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強軍:馬略、凱撒及屋大維時期的羅馬軍團

帝國強軍:馬略、凱撒及屋大維時期的羅馬軍團


在大約10 個世紀的跨度內,羅馬軍團作為地中海世界最知名的一支勁旅,陪伴了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起起落落。這支脫胎於公民兵的軍隊,其命運很大程度上和國家捆綁在一起,在漫長的發展和學習後,成了古代軍事體系的典範,但又在國力的傾頹中逐漸磨滅。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軍團在各方面都達到了第一個巔峰。從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和北非歷練出的高素質軍官團和老兵,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及成熟的戰術體系,都讓共和國隨之進入了極為迅速的軍事擴張期。但這樣的好景不長,共和國版圖的擴張,使得原有的公民兵體系越來越難以承受長時間的海外作戰。而羅馬軍團長久以來倚重的自耕農兵員,本身也在不可逆的土地兼併過程中遭受著嚴重的打擊。從人力來源的數量和水準上說,羅馬軍團都在巔峰之後逐漸開始衰退。

這樣的衰退,終於在公元前2 世紀晚期連續地在戰場上體現出來。在辛布里戰爭與朱古達戰爭中,羅馬軍團的表現完全無法令人滿意。在戰爭中獲取了地位的蓋烏斯·馬略(Gaius Marius),決心對羅馬軍團進行完全的改革,一系列原有和新建的舉措,將被正式作為制度固定下來。

馬略改革最主要的內容,是將羅馬軍團從服兵役的公民兵改為職業軍人。獲取固定報酬、由國家負擔裝備的新軍團士兵,能夠脫產獲得更好的訓練,同時在海外作戰時維持更高的士氣。同時,軍團的兵源也有所擴張。此前,僅招募有產者的規定就已經在多次緊急情況中被打破,此次馬略則正式取消了徵兵範圍對個人財產的限定,貧民將不受阻礙地進入到軍團的行列中。此後同盟者戰爭的結束,使得意大利半島各地區獲得完整的公民權,所謂意大利同盟軍團的說法也逐漸不復存在。


帝國強軍:馬略、凱撒及屋大維時期的羅馬軍團


新的共和國軍團,在沿用步兵大隊—步兵中隊—百人隊體系的同時,做出了一些小的改變,原有的青年兵、成年兵、後備兵間的區分不復存在,各中隊統一了裝備和作戰樣式。不過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成年兵等稱謂還是單純作為榮譽地位的符號,被保留下來。每個新的軍團理論上擁有10 個步兵大隊,除了保有鷹旗的第一大隊,擁有800 人的雙倍兵力外(分屬2 個步兵中隊,共5 個雙倍兵力百人隊),其餘9 個步兵大隊均各下屬3 個步兵中隊,每個中隊擁有2 個百人隊,大隊的戰鬥人數定額為480 人。非戰鬥人員同樣被部署到各級單位內部,百人隊下轄的最小單位十人隊擁有8 名士兵和2 名非戰鬥人員,組成實戰中的一個縱列(軍團最常見的百人隊縱深是8 排)。整個軍團理論上擁有4800 名重步兵和1200 名非戰鬥人員。

原來屬於軍團內的所有輕步兵和騎兵, 則很有可能被剝離出來,統一獨立使用。至少在愷撒時期,各軍團理論上沒有軍團屬的騎兵,這也與羅馬人越來越廣泛使用外籍騎兵不無關係。由外籍士兵組成的輔助部隊(Auxiliary),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 在軍隊中享有越來越高的地位。

馬略的成功改革,成為共和國晚期擴張的基礎。馬略、蘇拉、盧庫盧斯、龐培、愷撒等一系列軍事指揮官,利用這支新的職業化軍隊,在本都、亞美尼亞、敘利亞、高盧等地區進行了飛速的軍事擴張。隨之而來的大規模內戰,使羅馬軍隊的規模擴充到共和國時期的最高點,在各軍團缺額嚴重的同時,軍團的數量一度激增到60 多個。直至奧古斯都稱帝,他才得以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和大規模裁軍,在馬略時期的基礎上,對羅馬軍團進行了組織改良。

軍團編制內不轄輕步兵和騎兵的習慣得到了延續。在韋斯巴薌時期,我們明確地看到用以對抗猶太人,或是對抗阿蘭人的軍團中,仍舊沒有自己的輕裝步兵或者騎兵。奧古斯都時代的獨立騎兵部隊,以騎兵隊(翼)為基本的單位,翼的下轄編制則有480 人或者720 人兩種,分別擁有16或24 個騎兵中隊。輕步兵則根據其招募地,獨立編組成下轄百人隊的輕步兵大隊, 每個大隊擁有6~10 個輕步兵百人隊,每個大隊的實際兵力定額可能達到了500~1000 人,指揮官被稱為大隊指揮官(Praefectus Cohortis),一般由羅馬方面指派的軍事護民官擔任。

