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適當的吃苦是好事。小時候,老人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

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我們總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卻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保護得太好了,不讓他們懂事。要想讓孩子從小明事理能為他人著想體諒父母,就應該從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識得人間疾苦,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現在的孩子大都很聰明,但他們大部分最後都沒能獲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簡而言之,就是缺乏了堅毅精神。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什麼堅毅精神能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

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豆子豆芽


在風雨中礪練,進行吃苦教育,這是對孩子的愛。因為社會是複雜多變的,一個成長中一帆風順的孩子,踏上社會稍微有一點點磋折就受不了,一蹶不振,萎靡頹廢,那就是害了這個孩子。只有在大風大浪中礪練的到了社會才能遇事不慌,從容不迫,才能做好事情,成為人生的贏家。


大海與泰山


認同,

讓孩子吃苦可以鍛鍊孩子遇到難事的承受能力,

可以不過早的放棄,也是對孩子一種思想習慣的培養


農人王三


否,孩子健康快樂才重要


筋斗雲記


“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首先我是很認可這句話的,因為讓孩子學會吃苦,更多的情況下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益處。


1.讓孩子吃苦,可以磨練他們的毅力,他們的意志力相比較其他孩子而言,就會變的特別的堅韌,不至於說以後再遇到一些困難或者是不幸的時候,就會心生怯意,反而會積極和勇敢的去面對。

2.讓孩子吃苦,可以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經常生活在“蜜罐”裡面的孩子,長時間以來,就會養成一種依賴心理,動手的能力就會特別的差,但是讓孩子學會吃苦,他們就會慢慢的改變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

3.讓孩子吃苦,可以讓他們明白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這樣他們在長大成人以後,就會懂得感恩和珍惜眼前的生活,而這些優良的品德恰恰是現在很多人所缺少的一種東西。

因此,不管從哪方面來講,讓孩子學會吃苦,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做法,而且讓孩子吃苦,他的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講究方式和方法,否則的話,就用可能會得到“適得其反”的一種結果。

所以說:“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我覺得這句話說的是很有道理的,也是我們很多做父母的都應該謹記的一條法則,在條件和時機成熟的情況下,不妨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會吃苦的孩子,這對他們的將來或者是以後,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小微情感世界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還是很認同這個說法。窮人的小孩早當家,這句話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成立的。我是鄉下長大的孩子,我生活在廣東潮汕家族,雖然可能有固有的潮汕男人大男人主義想法,可我家就是三個男孩我排最小。一直以來我家都是男孩當女孩使用,從初中開始我們家因為爸媽忙,所有人都是各自洗完澡就自己把自己的衣服洗了晾乾,我們也會去幫爸媽放牛,採豬菜餵豬。而且我們三兄弟從小就在老媽的教導下學打掃衛生學做飯。父母也就初中畢業,90年代養3個男孩而且後來都供完我們上大學著實不易,記得我爸小學代課老師工資才300多。也就因為這樣的境遇促使我們都養成了勤勞節儉,吃苦耐勞的好習慣,並且在生活以及後來上大學甚至工作後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與想法,遇到問題都自行解決不打擾父母。我大學以後第一份工作就自己跑業務第一次出省第一次出差坐火車住80塊錢一晚的賓館。我們應該感謝從小沒在溫室裡長大,吃苦是在後來工作社會立足的根本。與其給錢滿足所有的生活所需,還不如養成能獨當一面艱苦奮鬥的性格,對於孩子來說這才是最高級的保護,不受外界打擊所影響。


粵C常住人口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什麼叫吃苦?難道吃糠咽菜穿補丁衣服,吃不飽穿不暖麼…… 我從小家境還好,七十年代生人,爸爸工作之便家裡一直有轎車基本從小沒坐過公交,小學學電腦小提琴,中學學鋼琴,沒穿過舊衣服舊鞋。我也不覺得長大以後我就是溫室花朵經不起風雨,遇事也不比別人差啥,反而我覺得做事更自信思維角度更不同。所以我不覺得對我兒子需要去刻意吃什麼苦,什麼樣的家庭就過什麼樣的日子。


