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每次團建過後都有很多人離職?

團建小達人


團建總是離不來吃飯,吃飯就離不開喝酒。喝酒總會出現一些問題

很多人喝著喝著就會原形畢露,變得跟在辦公室裡完全不一樣。吃飯也會爆出很多不為人知的小秘密。比如說你跟財務的人一起吃飯喝酒,難免酒上頭說漏嘴公司的現金不理想,快要倒閉了,這個時候不走你還有等什麼時候走;比如說吃飯的時候敬酒沒有敬好,有些小心眼子的領導在後期的工作中你就等著吃釘子吧!

這是從小的方面說,從大的方面說,企業的團建可以顯示出一個公司老闆的格局眼界,格局有多大企業發展就有多大,有的企業想要高團建,時間會安排在週日,(不佔用工作時間,後期也不補休),不去扣你工資,去了不好意思也沒有加班費,吃飯AA,這樣的公司你不離職等過年啊!


共享人才


好朋友上個月才發了一個朋友圈,團建感動流汗流淚,一群人抱頭痛哭的照片,團建結束後還跟我說這次跳槽跳對了,下定決心好好幹,公司氛圍好,有動力有激情,前兩天竟然說辭職了。

問她什麼原因?跟我說團建當時管用,回到公司好了沒一週,同事們原形畢露還是老模樣,鬆散的鬆散,推脫責任一流功夫,自己剛進去沒轉正,就被同事背後捅了一刀。一氣之下,朋友辭職了。

團隊建設能起到什麼效果?能夠讓同事放下工作在一起放鬆,就已經很不錯的作用了。但公司管理者的目的可不止是想讓員工放鬆一下這麼簡單。傳播企業價值觀、增強員工凝聚力,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或許是大部分企業做團隊建設的目標。

不過從員工反饋的情況來看,傳統的團建方式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的工作,是酒桌上的相互恭維,是隻講奉獻精神的口號和空有大道理的一套理論。

你們是否也有同感呢?


閃亮金星


團建過後,員工離職的情況確實存在,或者說經歷過公司的團建,反而堅定了一些員工想要離職的心。


團建,原本目的是為了加強團隊的凝聚力,但現在很多企業為了團建而團建,團建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門。


關於團建的形式,我詢問了人力資源群的HR們,通過HR們的描述,似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01

五花八門的團建形式


現在很多企業的團建形式就是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團隊成員吃吃喝喝,爬爬山,拍拍照,發個朋友圈完事。


還有一些非常規的,挑了一些HR們遇到的團建形式,看下你遇到過幾種?


(1)38度高溫穿越無人區


某公司今年八月中旬,三伏天最熱的時候,組織團隊成員徒步穿越無人區。如果不去,就視為自動離職。


特別想問下這家企業的老闆,您是在拍電影《無人區》?


(2)野外生存訓練


某公司組織團隊成員做野外生存訓練,放到荒涼的地方體驗原始生活,鑽木取火,河裡抓魚,而且不提供相關物質。


我估計這家企業的老闆非常喜歡看韓國綜藝節目《叢林法則》,所以想體驗下。


(3)個人演說家


某公司組織團建,選了家農家樂聚餐, 但是老闆一個勁的說個人的光輝歷史,到了飯點也不給飯吃,員工只能坐著聽老闆繼續誇誇其談。


以上三類團建形式,如果你遇到了,你會怎麼做?



02

團建折騰人啊


遇到奇葩的團建形式,分分鐘鍾想離職啊,比如說上面的高溫天穿越無人區,高溫又無人區,那麼危險,命重要還是工作重要?


就拿常規的團建來說,有些企業是強制必須得去,有些企業明面上沒說強制,但是你能拒絕幾次?拒絕個幾次以後,估計領導就找你來談話了。


一星期上班五天,你原本想著週末好好休息下或者週末多陪陪家人,特別是孩子。好了,現在週末寶貴時間還要獻給公司,有幾個員工願意呢?


再說要吃吃喝喝,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更舒服啊。團建中,有不同層級的領導,有老闆,約束、拘謹,能吃好玩好嘛?