在屋大維稱帝之初,大約30 個軍團分散在從不列顛到北非的帝國邊境線上。儘管數量不多,但這些高度職業化、裝備精良的士兵,總體上能夠高效地保護羅馬的邊境安全。這一時期的邊境駐軍駐紮在各規模不等的永久營地中,防禦作戰的目的旨在完全阻止羅馬的敵人對其領土的入侵。

戰術


馬略改革除了從根本上完成了軍團的職業化建設外,從戰術角度來說,則主要是對波利比烏斯時期一些逐漸產生的改良,從制度上予以了確認和強化。比如步兵大隊這一級單位的正規化,三線步兵裝備和戰法上的統一,以及輔助部隊的正規化、獨立化等。

愷撒無疑是這時期最出色的軍事指揮官之一。在征戰高盧和內戰的一系列戰役中,他大膽的用兵風格,將軍團步兵戰術運用到了極致。愷撒的步兵運用,非常強調步兵的多線靈活部署,實戰中三線陣、兩線陣甚至單線部署都屢次出現,具體地運用則視戰場情況而定。愷撒的後備戰線總是能夠通過有效的機動來轉移正面,執行多種多樣的作戰任務。

另外,針對敵軍的騎兵優勢,愷撒能夠有效地利用軍團步兵在近戰中的優勢,以及軍團中靈活的中下層指揮體系予以應對。在法薩盧斯會戰、塔普蘇斯會戰中, 均有一些獨立的步兵大隊作為騎兵的戰術預備隊使用,專門用來伏擊試圖進行側翼攻擊的敵軍騎兵。較為靠近對方騎兵的步兵戰線,也會偏向於使用多線部署,以後備戰線作為反騎兵的預備隊。至於步兵中隊的運用,則整體上繼承了原有的體系,步兵中隊的兩個百人隊將視情況同時投入(並列的橫隊部署),或者輪換使用(以棋盤格式交錯部署,或者成縱隊)。

原有的龜甲陣和縱隊戰術,在這一時期獲得了更廣泛的運用。龜甲陣不僅出現在圍攻戰鬥裡,也成為一個標準的反投射武器陣形出現在野戰中。比如在對抗帕提亞軍隊時,我們就屢次見到軍團重步兵組成龜甲陣的記錄。而薩莫奈人利用縱隊強化標槍使用的辦法,也被軍團所繼承,指揮官經常會以多個縱隊對戰線上的一點,發動向心的突擊。以密集的標槍投射嚴重殺傷對手,然後從一點以縱隊進行衝擊和突破,這種陣形被稱為步兵楔形陣(Cuneus), 士兵則將它暱稱為“豬頭陣形”(Caput Porcinum),來形象地描述以集中的兵力和火力“拱”穿戰線的作戰方式。


帝國強軍:馬略、凱撒及屋大維時期的羅馬軍團


軍隊的職業化、正規化的一個益處, 是在修築營地、工事等方面的進步。馬略之後的羅馬軍隊,非常擅長進行各種場合的圍攻作戰。愷撒不止一次地試圖用比敵人少得多的部隊,通過多重圍攻線的修築,利用工事和投射器械,將敵軍圍困在狹窄的地段內切斷補給和聯繫。我們也明確地瞭解到,各種弩炮等投射武器在職業化的軍團內獲得了獨立的編制,這些原始的“炮兵”成為軍團作戰非常倚重的一個單元。

輕裝步兵和騎兵的獨立編組,也為他們的使用帶來了不同。大多數時候輕裝部隊和騎兵會獨立地部署到兩翼或者後方,當輕步兵需要依託主力戰線進行遊擊戰鬥時,他們會從各步兵中隊和大隊的間隙中前進,並且仍舊保有自己的獨立指揮體系。

在騎兵方面,騎兵中隊依舊是最基礎的作戰單位,以騎兵中隊組成的多排橫隊成為最常見的隊形。另外,為了加強騎兵的衝擊力,也出現了中隊內組成的騎兵楔形陣形,不過與馬其頓式的楔形陣形不同,羅馬騎兵中隊的楔形陣實際上是多列橫隊的一種變形,每排的人數依舊一樣。


本文摘自《帝國強軍:歐洲八大古戰精銳》

帝國強軍:馬略、凱撒及屋大維時期的羅馬軍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