淼1124545443


我不認同這句話。

教育觀念上,這種提法就是故弄玄虛,無立足之本。這和“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一類的說教差不多,有嚴重誤導和誇張之嫌。

邏輯上說,要保護孩子,還是“最高級”的保護,又偏要讓孩子吃苦,簡直是生拉硬扯,十分牽強。

恰恰相反,我認為應儘量讓孩子減少和避免吃苦。

苦難本身沒有任何意義,甚至,無論對小孩還是成年人,苦難都是消極、負面、悲哀的東西。

有人說,孩子多吃苦,才會明白珍惜將來的甜。

我就想問一句,難道你非得咬口黃連,才品得出蜂蜜的甘甜?

還有人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其實,這句話的本意是在強調個人努力拼搏的重要性,不在於“以苦為樂”,“以苦為傲”,“以苦為本”。

如果凡靠吃苦都能逆襲上位,那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可焦慮煩惱的,千萬計如我一樣的苦逼,是不是錦繡前程已經指日可待?

還有朋友喜歡拿名人的故事來自勉。比如樂嘉帶女兒徒步沙漠,比如霍啟剛夫婦讓孩子自己坐校車上學……

我想提醒的是,人家這種方式是信手拈來,隨意為之。雖然也有吃苦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自然體驗,自由選擇,是名流富貴的任性和舒展。

咋們推崇跟風,就是本末倒置東施效顰。

為了吃苦而吃苦,何苦?

孩子年紀尚幼,身體和心智都不夠成熟。就像一顆小樹苗,最好的保護就是讓他們少受烈日風雨的摧殘,在健康舒服的環境裡成長。

溫室裡的花草就不美麗嗎?大棚裡的蔬菜就沒有營養嗎?圈養的牛羊就不茁壯嗎?

孩子少受苦,對生活更有自信,對未來更有憧憬,對他人更有關愛。

反之,在困苦下長大的孩子,容易留下陰影,個性孤僻,出現叛逆,對環境和事物缺乏熱情和探索的精神。

再說,對於人生之苦,本身是一個逐漸認知、體驗、感悟的過程。

並不是說,先拿十年,拿一百種花樣來讓孩子吃苦,然後孩子就有了經驗,有了免疫力,從此一勞永逸,百毒不侵。

這貌似天方夜譚吧。

當然,想特別說明的是,正常的教育敲打是必要的,過度的嬌縱寵溺是不可的。我們不用極端情況和特例來討論。

總之,從來沒有誰會主動希望去經歷苦難,它不是教育的獨闢蹊徑,也不是生活的靈丹妙藥,更不是邁向成功的發動機或助燃劑。


春來未來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我很贊同這句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有遠見的父母,要懂得讓孩子吃苦更要捨得讓孩子吃苦。


教會孩子吃苦就是幸福。孩子首先面對的是生活,要讓他知道生活的艱辛,讓孩子從小就懂得人間的疾苦,從小教育他要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比如在家裡幫助媽媽掃地,擦地,收拾桌子,洗碗,自己洗衣服等等多種生活技能,多培養他獨立生活的能力。還要培養孩子的品質,窮養孩子並不是吃不飽穿破衣服,而是讓他們知道節約,在飯桌不浪費糧食和蔬菜,養成儉省節約的良好習慣。要教育孩子用心讀書,讀書也會吃苦,現在讀書不吃苦將來生活會很苦,只有你刻苦學習,才能有幸福的未來。也要培養他們待人接物,適應生活和社會的自理能力。


唯累過,方知閒,唯苦過,方知甜。這是人生的哲理。

人生的道路還很遠,要靠他自己走,吃苦耐勞是基本的品質,讓孩子吃點苦,是為他們以後的成長道路上掃平障礙,在複雜的環境中學會保護自己,取得事業成功。


大浪淘撒


我媽媽1952年出生,就是從小吃太多苦了,家中老大,累了一身病,累不動了,外公趕緊讓她嫁人,她一輩子都抱怨外公外婆,我的舅舅姨們,也沒有感激我媽媽啊,所以,我堅決反對這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