕是發生細微的變化,世界就不會是今天的模樣,生命就不可能存在了。比如引力如果稍微強一點,那麼宇宙就會像個沒有支好的帳篷那樣塌下來;如果稍微弱一點,那就什麼東西也不會聚集在一起,宇宙會永遠是單調、分散、虛空的。核作用力只要改變4%,那麼恆星中就不可能形成碳,以此為基礎的生命就不可能出現。

霍金說:“自然定律形成了一個極端微妙的系統,在不毀滅我們所知道的生命發展的可能性下,物理定律能被改變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若非在物理定律的精確細節上的一系列令人吃驚的巧合,人類和類似的生命形式似乎永遠不可能形成”。

宇宙中能夠出現一個適合生命居住的地球,也是十分偶然的事情。在太陽系中,能夠讓生命存在的區域非常之少,而地球正好就處在這樣的“金鳳花區域”之內。假如地球離太陽的距離遠一點,那麼水就會被凍成固體,沒有了液態的海洋,也就不可能出現生命。而如果地球離太陽近一點,那麼就有可能成為像金星那樣的“溫室行星”,溫度高達500℃以上,可怕得像個地獄。

這樣的偶然性還很多。假如沒有月亮,或者月球的大小不足以穩住地球的軌道,那麼地球就會像打擺子一樣地搖晃,由此導致的劇烈氣候變化,使生命的存在變成一種奢望。如果太陽系中沒有木星這樣的巨大行星,能以它的引力把小行星甩進外太空,用了10億年的時間把太陽系形成時遺留的彗星和小行星碎片清理乾淨,那麼地球就會經常遭到它們的襲擊,不可能有相對穩定的環境條件來支持生命的出現。

天文學家沃德和布朗利還列舉了一系列令人歎服的事實,說明在地球的其它眾多特徵上,比如海洋、板塊構造、氧氣含量、熱含量、地球軸線的傾角等等,其數據都正好適合創造智慧生命。如果地球不是正好處在這樣一個極小的區域範圍內,那麼人類就不可能出現。有人甚至說,如此苛刻的條件表明,地球上的智慧生命說不定真的是在銀河系中,甚至在整個宇宙中都是獨一無二的。

如此眾多的巧合,難道都是出自於偶然嗎?誰能相信,這些十分精確的系統竟會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來自於一種巧妙的設計?

理由之三,宇宙的不同區域之間存在驚人的相似性,如果它是自然形成的,這一點很難得到合理的解釋。

天文觀測發現,我們無論朝哪個方向看,宇宙似乎都一樣,有同樣類型的星系,幾乎按照完全一樣的模式分佈。這就像是在紐約、曼谷、開羅等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有一群綠衣人在隨意地走來走去,但奇怪的是,它們都走出了和北京的綠衣人相似的圖案。

這個事實讓人費解,因為兩個處於相反方向上距離我們90億光年的星系,它們之間的距離是180億光年,目前我們最普通接受的宇宙年齡是137億年,所以連光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從這個星系走到那個星系,它們之間顯然無法傳遞信息。

沒有辦法通信,它們之間就不可能開個會來討論一下,在演變的方向上如何保持一致的問題。如果它們是自然生成的,那麼兩個星系之間怎麼可能如此的相似?它們之間的差異是通過什麼辦法來消除的呢?就像世界各地的綠衣人,如果不是事先設計好了統一的步調,在沒有辦法相互商量的情況下,他們怎麼可能隨便走一走,大家都走出幾乎相同的圖案來呢?

對於這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綠衣人們都在執行原先設計好的同一套動作,所以才會走得幾乎一樣;整個宇宙都在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同一種軌跡演化,而不是像人們想當然認為的那樣,完全是在無規則地自然演變著,所以不同區域之間才會出現相似的情景。

理由之四,宇宙在不同尺度的結構上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性,體現出了相同的設計風格。

宇宙在不同的尺度上,有著許多難以解釋的重複性結構。盧瑟福的原子模型一出世就被稱為“行星模型”,這種說法形象地表現出,在原子這個極小的體系和太陽系這個極大的體系之間,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它們兩者都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在整個體系中只佔據著微不足道的體積,卻集中了99%以上的質量。

不僅如此,假如把原子與銀河系進行對比,原子與中子星進行比較,它們都在半徑、週期、振動等許多方面表現出了十分相似的地方。由此還出現了一種叫“分形宇宙”的理論,認為哪怕是在一個小小的原子中,都包含了整個宇宙的某些信息,是一個宇宙的“全息胚”。

為什麼宇宙在差距如此懸殊的結構上,會表現出如此驚人的相似之處呢?假如認為世界是自然生成的,那麼這種現象很難解釋,但如果相信世界是經過了設計的,那麼就很好理解了。裝修過房子的人都知道,設計師往往會有自己的風格,在“地中海”風格的設計中,拱門這樣的圓形元素就會一再地重複出現。所以宇宙不同尺度之間的重複性結構,也許不過是體現了設計師獨特的設計風格而已,就這麼簡單。

關於世界是經過了設計的理由,還可以舉出許多,而且只要你認真體會,在日常生活中還會發現很多的線索。不過事實上這根本就是既沒有辦法證實,也沒有辦法證偽的問題,再多的事例也僅僅只能是引起你的懷疑而已,舉更多的例子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世界經過了設計的想法由來已久,其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時代。柏拉圖認為世界背後有一個實體模型,我們眼前的世界只是這個永恆模型的複製品,萬物有生有滅,但模型永存不息。這些模型雖然數量眾多,但並非亂成一團,沒有秩序,它們構成的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一個很有條理的宇宙。柏拉圖所說的實體模型,我們完全可以看作是標準化的世界設計效果圖。

牛頓也相信世界是經過設計的,他認為世界並非“僅由自然定律從混濁中產生”,宇宙的秩序“最初是由上帝創造的,並由他將同樣的狀態和條件保存至今”。

霍金在他的新書《大設計》中也說:“在物理基本定律的精確形式與性質中的運氣……不可能被輕而易舉地解釋,而具有深刻得多的物理和哲學含義。我們的宇宙和它的定律顯得是一種設計,這兩者都是為支持我們而量體裁製的”。

近年來美國的大學中在悄悄流行著一種觀點,認為世界是經過了設計的,這種思想叫“智能設計論”。它的支持者認為,世界的設計師有可能是上帝,也有可能是外星人或是穿越到了過去的細胞生物學家。

基於以上證據,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偉大的設計。對於那位設計師,我們在這裡稱之為“造物主”,雖然這個概念與“上帝”有些接近,但我們會盡量避免採用“上帝”這個稱呼。因為上帝是萬能的神,而我們這個世界的設計師,或者說造物主,卻極有可能並不是神。


世界就是一個遊戲(第四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