在工作環境中,你與同事、領導的關係就是角色關係,比如你和領導,就是上司與下屬的角色關係,工作環境會約束人的性格。


一旦到了團建,總歸會聚餐,喝點小酒吧,一喝多就暴露了性格,所謂酒品見人品。


你也許會發現,某同事、某領導原來是那種讓你鄙視的人。



結語


一方面遇到奇葩的團建,保命要緊,走位上策。


另外一方面常規的團建多了,誰願意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再加上團建會暴露很多人私下的性格,這些都會讓一些原本想著要不要離職的人,堅定離職的決定。


我是若拉,致力於職場高效成長,歡迎點贊、評論、轉發,記得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在職場中升職加薪!

林若拉


題主的感覺是對的,年會就是最大的團建,離職的人也會比平常的人多。公司每次年會過完後,不少人都會籌謀著時機離職,這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

朋友在一家跨境電商的公司上班,每年一到年會前的2個月,部門裡就有人積極組織部門的年會活動,而且部門節目還要經過公司的選拔才能進年會現場。

每個部門裡對這些佔用下班時間排練的活動,總有一些特別樂意的,也有特別不願意的。朋友上年就被坑過一次,今年打死也不參加。最後,在被組織的同事威逼利誘之下,不惜提出辭職,才打消了同事的念頭。

在這個拉扯的過程中,多少能感受到,有時這些所謂的“團建”是隱形地在控制人去做一些於自己不利,而他人得利的事情。事後反應過來,都會覺得糟心。

公司團建的目的是在於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讓員工之間增進感情有利於工作的協作,同時也是打著人文關懷、給員工減壓的理念。但對於員工來講,團建有時是適得其反的才會招致團建後的離職現象:

1.沒真正的休息,佔用非工作時間

小林總是跟我抱怨說,她公司部門領導總是很喜歡在週末組織出去爬山,美名其曰健康團建,而且還要點名。本來工作日就已經夠忙了,週末還得花時間“加班”陪領導團建,真的快受不了了。

如果團建都是佔用員工的下班時間,肯定會怨聲載道的,若是小林公司改在工作日團建或許還能稍微緩和員工們的情緒。畢竟佔用非工作時間,對員工來說是被強迫的,這樣的情緒久了,離職也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2.強制要求參加,團建內容很沒勁

公司團建基本上都是強制要求參加的,出發點是想創造員工在工作以外的情感連接和交流的環境。但同事們相處久了,玩在一起的圈子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平常也少不了聯絡感情。像是之前部門出遊兩天一夜,就是換個地方玩手機,對員工來講則是毫無吸引力。

所以,當團建成為員工不能拒絕的一個項目,且項目枯燥無聊的時候,團建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3.領導打雞血,承諾沒落實到位

團建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有的目的比較輕鬆,有的目的比較“虛偽”。領導總會出現在團建的最高潮,給你畫大餅、灌雞湯,當下的氛圍會讓你誤以為公司要取得巨大的成就,轉眼回到崗位上工作時,才發現那是讓你心甘情願加班賣力的煙霧彈。

所以,當你這種把戲看多了,自然而然就看清領導和老闆的人品,沒有兌現該給的承諾,就妄想通過團建續命,這種公司是不值得呆下去的。

總結

總的來說,團建就是給員工的福利和關懷,不要佔用非工作時間,最好的調和方式是一半一半,員工至少心裡是平衡的。

然後,自願性和多元化也很重要,不要一句“不參加扣考勤”的強制命令,而是可以用多樣化的團建形式讓員工參與度變高一些。

最重要的一點是,團建的時間給員工而不是給領導,打雞血畫餅的同時薪酬待遇得跟上才是最實際的。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是@阿花羊,歡迎關注我,分享職場經驗,與你共同探索你我所在的世界。

阿花羊


小公司,整個公司加上領導就7個人,3個老闆級別,1個領導級別。大老闆說現在業務不繁忙,每週五下午提前一小時下班給我們團建。第一次大家都挺積極的,各種說去哪,但是大家會的都不一樣,參加的還有個小領導級別的人,尤其是他是70年代的(不是貶義),和我們90有代溝,我們想玩的,他不喜歡,就喜歡流汗運動。現在我們3個人一提起團建就心生反感,因為就是小領導自己的獨角戲,我們都是配角,各種陪他演,還要延遲下班時間,是真的超級的累。


筱旅


我以前一個公司,每次團建都是魔鬼搞法,平時辦公室坐著,突然拉出去,又是爬山,又是耐力訓練,一天下來累死,奇葩是第二天還要分享,首先一首詩,感謝老闆,感謝父母,什麼,這樣的分享每天一個小時,一直持續到下次團建。搞下來再開始一天的工作,累死。錢還是那麼多錢,搞了那麼多,不走累死自己嗎


周雲劍


謝謝你的問題,我來回答。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感覺每次團建過後,都有很多人離職呢?

團建是好事,很多員工其實都喜歡搞團建活動,至於團建活動後有很多人員離職,我所組織的團建活動中,幾乎未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但是我剛入職場時,公司有派我參加魔鬼周培訓,結訓回來後心裡其實是很反感的,但礙於需要這份工作,我沒有離職,但至此有關類似活動我心裡就特別的排斥。

01.說是團建,其實更多的是超負荷體能運動。

現實工作中,很多內地企業,更多的是私人企業,私人企業中處理急速擴張階段,企業規模屬於半大不小的企業,很多老闆就喜歡搞魔鬼訓練這類活動,總認為通過這樣的培訓,公司的執行力和團隊凝聚力好像就真如他想的一樣得到改變,大家經過培訓就能夠像一名戰士一樣對公司具有超強的團隊榮譽感與使命感,通過培訓後,大家就能夠與公司生死共存亡般。

殊不知,但凡參加過類似團建回來的員工,大家是不願意再去參加第二次了,老闆想要的想法也並未實現。

02.大家認為團建過程中自尊受到侵犯,人格未受到尊重。

其實很多公司對團建活動開展方式出現理解偏差,打著團建的晃子,卻做著類似魔鬼訓練或者地獄周之類超負荷運動。

參加這樣的運動,對於現在職場中很少鍛鍊的人來說,可能就真的是面臨著魔鬼般的恐懼,生活在地獄般的無助。沒有完成教官下達的各種任務,或者團隊人員未達目標,大家必須接受超負荷的懲罰等,讓大家內心深處反感,乃至於發自內心的牴觸。

03.內心審視自己,審視公司,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必要。

在戶外團建活動中,因參加人員參差不齊,可能出現各種情況,比如女性生理期、高血壓等不適合的人群,應該及時予以調整或者取消參加,保障參與人員的身體健康與人身安全。

而在團建過程中,大家礙於臉面、老闆的虎視眈眈,當時可能不便於發火或者直接拂袖而去,但回去後大家都會思考跟著這樣魔障的老闆是否有必要,大家還能經受幾次這樣的團建活動。油然大家對這種方式不認同或者反感的人,自然而然就會選擇離開。

延伸閱讀:

其實我們大家生活的環境過於舒適安逸,單位想通過一兩次這樣的團建活動達到某種目的,其實已經不可能完成了。除開大家心裡更願意選擇舒適的工作環境外,就業環境的寬鬆也是大家出現這樣念頭的關鍵。

上段時間我們公司也組織了團建活動,我們安排的活動更多的是在意趣味性,相當於教官領著一大群大孩子一起玩耍。這才是現在更多職場人員所喜愛並樂於接受的,對於魔鬼訓練或者地獄周,更適合於2000年前後的沿海城市吧。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告訴我。

如果大家認同我的觀點,請大家【關注】我吧。我專注於職場領域,我將持續提供最新職場資訊,謝謝!


阿良姜


大概,是因為終於把內心那根想走的弦給拉斷了吧。

.

某單位,一把手為人不錯,基本不為難任何人,工作量也不是很大,考勤也不是很嚴。總之,整體氛圍是輕鬆愉快的,工作起來也許身體受點累,但至少心是不累的。

這單位從來不搞團建,大家幹完事就回家,週末則全屬於自己,想幹啥就幹啥。

這單位離職的人很少,團隊非常穩定,大都是工作七八年、十年以上的。

.

突然,一把手換人,來個空降兵

“空兵”上任以後,搞了許多讓人看不懂的操作。總之,正事沒有,歪事一堆。

這個時候,持觀望態度的一些人,便內心有些打鼓了,對“空兵”、對單位的前途,都產生了茫然感。

.

有一天,“空兵”通知去團建:全員八達嶺,回市區後全員吃飯。不參加的人,以曠工論處。

在“曠工”的脅迫下,眾人迎著寒風,坐上了去八達嶺的中巴。到了地方,又頂著寒風和冰冷的小雨,爬到頂端,又在“不到長城非好漢”處合影。

又冷又餓的眾人,面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長城,頂著刺人的寒風雨雪,心裡只有“日了狗”三個字。

好不容易下了長城,回了市區,又被強制要求去吃飯。此時已經是下午7點,有些單親父母著急回家接孩子,但是不被批准,要求“必須參加集體活動”。

至少飯桌上,各位讀者可以想見完全成了“空兵”的個人表演舞臺,以及眾人的“表忠大會”。

場面一度失控,令人無語凝噎。

.

團建事件過後,超過一半的人開始積極找工作,並很快離開。這個本來人員構成極為穩固的單位,從此開始變成真正的“流水似的兵場”。

令人遺憾的是,離開的基本都是能幹的,甚至一多半是支柱型人才。掌握著這單位的核心業務。可以想見,這單位接下來的日子恐怕是很不好過。

.

無謂的團建行動,最大的作用是消耗人心

如果搞團建的目的是想要立威、想在眾人面前刷存在感,順便觀察哪個更忠心,那隻能說,這團建的發起者明顯不夠了解人性和人心。

真正有能力的人,根本不在意什麼威不威的,他們在意的是自己的發展空間。如果這“團建發起者”的行為看起來明顯有點可笑,那隻會讓真正的人才走得更快。

更不要提搞團建卻佔據員工的個人時間,並以種種威脅手段,脅迫員工參加,團建期間又搞些秀智商的事,如表忠心之類,只會讓人覺得這單位沒前途、欠火候,“以後工作就隨便應付應付算了”。

.

真正的人心凝聚、效率增強,並不在於團建活動

對於搞團建,員工怨聲載道的原因,無非是佔用了自己的時間,還要被逼迫著去幹一些違心的事,感覺像被額外強姦了一樣。

但單位其實付出也挺大,搞一次團建,各種費用並不在少數。如果計入員工工時,那將是多麼大的一筆支出。

單位花這些錢,無非是想讓員工通過集體活動,變得更加團結一些(以後別互相坑)、對單位更有信任感一些(對領導尊重一些)、對工作更熱愛一些(不要再磨洋工)。

可是,單位沒想到的是(也許想到了,但裝著不知),對於各種違反人性的團建,員工當場就在心中咒罵,恨不得馬上收拾東西走人,離這家不知所謂的單位遠一點;

而團建結束以後,大家又都回到了以後,該互坑的接著坑,該罵領導的照樣罵,該磨洋工的照樣磨——甚至因為在團建中受了罪,而變本加厲了。

其實,單位想要員工更好地工作、讓員工對領導更愛戴、員工互相之間別打架,有個比團建更簡單的辦法——對員工好點。比如:

  • 為員工營造輕鬆的氛圍
  • 不要去有意為難人家
  • 多培養一些人
  • 該發人家的錢全數發了
  • 少任用一些奸詐小人
  • 幹事公平一點

僅此,足矣。


    也許雜談


    不是團建的錯,是在排資論輩上急於求成的錯。

    人們都不傻,打一巴掌再給個甜棗的方式哪怕打著“遊戲”的旗號也不香了。反而這點不得其法的“立威”激發著隱而不發的矛盾,牽一髮而動全身,使有能而無位者加快行動步伐而破壞團結。俗話說得好:“面子是別人給的,臉卻是自己丟的”,在不確定心悅誠服之前,不宜用強壓,自講自笑的笑話並不好笑。

    我組織過團建,也配合過別人組織的團建,更加懂得在團建中觀察人心與勢力對比。有些團建很成功,因為它確實是個與眾同樂的遊戲,裡面沒有排資論輩、不拉幫結派地優待組織裡本已養尊處優的人。而失敗的那些,錯在“上禮為之莫之應,人皆攘臂而扔之”。我承認領導也有個人感情,急於扶植自己的親信,團建似乎是個簡單方便的試探手段,卻並不十分有效。即使我是那個親信的時候,也沒贊同過這個手段。我知道“人心如秤,不平則傾”的道理,爭取認同要靠真才實幹、一馬當先甚至自我犧牲,唯一不能靠強權強壓取現成之福。後來作為觀眾看戲,看到其它被扶植對象沾沾自喜,自以為得計,心裡已然判斷這個集體決無真正的團結而另覓去向。

    人最愚蠢莫過於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若團建加深成見與隔核,它是一種離心力,與本來的目的背道而弛。



    青蔥光明草


    為什麼感覺每次團建過後都有很多人離職。我的答案是:這隻能說明你的團建選擇並不是很好。

    第一點:什麼樣的人喜歡團建

    最喜歡團建的人是公司的領導或者小頭目,反正只要下面管了人的都喜歡團建

    。團建的目的從表面上來看,是讓員工之間互相熟悉,增強大家的凝聚力,讓大家可以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熟悉更能夠協助合作,其實從內在來講,所謂團建就是領導想要借團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舉個例子,我認識一個美容院的工作的女美容師,年齡大概20多歲,他們公司裡面這種年齡的小夥子和女生非常的多,他們領導為了集中管理他們,經常讓他們團建,為了讓他們能夠有團隊凝聚力,為了能夠聽話,團建活動的安排都非常用心。

    他們的團建活動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有在密閉的房間裡面,大家合夥找出路,有從高處往後倒,讓同伴可以接住自己,有軍隊裡面的那種負重行走,有軍隊裡面的障礙訓練,還有在太陽底下暴曬的站軍姿等活動。

    我當時覺得他們團建肯定很開心,因為是公司自己組織,公司出錢讓他們出去玩,於是我問她是不是每次團建活動覺得很開心,她說還行,剛開始參加還是挺有新奇感的,但是時間多了覺得又累又無聊,而且每次非要完成這個活動,有的時候在太陽底下曬是很無聊的一件事情,很多類似站軍姿,左右轉,小跑步之類的為了省錢而進行的團建讓這些人異常煩悶。

    團建活動基本上就是領導在員工中樹立信心,年輕人比較多的公司,領導怕不好管理,所以才會採用這種形式,認為這種形式可以提高大家的凝聚力,彼此的相處可以產生一定的感情,避免年輕人頻繁跳槽,希望通過這種活動能留住這些員工。比如說同事之間經常一起出去玩,自然關係會好一點。作為領導他不可能和每個員工都單獨出去一次,一年365天,如果你公司裡面有100個員工,每個人單獨出去玩,領導會累死的。團建就不一樣,批量出去玩,一兩天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第二點:哪種類型的團建活動比較多

    很多團建活動既然是為了凝聚領導和員工之間的關係,為了讓公司更有凝聚力,同時為了讓員工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很多人選擇的團建活動是偏軍事化的團建活動,比如說最無聊的就是在太陽底下暴曬站軍姿這種,有點意思的就是軍隊的野營或者是負重跑步或者一些徒手攀越障礙物這種。

    基本上請來的團建活動的專家也會建議這些類型,大家都認為軍事化的管理會讓整個團隊更加緊密更加的有凝聚力。

    第三點:員工為什麼不喜歡團建活動

    一般員工都不太喜歡團建活動,如果一個公司每週都開展團建活動,可能這個員工過了一個月就會辭職到另外一家公司去了,原因很簡單:員工是來公司上班的,不是來公司團建的,除了上班以外的事情,他有時候根本就不想管,他也不想和這些同事建立什麼密切的合作關係,也不想和領導建立密切的私人關係,他來賺錢的。對於團建活動,他覺得這種事情純粹浪費自己的週末時間。

    員工對團建活動不喜歡的另外一個原因:很多團建活動都會耗費大量的體力,比如像軍隊的負重跑步,站軍姿,各種的攀爬,障礙跑之類,本身體育神經很發達的人,他可能會很喜歡這種運動,但是很多上班族對於這種高強度的體育運動非常的不感冒,運動一次回去累半周,實在是腿疼腰痠,他覺得參加團建活動真的是太可怕了。

    第四點:如何在不使用團建活動的方式下也能凝聚員工

    辦企業為的是把事情做好,員工之間有沒有凝聚力,其實不是很重要,只要在一個企業裡面激勵制度非常明確,賞罰分明,那麼員工自然很有幹勁,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小家庭而努力奮鬥,並不是為了集體而努力奮鬥,畢竟你不是入伍當兵,只是過來找一份工作賺錢吃飯而已。

    如何在不使用團建互動的情況下,也能凝聚員工的方法,也很簡單:大家經常性聚餐唱歌,吃飯聚餐唱歌這種大家都會,不用花很大的體力,也是一種休息消遣的方式,這種團建活動大家都願意參加,比起那種站軍姿、跑步負重來說,這是非常直接有效的團建活動,而且也能讓大家彼此之間能夠互相瞭解的方式。

    總結:團建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凝聚員工,不開展軍事化團建活動,轉變為吃飯聊天,喝酒聚會的團建活動,大家會更容易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